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背诵《弟子规》感悟
(2013-08-20 21:50:00)
标签:
感悟经典 |
分类: 背诵经典 |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
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详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
去年暑假参加过为期4天的力行弟子规的国学培训,同时在业余时间也观看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感受很深刻,深刻体会到“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此次俱乐部发起45天背诵弟子规,虽然我对自己的记忆力缺乏信心,仍然积极报名参加,每天背诵一句弟子规,使我收获颇丰:一是反思自己的行为,二是锻炼了记忆力,三是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
因为年龄的关系,死记硬背就根本行不通,我采用了每天微博打卡的方式提醒自己,同时上网下载钱文忠教授的《解读弟子规》音频,在做家务的时候反复听,理解着背,即便如此,我仍无法做到将这1080个字娓娓道来,所以不能算是完成任务,可是感悟还是要记录下来。
弟子规第一课就是入则孝。一直以为在孝道上做的很不错,可是对照弟子规才知道还有差距,比如看到父母生活习惯不好劝说无效,不是“谏不入、悦复谏”,而是假“孝”之名、强迫父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感谢老公的提醒“孝顺,是孝+顺”,之后我逐渐改变,采用“怡吾色 柔吾声”的方式,反而让父母自动校正了多年形成的习惯。而我们对父母的孝心也带动了孩子,当我听到闺女说“妈,我将来像你孝顺姥姥姥爷一样孝顺爸爸和你”,感悟到言传身教的效力——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是要力“行”的。
还有小的时候,常常身上碰得青一块紫一块,就是不知道“宽转弯、勿触棱”,虽然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却不知“身有伤、怡亲忧”。
对于自己做事虎头蛇尾的恶习,也在弟子规里找到解决的方法——“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而我的习惯是床头放好几本书,每一本都看了一些,但是都没看完,钱文忠教授讲到:古人对这种行径有个形象的比喻“杀书头”,看起来是读书的事,实则造成了不够专注、不能善始善终的坏习惯。而且给孩子也造成不好的影响,近期闺女自己感悟到“书要专注的读完一本,不然再拿起来前面的也忘记了。”
参加幸福进化行动后,要制定计划。想起之前总是把计划定的满满的,定计划的时候雄心勃勃,可是基本无法完成,给自己造成很大的挫败感。重读弟子规知道要“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包括习惯养成要一个个来,不能一口吃个胖子、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弟子规还要继续背下去,当然更关键的是要“力行”。
前一篇:原来书要这样读: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