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方式与辣椒的渊源初探

标签:
辣椒的联想美食 |
今天天气很好,南岳山色清丽,微风拂面。午时,腹中饥饿如期而至哦。思忖何处解决生计问题。突发奇想,到南岳半山的六公里农家乐。今天中午
客人在山中观云看雾赏花,兴趣极高。提出要到厨房中看看,厨房,看了案板,倒吃一口凉气。我的天了,配料桌上,光辣椒就有九种之多:小青椒、小红椒、小米红椒、剁辣椒、贡黄椒、泡辣椒、辣椒面、干黄椒、干红椒。他们大呼我晕。
至用餐,客人自然谈到湘菜,再至辣椒。问题提出:云贵川湘吃辣椒属于传统吃辣地区?我答道应该还有八百里秦川与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为何吃辣,大家都认为主要是这些地区湿气重,吃辣去寒祛湿。温中暖胃。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现在上海广东的许多人又开始吃辣,那吃辣又是为何?辣椒几百年前来到中国,经海上引进,按理应该是海边的人优先享用,这个问题不好解释。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能否用早年民众的生存方式解释该问题。我记得中国的北方也有吃辣椒的,就是甘肃与陕西。并且还是出优质辣椒的地方。
那么和为民众生存方式呢?实际上人类的生存在农业社会里,分为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农耕民族三大类。对三种生存方式一比较,我们就知道了为何吃辣椒油地域性了。
首先: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自己几乎不从事耕种,更不可能种辣椒了,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农耕民族的产品很难与之进行交易,更何况辣椒不是生存必需品而是佐料,这样大量携带影响整个部族的行动,并且游牧民族的生活最求快速简单与方便,所以辣椒只会变成累赘。所以他们不吃辣椒。
其二:渔猎民族,捕鱼活动在水上、狩猎活动在山上,移动成为生存的方式。携带辣椒可能性自然会减少了。
其三:农耕民族,以土地为本,以耕种为用,以收获为乐,以享用耕种成果为最后最求。相对而言,它们的生存稳定性较高,生存的漂移性很低,农闲之事,可以有闲暇丰富自己的生活,调节自己的口味,辣味作为生活中最具刺激的味道自然被开发,于是乎,在农耕之地,辣椒变成了口味之王,君试看,凡是号称口味菜、口味王的餐馆没有不用辣椒的。
我的观点一提出,大家一致认为有道理,实际上根本不是辣椒的药用价值,而是生存方式。
为应证我的观点,我上金农网查看了我国的辣椒主要产地,果不其然,辣椒几乎全掺杂农耕之地。西北两个地方:八百里秦川与河西走廊是西北的农耕之地,该二处居民从事耕作而少游牧。东北的勃利县位于三江平原,国家商品粮基地,嘿,也是农耕大县。
这是我吃一顿饭的灵感思维,事后得到了应正。特发于此,供广大食客与相关研究人员(餐饮、农业、营养、中医)参考。注意版权哟,应用希望注明博客出处。更欢迎探讨,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