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4.bbs.szhome.com/uploadfiles/images/2012/03/21/0321195733828.JPG
开了一家星巴克,来之前我还说好像上次来没见到澳门有星巴克呢
![图文全记录,澳门美食+景点+交通自由行--吃货带你一步步找吃(三) 图文全记录,澳门美食+景点+交通自由行--吃货带你一步步找吃(三)]()
往里走往里走~
恒友鱼蛋:地址:板樟堂小巷6号
它家的鱼蛋品种很多,就像麻辣烫一样看中哪串就放篮子里,烧完后淋上它家的秘制咖喱酱。有辣和不辣的选择。
除了各式鱼蛋丸子,还有各类蔬菜和菌类,都是一串串的,各自选择。
点了一份鱼蛋10元,一串芝心包10元。咖喱蘸料挺入味,芝心包好吃,鱼蛋我没啥感觉~~
咖喱蘸料
芝心包,我喜欢这个,里面有浓浓的芝士味
恒友鱼蛋往前走,就是小熊猫了,可惜米粉占肚子,我放弃

下面要去的地方是主教座堂,位于大堂前地。主教座堂又称大堂或大庙,历史悠久。始建于1567年,本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筑,经过多年的风雨剥蚀,残破不堪。1849年,天主教集众捐款,重新改建,今日的外型初具规模。1937年,大堂再次改建为三合土建筑,才构成了今日壮丽堂皇的外观。此景点已于2005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成为中国第卅一处世界遗产。
左手边斜坡往上走
位於板樟堂附近高地上的主教座堂,一直是澳门天主教的中枢,右侧是主教府,是澳门天主教最高管理机构澳门天主教主教公署所在地。每年一度最盛大的天主教子夜弥撒、耶稣圣像巡游等大型活动也在此举行。主教座堂又称“大堂”,并非它是澳门教堂中最大,而是因为它最具威严的象徵。
早在1575年,天主教在澳门设立了主教辖区。有“圣名之城”称号的澳门一度成为天主教在远东的传播中心。翌年就兴建了主教座堂,雄伟的祭坛下,掩埋了一些古墓,包括贾耐劳、华年达、嘉沙尔等16、17世纪时主教的骨殖或遗体。
教堂的最大特色是内部装嵌有富艺术性颜色的玻璃以及下面左右双塔式建筑物。举凡本澳教会的大庆典,必在此举行。大堂奉祀的是赫赫有名的圣彼得。建筑富西班牙宗教色彩,外形壮丽纯洁,内部精丽巧饰,曾存有不少天主教遗物及古迹。而宗教名画如《圣约翰受洗图》、《日本天主教徒在长崎被钉十字架图》等多帧,也都保存于大堂内。
现时,主教座堂已经过多次修葺,教堂前地铺设葡式碎石,更有特色的小型喷水池,将这里营造成一个优雅宁静的景点。在此高地往四方走,不消2分钟就到达板樟堂、新马路或南湾区,热闹与宁静成了强烈对比,令人感觉从神圣庄严之地走到了繁华闹市,感受截然不同。
这辆马自达的车标我喜欢,黑红相间
看完后顺巷子走回去
一家可爱的小店
....
广场处,你眼睛往右边看,看到招牌了不
潘荣记/
台湾帝钧碳烤胡椒饼
地址:半岛卖草地大炮台一街1号B地下
潘荣记金钱饼:一个老人寡言少语地制作着什么,前方放着饼铛之类的,千万不要错过这个不起眼的小摊,这里是著名的潘荣记金钱饼!
一小袋是10元,一磅是66元。我买了一磅,味道还不错,奶油味如同儿时路边用饼铛做出来的蛋卷味道。
当时在门口围观了很久,远远大于吃的想法。
这里一眼就看出是真真正正家庭作坊的小生意,男主人在后面和面团,老婆婆在揪蛋饼剂子,老爷爷在熟练地压蛋饼烤熟。每个人都在专注于手里的分内事儿,全然对外界没有任何反应,可以想象他们每天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简单的小生意
金钱饼,最主要的成份是蛋、面粉、牛油和糖,预先拌匀材料,搓成小球,等火炉中两块自制的圆形生铁烧至又烫又热之后,再将6、7个小球放下,压下生铁烧个30秒至1分钟,然后掀开,就见到新鲜热烫、甜脆金黄的金钱饼啦!
