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书事琐忆

(2006-09-25 12:44:33)
分类: 鱼转贴
看鹦鹉的文章,总会发笑。但他的好文章都在天涯。我想留言却懒得去注册,不如直接搬进自己家,哼,想怎么留就怎么留。天涯是文化人的热闹地儿,可能我太不文化,所以望着它就畏了,不如逃掉,顺便顺点好东东。
 
作者:北方影武士 提交日期:2006-9-24 10:08:00 

  有个朋友在胡同里开了个书吧,我把自己喜欢的旧书,选择那些有副本的,送到那个小四合院里去,每本都在最后一页写上推荐的话……
  这个工作变成了近来最喜欢的工作。二三百本书立在墙上,没有一本书的书脊是刺眼的——都是最亲切的存在。好童话的好译本旁边,是好人的好传记,再过去又是好电影的好剧本……象是一个完美的生日派对,请来的都是簇拥你成长的友人。
  
  以前在长春的时候,很少有机会走进图书馆,我们的中学有图书室却从不开放,偶尔作为学校干部开会,我可以坐在那里,但是,不许回头看架上的书,更不会借给你。敢开口借,估计我就成了《孤星血泪》里面要求添点菜汤的小奥立佛。
  
  后来,来北京读大学,最高兴的就是有一个图书馆,三十万册书,很多都是民国旧藏。当时想,一定要读完。
   当然没读完。
  于是,毕业后,也就留在图书馆里了。那时候可以巡视书库,熟悉馆藏,于是,我开始试图一格一格的读书,比如从BAI到BAN,再到BANG,这样一本挨一本读下去,不管是看着多么无聊的书,都要至少翻两页,从中掠去一星半点的信息。
  那是我心目中最豪迈也最奢侈的读书方式。我知道爱迪生就是这么看书的,一格再一格,一个字母再一个字母。
  
  每周都想去潘家园搜旧书,遇上中意的,先用左手悄悄按住,然后右手随便抽一本不相干的书,向老板问价,借以掂量老板是不是懂行,是不是好说话,有时候甚至抽几本不相干的书,让老板越来越有希冀,然后“顺便”抽这本出来,问价,付钱,把前面那几本书果断的放回去。不要依依不舍,要不,老板还会缠着你落价的。
  如果一口气买了几本旧书,那就别急着塞入袋子,挪到下一个摊再整理,让那个老板产生一个念头——“一定要让这个戴眼镜的胖子,在我摊上也买这么多书!”
  跟老板侃价侃不成功,慢慢走开,但是就在邻摊,抓本书翻着,等这个老板下决心,吐出一个跳楼价。要是你一头扎进人群踪迹杳然,对老板对自己都是损失。
  
  在潘家园买的签名本,最满意的是导演李翰祥的回忆录《影海生涯》上下两卷,居然是他签赠给张中行先生的。看落款应该是拍摄《垂帘听政》之后,而且,张老先生还在扉页上贴了两张青年演员刘晓庆如何勤奋上进的报导,很有意思。他好像一直对女性奖掖有加,无论历史上的,还是银幕上的。
  也就是这两片剪报盖住了签名,让我拣了个漏。有朋友怀疑是摊主做假代签,潘家园是常有这样的事情的,但我说不可能,因为,厚厚两本才卖了我五块钱。
  
  在外地买书,最回味无穷的是上海文庙买了一本法布尔的《昆虫记》,民国节译本,不厚的一卷,却是盖着“上海季灏律师事务所”的公章。
  一个律师事务所,为什么会买《昆虫记》呢?是给当事人的孩子一旁等候的时候看吗,还是律师自己的子女常来爸爸的事务所里串,不给他买书看,他会去乱翻卷宗?
  当然最有可能是律师自己看,多可爱的律师,昆虫不会成为他的委托人,他读这本书决不是因为他是律师,而是因为他喜欢这本书。这个事务所里,至少有一个(也许更多)内心天真坦荡的从业者吧。
  
  一次在灯市口书店买书,翻到一本诗集,作者名字眼熟,是长春读中学的时候久仰的邻校才女,旁人要介绍我们认识,却始终机缘不巧,可是,高三成立一个文学社团的时候,我还是自说自话的把他列名其中了。
  现在,诗集里有她的近照,而且居然还是签名本,是她姐姐的签名本,送给她的一个老师,甚至还夹了一封短信,告诉老师——九梅在美国,一切都好。这是一个缘里带缘的故事,我不仅浮想着异国的身影,也想象着两姐妹共同信任的这位老师。
  他来北京工作了吗?他清理这本书的时候,忘了这里面还有私人信件吗?还是师母自作主张,把书拎到了中国书店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悖论
后一篇:送月饼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