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08-06
中国之韵
卷首语
琴之韵,人的心
俞悦/文
声音,总被雨打风吹去。
但是,如果那是一张传自五百年前的古琴呢?那琴音是否就是五百年前的声音?
抚琴的手,当然不是五百年前的那双手了,但琴韵之中的那颗心,是否与五百年前的心相印?
在中国的传统中,古琴总是与心相随,所谓剑胆琴心,那是至美的古典人格,中国人从来不认为古琴仅仅是一种乐器,也不认为抚琴仅仅是一种技艺,我们的先人固执地认为,古琴是心,是精神,手挥七弦,目送飞鸿,声音如飞鸟把我们的心带到远方,无所不至,让我们的心,去寻找去进入另一颗心。
本期的主题,是古琴。
但是,在本期的编辑过程中,我们的心哀伤而激越。
我们知道,我们的同胞正在巨大的灾难中,承受痛苦。所有中国人的目光,都注视着中国的腹地,那个叫汶川的地方,那个叫青川的地方,那个叫宁强的地方……我们的国家的领导人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医护人员以及国际救援组织,奋力援救,灾区的废墟上,盛开着大爱,;全国人民心系灾区,人们积极献血、捐钱捐物,组织心理援助,就连我们编辑部里年轻的编辑,平日里省吃俭用,一听说组织捐款,便立刻冲下楼去,大厦大堂的ATM机,从来没有这样繁忙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这只风雨中的凤凰,也在空中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截至本刊发稿,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共保障公司航班11368班,调整航班5258班,保证了急救飞行和紧急救灾物资运输491班,运送救灾人员11265名,疏散灾区旅客出川38035人,运送救灾物资28947件,共计2803.833吨。
汶川大地震,是对脆弱生命的无情摧残,也是对生命意志的永恒见证,更是对至善至真的人性的弘扬。彼时,我们和那里的人一样感受悲痛;此刻,我们也和那里的人一样,拭去泪水,在在灾难之后,重拾信心,重建生活。我们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因为我们认为,无论是救灾工作,还是的灾区人民的家园重建工作,都应该建立在正常和稳定的社会生产秩序之上,而正常和稳定的社会生产秩序,反过来也将为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中国人的镇定坚韧,正鼓舞着我们自己;中国的政府和公民们,在这场灾难中所展现出的精神,也感动了世界。我们每一个人也在这一段艰难而英勇的日子中,感受到内心的振幅。我们可能从未像现在这样,明确地意识到,我们对这个国家,对我们每一位同胞,所承担的责任;我们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身份——我们的心被打开,分担他人的痛苦,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是中国社会和中国精神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标志着百多年前,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先驱们理想的实现,那些先驱者们曾经梦想着,建立一个现代中国——在这里,人将成为自觉的,掌握自己命运和创造自己生活的现代公民。
但,古琴的声音,依然在现代中国回响。当许许多多的都市青年们在这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对古琴端坐时,他们并不仅仅是要回到一脉悠久的传统,而是要在这琴音之中,找回活的精神。
——那是端严的精神,是对世界对人生皆怀有的虔敬之心。
——那是清洁的精神,让我们的心灵纯良,并以清洁之心待人。
——那是敞开自我走向他人的精神,相信他人的痛,即是我的痛,他人的爱,即是我的爱。
因为,我们相信这世界有知音。
正如,人人皆爱高山,尚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