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以后,为了生计问题,来到单位旁边的香江超市。
进超市前,我下意识看了一下农历,四月初三,离端午节还有一月余。其实内心有个想法:看能否买到香江自制的粽子。
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产物,我对于一些传统食品有着较深的感情与记忆,这里面就包括粽子。
据说粽子是为纪念三闾大夫----愤青诗人屈原而来的。但是作为一种风俗,也流传了二千余年。
1980年以前,我们衡阳的粽子是较为简单的,一般就是碱水粽子,最为豪华的就是杂豆粽子,在食品匮乏的年代,就是碱水粽子,我们也是馋得口水直流。不过现在想起来,似乎那个年代的粽子要香一些。
原生态的衡阳的粽子个头不大,不到一两,将糯米淘过,拌入食用碱,立即用棕叶包成三角形,用棕叶绑紧。别说包粽子还正是一门技术活,能干的大娘可以用很小的粽叶甚至是烂棕叶将粽子包好,因为以前粽叶也算稀罕物,一要出口,二要用来做斗笠,三才是用来包粽子。所以流通到市面上的棕叶很少,粽子子能在家里吃,把棕叶留下来,明年再包粽子,这种再生粽叶重出江湖前,需要用凉水浸泡2天以上,才能重新担当使命。说以,包粽子并非易事,有三角粽子、四角粽子,那时的主妇们比较喜欢在端午节拿出自家的粽子送给邻居,大家比试的是谁家的粽子有棱有角,粽子还要包得紧,摸起来硬梆梆的,这样的粽子煮熟后也是很有质感的。不会包粽子的人,一旦他的粽子下锅一煮,得了,只有粽香碱水稀饭,这也是邻里之间的常见笑话。
到了80年代,又一次父亲从广西出差回来,然我们开了眼见,带回一个广西粽子,足有2~3斤,在火上炖了一个晚上才煮熟,父亲半夜起来加了几次水,那时候穷,家里没有高压锅。里面的内容可真丰富,有肉、绿豆、板栗,这些配料都是分层包入的,最里面的当然是肉。当然这广西的粽子自然比衡阳的素粽子要好吃。
再后来,吃上了广东肇庆粽子,与广西粽子相似,但是里面的配料似乎远比广西的要多,口味也要重一些,因为肇庆粽子里面有生抽、耗油、烧肉、烤鸭等。
十年前,香江超市引进了浙江嘉兴五芳斋粽子,也让我迷恋了好一阵子,那一段时间,家里的冰箱几乎每天都存有五芳斋粽子。
以后每每出差粤桂浙等省,我总要买点粽子。但是,每每吃到粤桂浙的荤粽子,我总是觉得粽子的质地太软,稀松,尽管人工调出的口味能够调动你的味蕾,但是与童年比较,粽子少了一种当年的特质----吃下粽子,既能感到糯米的颗粒感,又有糯米的柔软,这是我对粽子难于舍弃的一种本质认同,当与老衡阳们交流时,大家都认为,荤粽子是好东西,但是不是衡阳的粽子,素粽子是原生态,但是必须与时俱进,因为中国人民有肉吃了。
正在大家纠结只是,香江自制的荤粽子横空出世,仔细品尝,香江荤粽子能够吃到当年衡阳粽子的质感,又能品尝到肉粽子的滋润与醇厚。估计香江粽子的糯米不是久泡而包,应该是即淘即包,所以我找到了与时俱进的衡阳新粽子。
进了香江超市,我发现了今年的粽子已经上柜,慷慨解囊,买下了一堆蛋黄肉粽、排骨粽、还有碱水粽----忆苦思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