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人是保姆的天敌?

(2009-09-04 23:07:12)
标签:

文化

分类: FT专栏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特约撰稿人  俞悦/文

2009-09-04 周五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8515

 

我们的父母和公婆——我是说现在已经六、七十岁的那一代人,据说他们年轻的时候,生活在一个平等的年代。那时,人不论高低贵贱,只要是劳动者,就是平等的,就是为人民服务。那个时代,令人向往和怀念。但是,每逢我们的老爷子、老太太深情怀念往昔的时候,我除了如同小鸡啄米一般不住点头之外,忍不住也有一点小小的怀疑。

 这个怀疑就是,既然如此热爱平等,而且曾经也平等过的人,为什么不能平等地对待他们家的保姆?

 问一问身边同龄的朋友,几乎家家都有一个“保姆问题”。保姆难找,保姆留不住,最极端的一家,从孩子零岁到四岁,前后换了27个保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社会学家或许有一套复杂的答案,但我的朋友们十有八九咳声叹气地承认,他们家的老爷子或老太太——主要是老太太,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的朋友甲,正和上司在MSN上就一个项目的细节讨论到白热化,这时她书房的门突然张开,她的婆婆冲将过来,老太太手牵酱油瓶,神情激愤如同擒了反叛,一根手指指着酱油瓶上某个似乎很确定的刻度说:“你看看,看看!昨天这酱油才到这儿,今天就到这儿啦!一天之内,她用了多少酱油啊?这日子还怎么过呀!”

 惊魂初定,我的朋友甲总算明白了——婆婆说的这个她,指的就是她们家的保姆。朋友甲迅速回想了一下,没觉得饭菜很咸,或者菜色很重,也没觉得多放点酱油何以日子就过不得了,但她知道,她的婆婆与保姆的矛盾正在日益激化。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从保姆进了门(或者是保姆先来,婆婆进了门),两人就成了一对天敌。保姆当然不敢造次,但是在婆婆看来,那个女人就是潜伏在家里的一只蛀虫——干活偷懒,吃的又多,随手不关灯,洗个澡水龙头哗哗地响个没完,炒菜的时候也只会多放油——每当做饭的时候,婆婆如同一只鹰,蹭在厨房里,伴随着抽油烟机的轰鸣,婆婆警报一般地尖叫——油!油!显然,油又放多了。

 对于此类矛盾,如果矛盾的一方是婆婆,而非自己的亲妈,那么老实说,女主人甚至有一点暧昧的快意。我的女朋友们都是事业有成的现代女性,在收入方面,未必比老公挣的少,婆婆们是通情达理的,眼见着儿媳妇每天从早忙到晚,手脚不停,也不为难。而这一代婆婆们大多数是读过书的,甚至很多人本身就是知识分子,年轻的时候也是奋发向上的有为青年,所以也并不拿出传统婆婆的“范儿”来寻衅滋事。这种时候,保姆们就成了家里的“小媳妇”,婆婆那分本性里的东西,转了一个弯子,全使到了保姆的身上。所以,媳妇们不免有点转移祸水的窃喜。

 婆婆和媳妇闹意见,轻易不敢勒令儿子跟媳妇离婚;但婆婆和保姆闹意见,那可是辣手无情——我的朋友甲曾经慨叹,如果婆婆是公司的老板,只怕公司每天都要裁员。下班回到家,迎面看见一老一小——婆婆和保姆正虎视眈眈地对峙。见她回来,保姆含怨无语,而婆婆的声势,则仿佛背后有示威的人群——她要是不走,我明儿就走,我都这么大的岁数了,我可受不得这分气!

 怎么办呢?

 到底是因为什么,倒是谁是谁非,此刻已经不重要了。不管保姆冤成窦娥,不管六月如何下雪,儿媳妇只好把脸一黑,勒令保姆卷铺盖走人。

 如此这般,过上半年,必再来一次。

 以上说的是婆婆和保姆。其实,自己的亲妈和保姆的情况也差不多。老太太住在自己姑娘的家里,看着保姆,也像是婆婆看儿媳妇。在中国的城市家庭里,这份隐秘的矛盾,天天都在上演。

 

婆婆或者亲妈,与小保姆的冲突,固然有具体的原因,总之一地鸡毛,难论是非。但细细考究起来,冲突从一开始就已经埋下了伏笔——那就是,在婆婆或者妈这一代人眼里,家里雇着个保姆,本身就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理智上他们当然知道,孩子们的生活中的确有这种需要,但过惯了拮据和克己日子的他们,对这种家有保姆的排场,实在有一种本能的不安和恐惧。更不用说在京沪这样的大城市,一个保姆的月收入动辄就2000多,这个数目,几乎要赶上老爷子、老太太的退休金了。在他们看来,这更是令人发指的挥霍。

 这里面还有一层更加微妙的心里原因。婆婆和儿媳妇之所以是天敌,那是因为她不得不把自己的儿子拱手让给另外一个女人;而婆婆或者亲妈与保姆为敌,是因为那个更年轻的女人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他们,自己已经老了,老到在家务劳动中也不再具有实际的能力和作用了。

 谈到最后一个原因,让我们回到文章的开头。尽管婆婆和妈妈这一代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婆婆和知识分子亲妈,尽管她们年轻的时候是坚定地热爱劳动人民的,可惜的是这种热爱是抽象的和概念上的——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来不曾有机会学习,如何与那些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劳动者,在一个具有基本尊重底线的基础上相处。

 所以,我的一位男性朋友,在被老妈和保姆的矛盾折磨得不胜其烦的时候,对老太太说:“老妈呀,您也是贫农出身,可是您现在真的很像一个地主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