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曾写过一本书,书的名字叫《阴翳礼赞》,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阴翳造就了东方建筑美”,旧式房屋中处处掩映的重重阴翳,使得居住其中的人们沉静安详。这是日本建筑美学的精髓,当然更是中国建筑美学的创造。看到有,也看到无;看到虚,也看到实;看到满,也看到空……这是古往今来一切建筑家们所要面临的问题。或许,这也是古往今来,所有人面临的问题。

中国之韵
2011年6月号
卷首语
空·无
俞悦/文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不仅在于它的物质形态,更在于它的“空”和它的“无”。
正如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西洋的建筑是“实”的,它的形态、体积和质地,牢牢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中国建筑,讲究“虚”,讲究意犹言外,它真正的美和好,在于无形之处。看不见,但要用心体会。
比如那长长的屋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屋檐是美的,但房屋之美,并不在我们看得见的屋檐与窗棂,而在那屋檐所投下的长长短短的阴影。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曾写过一本书,书的名字叫《阴翳礼赞》,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阴翳造就了东方建筑美”,旧式房屋中处处掩映的重重阴翳,使得居住其中的人们沉静安详。这是日本建筑美学的精髓,当然更是中国建筑美学的创造。
即使是最宏伟的中国古代建筑,摄人心魄的,也不是建筑本身的体积,而是建筑所召唤、所展示的浩大的“空”与“无”。寂寂无人的清晨,站在故宫太和殿前,你的敬畏,其实并不是来自这巍峨的殿宇,而是这大殿所昭示的浩浩荡荡的蓝天与大地。
即使是在富丽的唐代,建筑物室内的陈设,其风格也是清空简约的,这种风格,流传东瀛,延续至今。一屋子的琳琅满目,是清代的风格,已入了末流。
物,太多太挤;心,就会小;人,也会小。
所以,说到底,建筑之美,并不在于它的体积与形状,那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境界。今时今日,古典建筑的风格元素,似乎是随处可见的;但古典建筑中的生命与精神,或许已大音希声。
看到有,也看到无;看到虚,也看到实;看到满,也看到空……这是古往今来一切建筑家们所要面临的问题。或许,这也是古往今来,所有人面临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