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青山

(2008-05-03 13:34:49)
标签:

旅游

分类: 卷首语

中国之韵

2008年4月号

http://www.airchinanews.com/blog/attachment/Mon_0806/34_68_eaa44bf0b128612.jpg

卷首语

                                我看青山

                                俞悦/文

    奥罕·帕慕克,一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土耳其作家,曾经写过一本著名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其中谈到了中国绘画、西方绘画和伊斯兰细密画的不同。

在他的书中,我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观点。

    帕慕克认为,西方的绘画传统,是用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是平视的,所以西方人发明出了透视法;而伊斯兰细密画,则是用神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是自上而下的,这大概相当于从国航的飞机上向下看。这是两种不同的眼光,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体现着他们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不同理解。

    当然,在书中帕慕克也谈到了中国绘画。他意识到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和伊斯兰传统,又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不同到底表现在哪里?帕慕克的小说语焉不详。据说,帕慕克写这本小说时,光研究伊斯兰细密画和西方绘画就用了十年时间,他要是再把中国画研究透,估计要花上几十年的时间,那样他就不是小说家,而是美术史家了,所以中国画的问题只好一笔带过。

     如何看世界,看自然,看山,看水,这确实是中国传统的精髓所在。由此,中国人发展出了与西方传统和伊斯兰传统判然不同的山水画传统。中国的山水画,是人的眼光,但这个“人”,又不是西方式的“主体”——在中国山水画中,人不是忙着观察、认识、分析世界的“人”,更不是忙着征服自然的“人”,而是一个敞开心胸的,融于山水的,归于大化的人。套用一句流行而时尚的说法:这个人,便是与山水和谐,与自然和谐的“人”。

     中国的山水画所讲求的,不是“眼”,而是“心”。

     在山水之间,敞开自己的心扉,神与物游,心在山水之间盘桓徜徉,这是中国人追求的“意”。故此,中国古典山水画,是散点透视。这个“散”,说的其实就是“心”,就是人与山水之间那样一种相亲相守,如同挚友相对的默然神会。看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是看山看水,也是看写这山水的人,看他在山水之间的风神怀抱。

      ——中国人的这一套,讲给西方人或者土耳其人听,恐怕他们是很难明白的。因为中国人的山水画,讲究技艺,但更讲究的是气韵精神。中国古时的文人,不能挥洒几笔山水者甚少,他们并不是立志要当画家,那不过是展露襟怀的一种方式而已,是静态的书斋生活的一种动态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山水画如同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在宣纸上,古人所画的,是外在的山水,更是人心中的山水,是一个可以安居的精神的世界。

      现在,正如帕慕克先生在他的小说中所指出的,西方的眼光正在覆盖世界。其实,不仅仅是绘画,通过国家地理频道或者探索发现栏目这样的现代影象手段,人们无所不及的窥视,正在侵占着自然。千千万万的现代旅游者,将那山山水水,仅仅看作是随时等待着自己的脚步踏过,等待着自己的照相机摄像机任意截取的美好景观。

     古人的世界观里,山水是我们的故友、情人和亲眷,与山与水相阅,更是倾谈。

在此时,我们也许应该重温中国山水画的传统。面对着山与水,把我们的心,从照相机和摄像机中解放出来,像古人那样,以心游之,以神游之,相看两不厌。古人另有句云,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看到了青山碧水,那是西方的眼光;料到了青山看我,这才是中国之心。

     有了这颗心,方是妩媚风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世贸天阶
后一篇:找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