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凭证

(2013-07-02 15:38:19)
标签:

文化

分类: 卷首语

对于大众来说,御玺是无法收藏的,因为数量太少;但钱币,却是收藏中的大项。古时的钱,现如今已经失去了流通价值。但是,这些钱币,连同它们从一只手到另一只手的漫长的路,却成为世俗生活的历史见证。御玺至重,钱币至贵,但在古人看来,无论权力和生活,都应取法于道,而道法自然。自然是终极之大德。这自然,我们只能点点滴滴地去亲近,去效法。就好比,从2013年第五期开始,本刊改用了环保纸,很多先生专门撰文称赞,但这于我们也只是走向自然之道的一小步吧。

凭证
 

 


中国之韵

20137月号

卷首语

 

凭证

俞悦/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御玺和御宝。

在中国古代,御玺和御宝,是最高权力的凭证。玺钤印在诏书上,流布四方,所到之处,人们膜拜畏服,庞大的帝国由此运转不息。

它们是玉雕的,是金铸的,是木刻的,但在本质上,它们绝不仅仅是物质,而是天命,是绝对的权力,是符号和象征。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超自然的,人们只是感受到了它们被使用,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见到它们。它们被珍藏在皇宫的最深处,如同帝国的秘密心脏。只有当天翻地覆、王朝鼎革之时,它们才有可能流落凡间。

所以,御玺注定是神秘的,两千多年来,围绕着它们,演绎了多少传奇。

相对于御玺,钱币却是家常日用,它是那么的俗,古往今来差不多每个人,都见过它摸过它离不开它。皇帝丢了玉玺,皇帝的天就塌了;而于平常人,囊中无钱,日子也就过不下去了——皇帝的手握着御玺,但可能从未触摸过钱币,御玺维持着权力的运转,而钱则维持着生活的运行。

御玺,是没有办法收藏的,因为它太少。除了故宫博物院,还没听说哪一位成为了御玺收藏家;但钱币,却是收藏中的大项。那些古时的钱,拿到商店里已经不能花了,它们已经失去了流通价值。但是,这些钱币,连同它们从一只手到另一只手的漫长的路,却成为世俗生活的历史见证。

本期的“韵家”栏目,介绍了杜维善先生的钱币收藏生涯。日常生活中,人们当然也会攒钱,但那完全是出于生活的必需和实际的考虑。而对于古代钱币,杜维善先生的执着搜觅,却体现了深沉悠长的精神向度,收藏钱币,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求知,为了深刻地了解古人的生活。由此,收藏生涯也就成为了学术生涯。这样的收藏家令人敬重。他收藏物,但不为物所累。最终,他把自己珍贵的藏品,捐赠给了博物馆,使它们成为公众的知识和财富。

在这样一个收藏热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收藏越来越呈现为货币价值的时代,杜维善先生向我们揭示了收藏的本意。

御玺至重,钱币至贵,但在古人看来,无论权力和生活,都应取法于道,而道法自然。自然是终极之大德,这自然,我们只能点点滴滴地去亲近,去效法。就好比,从2013年第五期开始,本刊改用了环保纸,很多先生专门撰文称赞,但这于我们也只是走向自然之道的一小步吧。

凭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