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汕头,实属计划之外。生活有时候很烦,要学会适当扯脱。
照片拍的多了,反而拍的越来越少。相片,是为了更好的记忆。一纸一纸,就成了那些旅途中,偶然留存下的最初的模样。
一路随行,轻重自知。浮生流光,惜物恋人。那些经历的,却始终无法讲与谁听。诸多细碎切片,珍惜的人,自然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取。
嗯.....我还想说的是,我还是最喜欢这一张,虽然看不到模样。
潮汕二字似乎相辅相连,而实际上,潮汕只是一个广义词,包含汕尾、潮州、汕头、揭阳等城市在里面。说及汕头,绝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是各种美食。但实际上,它也是一个颇具古风古韵、适合慢慢闲逛的地方。古老的祠堂、街道、村落,斑驳迷离,伴着潮音,简单轻薄的心会变得有些凝重。
曾经,整个汕头都是建在沙洲之上的,涨潮时潮水常常漫进低洼的市区。以前“汕头”的英译就是“Swatow”,“S-wa”和潮汕话中的“沙”的发音是近似的。韩江是广东的第二大河,每年从闽西南、粤东北的山区带来大量泥沙,这些泥沙在韩江下游的若干个入海口处堆积起来,露出水面的“沙脊”慢慢长成了“沙洲”,沙洲又慢慢地长大,变成了“岛屿”。从地图上看,汕头坐落韩江下游的梅溪河和新津河共同冲积而成的沙洲上,四周全是水,也像个岛,所以汕头还有个挺有文艺范儿的别称——“鮀岛”。据说元代时汕头海边已有较大渔村,称“厦岭”,明初在蓬州设“守御千户所”,大概相当于今天的边防派出所。又不知道潮涨潮落到哪年哪月,厦岭对出海里的沙脊稳定了,渔民在沙脊上架设“栅薄”捕鱼,潮汕话常把“起点”、“入口”叫“头”,如“渡口”叫“渡头”、“车站”叫“车头”、“巷口”叫“巷头”,这个地方就被称为“沙汕头”。大概是嫌麻烦,清代之后就把“沙”字省略。当然,这仅仅是关于“汕头”名号出处的一种说法而已。
旅游时间:五一
旅游天数:三天
旅游计划:
day1:自驾从深圳出发下午一点到达酒店,下午小公园
day2:澄海前美村、陈慈夤故居,下午南澳岛
day3:汕头大学,下午返程回深圳
前美村,在汕头澄海区,自驾过去大约40分钟。始建于元朝末期,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创基人陈氏世序公,约于元朝至正年间携带家眷至此定居。据陈氏族谱记载:“世序公世居福建省泉州府,因避乱携四子而迁于潮之饶隆,卜溪尾乡而居”。随着斗转星移,子孙繁衍和朱姓人家的入住,在溪尾乡又聚起了朱厝、后陈等村落。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陈氏长房门下第十一世祖陈慧先创立了前溪陈村。清末民初,以泰国著名侨商陈慈黉为代表的一批陈氏后裔华侨,纷纷回梓建造宅第,创建了前溪陈乡新乡。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立乡政,将前溪陈村溪尾的居美村、朱厝、后陈等村落合并为一村,取前溪陈的“前”字和居美的“美”字,称为前美村。
在有历史的村落,穿街走巷是最幸福的时光。
陈慈黉故居,其实它就是前美村的一处最著名的中西建筑艺术结合的建筑。始建于清朝宣统二年,占地2.54万平方米,共有厅堂506间。其建筑风格独特,揉合中国与西方的建筑特色,据说以前陈家有个专司开关窗门的佣人,每天清晨开窗,开完所有的窗,又开始关窗,当所有的窗都关上了,天也就暗了,规模之大宛如迷宫,而其建筑材料汇集当时中外精华,其中进口瓷砖式样就有几十种,这些瓷砖历经百年,花纹色彩依然亮丽如新;各式门窗饰以灰塑、玻璃,富丽堂皇。
六七月荷花开了,会更美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