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量

标签:
杂谈 |
分类: 卷首语 |
中国之韵
2011年2月号
卷首语
热量
俞悦/文
儿时的冬天,总是比现在更为寒冷。
那时的雪更硬,那时的风更冽,那时的被子更沉。
儿时的我们,手、脚和耳朵会生冻疮;儿时的冬夜,人们的身上沉甸甸的,压着被子、大衣和棉袄——好像温暖来自于重量。
明清时期的冬天,应该更冷。至少据学者考证,明代中后期,曾经历过全球性的严寒,这使得世界各地都遭受了欠收、饥荒和社会的动荡。所以,大明朝的灭亡,是由于腐败,由于千千万万在饥寒中寻求热量的农民,也可能是因为天气太冷。
但是,皇帝是不知道冬天之冷的,紫禁城里有着庞大而精密的取暖系统,这座万城之城,是冬天里的春天。
寒冷,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隐秘的动力。横跨欧亚大陆的各大文明古国,曾持久地经受着来自寒冷地带的入侵。寒冷给了人力量,那些彪悍的人们,纵马扬刀,向着温暖的地方冲去。而寒冷也锤炼了人类的智慧——在四季分明的地方,人们不得不应对炎热,也应对寒冷,生活的技艺、乐趣因此得到宽阔的发展。
所以,冬日之冷,一直是相对的。它和人类的居住状况、饮食状况以及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人类大概会永远慨叹,此时的冬天不如昔日的冬天冷,那是因为人类抵御寒冷的能力在高歌猛进。
与此同时,人类也在怀念寒冷带给人们的乐趣,冰上的嬉戏、结冻的河面上浩荡的运玉的队伍、相依相偎的温暖,以及寒冷中人类为自己营造的种种火爆和热闹……
当您看到本期杂志的时候,正值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春节。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是大地在寒冷中微微复苏的时候,也是热量在隐秘地聚集的时候。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不禁要像中国古人一样,向自己的每个亲人、每个朋友,都珍重地道一声吉祥如意。
愿岁月如春,愿人间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