喜欢成都,就是喜欢它的历史与文化。
历史的沉淀,使得成都有了深厚的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我最为留念的就是杜甫草堂。
在成都上学期间,周末,我喜欢一个人骑着我的一辆破旧的二手自行车,摇摇晃晃的骑行数公里,来到草堂,随意游一游草堂,瞻仰一下工部先生的塑像,然后花上三毛钱,叫上一杯三花茶,拿出一本自己预备的想读的书籍,静静地坐在草堂的茶社,静静地阅读。那样一种感觉,至今让我难于忘记。
离开成都,对于成都的怀念自然离不开草堂。每回有机会回成都,都要到草堂去看一看,寻找子美的遗韵,体会一个旷世诗人的的情怀,也在寻找咀嚼回味当年在成都求学的日子。
草堂是一个让我心灵震撼也能然心灵平静的地方。是我心中的一块圣地。
杜甫,中国的诗圣,在草堂寓居四年,留下了一个诗人的喜怒哀乐,留下了人们对他的景仰,从盛唐到今天,一千多年来,不管哪个朝代,哪个民族,对于杜甫都是由衷的崇拜。
这里更有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正有当代诗人冯至先生所讲的:“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这就是文化的影响与震撼。这也是城市的文化与文明。
当年,杜甫因为驱避战乱,颠沛流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浣花溪边结庐而居。盛唐的衰败,给这位浑身是才而有怀才不遇的落魄诗人,感受到了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现状,于是在成都带到了他的创作的巅峰状态。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的源泉,就是成都的人们、成都的市井、纷繁变化的政局。
我们看一看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的情怀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战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可以看到,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自己实际上已经是十分贫寒,也要“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对于故土的深深留念。
我们再看一看他的落魄吧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落魄的杜甫自己生活在如此的境地,屋漏、衣冷、被烂,可能还有妻子的抱怨。而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境界在当时,哪怕是在当今都是非常可贵的。这是需要一种特别的精神的。
我们还可以看一看他的乐观主义精神: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贫穷潦倒的杜甫,还是那么好客,还是那样的豪爽。苦中作乐,才能支撑这样一个伟大诗人的成就,在今天,与杜甫相比,我们碰到困难与挫折,还有什么抱怨呢?
生活并不是一色的灰暗,我们看一看杜甫笔下的草堂春色: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的描写,浣花溪的春色是生动的,是让人陶醉的。
林林总总,我们从杜甫在成都创作的二百余首诗词中选出这几首,就可以知道了这位诗人贫穷不失志,潦倒仍有怀。也能够明白,为何草堂能够流传千秋了。
怀念成都,漫步草堂,寻找的是一种人文的精神,一种超凡而又不脱俗的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