金钱饼又有分“加蛋”和“减蛋”两种。“加蛋”顾明思意就是用加多些鸡蛋作原材料!而“减蛋”饼的做法是用多些面粉、少些蛋黄、完全不放蛋白,要花费更多的搓揉功夫和成本,但按这比例制成的金钱饼每一块都会特别金黄、松脆无比,入口立即散开,顿觉甜而不腻,不知不觉已吃掉一整块,但其浓浓的蛋香味道却仍会流连在口腔中,久久不散!这就是潘荣记“减蛋”金钱饼一枝独秀的滋味。
旁边是胡椒饼,买了两个,13元一个
肉真多 我感觉像是大肉包
吃完一个,我感觉被它打败了。。。
吃完后走过一条卖手信的街,大三巴就在眼前
这里永远是那么多人,看来以后还得大清早来才行
大三巴牌坊已有350多年历史,是澳门最为众熟悉的标志,圣保禄教堂前壁的遗迹。“三巴”是“圣保禄”的译音,又因教堂前壁遗迹貌若中国传统的牌坊,所以称大三巴牌坊。
http://img4.bbs.szhome.com/uploadfiles/images/2012/03/21/032123031231.JPG
教堂历史
教堂原本由一名意大利籍耶稣会神父设计,以日本工匠鬼斧神工的技术协助建成。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长石阶则于稍后完成。
圣保禄教堂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号称“东方梵蒂冈”,附属於圣保禄学院。学院是远东地区第一所西式大学,从1594年成立至1762年结束期间,不少访华的外国传教士来修读中文,令学院成为这些传教士进入中国的重要传教基地,对推动欧洲和中国的宗教及文化交流起到无可比拟的卓越作用。
这间教堂从其雏型起台至现时仅存的前壁牌坊,与火结下不解之缘,先后经历三次大火,屡焚屡建,见证了活生生的历史。当年的圣保罗教堂建筑,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东方建筑的风格,中西合璧、雕刻精细,仅大三巴牌坊的造价,300年前已达3万两白银。
1835年1月26日黄昏,圣保禄教堂失火,一发不可收拾,焚烧了两个多小时,整幢教堂几乎付诸一炬,幸好教堂最珍贵的前壁仍能保存屹立,成为今日的大三巴牌坊。
牌坊分为上下四层,顶部为三角楣。就整体而言,牌坊表达着两组意义:一组由下两层的方形构成,主要反映耶稣会宗徒及传教士的工作,属于周游地球传教的现世教会一派;另一组是由上层的三角形构成,主要表现至圣圣三(圣父、耶稣基督、圣神)与在天主面前为人类代褥的童贞玛利亚。
从下往上看,在底层大门上方刻有耶稣会(IHS)祭记和学院名称(天主圣母),第二层立有四位耶稣会圣人全身塑像,第三层正中为无原罪玛利亚升天,两边由身着白袍的修士之石刻围绕,极富东方特色。第四层正中为天父之子耶稣雕像,两旁刻着其救赎苦难的象征。
牌坊顶部十字架下的三角形,象征着天父的召唤,正中有一幅鸽子形状的铜像,传说代表圣神,四周环绕的太阳月亮星辰象征圣母童贞怀孕时的刹那时光。
http://img4.bbs.szhome.com/uploadfiles/images/2012/03/21/0321230506328.JPG
从牌坊後面的铁梯步上,可直达牌坊的第2层。站在这里望出去,彷佛当年站在圣保禄教堂内俯览小城人民的生活情形。但是这灰蒙蒙的天气真不给力啊
大炮台就在大三巴旁边,又名圣保罗炮台、中央炮台、大三巴炮。建于1617 至 1626 年间,属圣保禄学院和圣保禄教堂的一部分。
大炮台建于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间,是中国最古老的西式炮台之一。本属教会所有,为保护圣保禄教士而兴建,用以防范海盗,后转为军事设施区。昔日炮台高踞澳门市中心,负起防卫之责,为一军事重点。
大炮台上的古炮在 1622 年抵御荷兰人的入侵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炮台曾是总督官邸。1835 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大炮台上的所有建筑和圣保禄学院,圣保禄教堂被烧得只剩下前壁,即今日的大三巴牌坊。
大炮台上有大片空地已建成花园,绿草如茵,古木参天,古炮雄距于旁。本地市民和游客经常前往,从这儿可眺望澳门的全景,还可以看见圣保禄教堂的遗迹。原有一座南欧式的建筑,初为兵营,后为气象台的所在地。1998年,澳门博物馆在这里落成。博物馆共有三层,通过展品向参观者展现在数百年当中,居住在澳门的不同民族和平共处的生活状况、历史面貌以及当代澳门城市生活的特色和对未来的展望。
我痛恨一切爬楼梯及与其有关的运动。。。
走回议事厅前地,我热死了。然后看到一个上半身冬天,下半身夏天的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