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时间还是厚爱着南京。经历的多,经历的久,散发出的厚重人文积淀,其他地方无法比拟。

那时候从学校出门,经常路过颐和路。据说以前是国民党的使馆区,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遮挡住夏日毒辣的日头,投下了清凉的影子。每次走过,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映射在红砖墙壁上,幽静的青石路面,对人有着特别的吸引力,想有停下来歇息的欲望。道路两边的老式洋房,一栋栋的小别墅,清幽雅致,风格各异,透着独特的历史韵味。

民国时期栽种的2万株“法桐”,覆盖了南京的主要干道。中山大道、陵园路、长江路及北京西路(宁海以西路段)的悬铃木林阴大道景观最好,是南京的窗口道路。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作为南京最为著名的民国街区,这片东起江苏路、西至西康路、南临北京西路、北到宁夏路的区域,曾经是国民党军政要员、社会名流和外国使节集中居住的高级住宅区,也是200多幢参酌古今、兼容中西、造型有别、风格迥异花园别墅的集中汇聚地,它们是历史的缩影,更是建筑的艺术。

区内曾经分布过18处名人公馆和8处外国使(领)馆,其中:马歇尔公馆位于宁海路5号、陈诚公馆位于普陀路10号、蒋纬国公馆位于普陀路15号、阎锡山公馆位于颐和路8号、邹鲁故居位于颐和路18号、顾祝同公馆位于颐和路34号、汪精卫公馆位于颐和路38号、毛人凤公馆位于珞珈路3号、陈布雷公馆位于江苏路15号、薛岳公馆位于江苏路23号、汤恩伯公馆位于珞珈路5号、胡琏公馆位于天竺路3号、周至柔公馆位于琅琊路9号、加拿大大使馆位于天竺路3号、澳大利亚大使馆位于颐和路26号、苏联大使馆位于颐和路29号、美国大使馆位于西康路33号、巴西大使馆位于宁海路4号、菲律宾大使馆位于颐和路15号。

民国时期的颐和路公馆区,曾经冠盖云集、高朋满座,它们创造了民国繁华的历史,也隐藏了民国动荡的岁月。解放以后,繁华落去、人去楼空,只剩下寂静的街道和荒废的建筑,只得被被政府改作办公用房和军政官员住所。后来民国文化时兴,民国建筑受捧,有关部门遂出台政策对颐和路民国街区进行了改造修葺。

这些矮围墙的别墅外面虽然不张扬,但里面的地板、沙发、百叶窗全系舶来,甚至连茅草顶都是从拉丁美洲进口。

夕阳的光芒带来些许暖意,笼罩在墙头青藤上,透出画一样的质感。



法国梧桐是南京市内种植最多的树种,夏季它们高大绵延的树干在高空交织,为这个城市的居民撑起一片绿荫,秋天落叶的时候,更有另外一番感觉。这几年因为城市改造需要,梧桐被砍掉了不少,想来也十分可惜。所谓百年树木,一棵树要长得郁郁葱葱是需要很多时间的,而没有了树木的城市,也少了很多历史的积淀。

我们也喜欢探头探脑得向花园里张望,里面草坪干净整洁,花草茂盛,种满月季、蔷薇、玫瑰,以及藤蔓植物,绿荫浓密,阳光正好,夏天老人在树下打扇乘凉,小孩子在一旁嬉戏。偶尔有羞涩探出墙头的蔷薇,对我们微笑。安逸宁静的生活气息,中庸实在。
那时候和朋友互相开玩笑,说如果中了彩票一定买下来一栋,每天下午,坐在院子里,喝咖啡,闲聊,然后这样老去,多好。

街巷干净整洁,没有人声嘈杂,没有车声鼎沸。

整个马路都被包裹在深深浅浅的绿荫里,形成一条绿色长廊。


路的一头,是西康路,那里是曾经我的大学。

梧桐树掩映下的高墙院门,俨然老电影中的场景,隐约传递出一种清冷的气息。
单单是道路的名字,就那么美丽:普陀、莫干、珞珈、天竺……清新雅致,仿佛山水胜景汇集于此。
镶花铁门的隔断,透着各自的历史韵味,大都是旧时模样。

或许,懂它的人才不会去人山人海的夫子庙中山陵,而是来到这里,期望偶遇一个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沿着路一直走,能去到山西路,周末就会成为步行街,也是我们无聊时候经常光顾的地方,买东西或者到军人俱乐部看午夜场。以前周末或者学校突然停电,就能看到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杀出校门直奔那里而去,逛街时遇到同学或者熟悉的面孔不足为奇。

如今的颐和路,早已繁华不再、绮梦不存。无论岁月如何流逝、世间如何变幻,这一条条古木排列的街巷、一幢幢大门紧闭的建筑,总会让人感受到凝固历史的气息和建筑艺术的韵味。
街道行人稀少,一片清寂,偶尔有遛狗的路人经过。
倒是悠闲的紧
颐和路,就这样从春走到冬,记录四季光景。

寥落的冬天,光秃秃的法国梧桐。夹杂了感情的城市,即使冷都觉得温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