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美国小学因材施教 |
分类: 09年美国访学日记 |
(图片来自网络,并非本人亲摄。因为亲历那天忘带相机了)
4月某日是儿子所在小学的校园开放日,老师邀请有时间的家长一起参加课堂教学。正好上午没事,也抱着瞧瞧美国小学究竟怎样教学的好奇心便参加了。
我居住的小区的小学教育在新泽西算是不错的,因为这里靠近Rutgers大学,很多教授的孩子都在这个小学就读,学习风气比较好。加之这里还住了不少犹太人和亚裔,都是非常崇尚学习的民族。这些是我当初选择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原因。后来和另一位华人孩子的母亲聊天,得知她们一家本来在三番市居住了几年,后来还是决定搬到这个地区。她说原因之一就是在三番市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因为那里的华人太多,一个班16、7个孩子有12、3个亚裔孩子,同学之间学习竞争的压力都有点类似中国了。而这里一个班16、7个孩子一般只会有2、3个亚裔,更多元化,孩子的竞争压力不大。(听完这位朋友的介绍,我当时就很诧异华人文化的厉害。好似只要华人聚集,即算与本国本土远隔了上万公里,依然能把学习竞争、学习压力也复制过来!)
早晨8点上学,孩子们先由家长送到学校门口,然后由孩子自行走入校门。先在学校的礼堂集合,然后由各自的班主任把孩子们领到各自教室去。
我很奇怪为什么孩子们要先在礼堂集合,难倒孩子们没有自己固定的教室吗?为什么他们不能直接到自己的教室去呢?我们在国内都是这样的啊。在国内,我从来没有把孩子送到礼堂而不是送到他的教室的。
问过老师,并亲身参与我才知道其中缘由。原来,在美国小学,非常讲究因材施教,讲究个性化教学。同一个班的不同孩子每天都可能有不同的课程安排。班主任在每天开始上课之前,都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安排他去不同的课程班上课,而不同的课程班会在不同地点上课。这样,早晨在礼堂集合后,班主任根据对每个孩子的课程安排再把他们送到不同的教室去上课。这也就是说,就算你和其他的孩子是同一个班的,但是每天你上的课可能和其他孩子并不一样,尤其对那些刚插班进来的外国孩子。
比如我家孩子,因为英语是他的第二语言,他首先需要上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班。这样的班也有不同程度,根据你来美时间长短、语言掌握程度高低不同进行安排,当你能象其他同龄孩子一样理解、沟通时,就可以不上这个ESL班了。而且,这样的班是学校免费提供的。当你语言过关,不用再上这种语言特殊班后,由于每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上哪些课、不上哪些课。这样,每个孩子上的课仍然不一样。
谈到这里,突然想起跟我邻居的孩子,也在读小学三年级的Rosia有一次聊天。Rosia来自说西班牙语的一个国家,忘了具体是哪个。她说她在学校最喜欢的课程是厨艺班和陶艺班,她选择上这些课,因此每个星期她都可以上到她喜欢的课程。当时听的时候,由于我儿子还没有去学校报道,我对学校的教学体制还不熟悉,因此听完后,我非常诧异。首先陶艺之类的课,作为课余爱好,玩个一次两次我还能理解,但是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每周都有,确实对我的理解会有些挑战。当然,就更别提把厨艺课作为课程对我们传统教学观念的挑战了。
话题转回来,儿子到礼堂集合后,班主任安排他第一节课先去上ESL。于是,我便和他一起去英语老师那。进屋子又让我小小吃惊一下。这个“教室”真不知道该叫“教室”?还是“办公室”?还是“游戏室”?因为,我觉得那房间的功能应该是混合在一起的。屋子顶里面是英语刘老师的办公桌、办公电话等,中间摆了几张课桌、凳子,墙上还挂着黑板。靠门的一边则放着各式各样的图书、CD。刘老师课后告诉我,那些图书、CD都是她私人的,但是她希望孩子们通过多看书、多听CD来学习、提高英语,因此就摆在这里,鼓励孩子们借回家去看。靠门边还安置了各样的文具用品:自动削笔刀啦,铅笔啦,卷筒纸啦。孩子们有需要的,就可以自由走动去拿取。因此,常见孩子听课期间跑到角落去削铅笔或取纸巾擦鼻子。老师并不限制他们的这些活动。
与儿子一起参加ESL课的还有一个韩国女孩,一个法国男孩,以及一个说西班牙语的黑人男孩。
教学按程序开始。不久,刘老师遇到一点问题了。法国男孩和黑人男孩发生争执了。原来,他们在来上课进入教室门时发生了一些身体碰撞,两个人互不相让,都认为对方先不礼貌、冲撞了自己,就相互争吵起来了。
遇到这种情况,我本能觉得有点麻烦。如果我是国内老师的话,我的处理方法可能会是让两个孩子停止争吵,先进行上课,课后再把他们喊到办公室解决。如果他们继续在课堂争执的话,我可能就会让他们先罚站,或先到办公室反省去。总而言之,不能因为两个孩子耽误了其他孩子的教学进度啊。
嗯,刘老师怎么处理的呢。她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先让法国孩子介绍情况经过,然后让黑人孩子介绍经过,再然后让当时的证人,韩国女孩介绍经过。三个人当面把经过介绍完后,自然就会有不同看法和意见。两个男孩又争起来。然后刘老师再让他们分别说自己的意见,每次说的时候,另一个孩子不能插话,必须倾听忘再发言。
我作为第三者,看刘老师这样有条不紊的安排,自然就对她的用意了解了。其一,介绍事件的经过和自己的看法,这不也是语言训练吗?其二,不偏听偏信,每个孩子都有发言、表明自己观点的机会,而且会让第三方来佐证;其三,表示老师非常重视同学之间的礼貌、友情、冲突的解决,不认为这个与学习无关,或者重要性次于学习。
等孩子有了这么几个辩解与驳斥的来回后,心里其实已经明白自己有做错的方面,这时,老师再说了大家如果相互谦让一点,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了,然后轻轻松松大家就转到课程学习上了。
【启发之一】
解决多元文化带来的冲突时,限制、禁止远没有尊重、公平更利于建立互信的关系。
ESL课程结束后,儿子被带回自己的教室,开始第二堂课:英文文学。
班主任上这门课,非常生动活波。这节课讲的是“对句”,英文诗歌的基本构成成分。老师先带孩子们有节奏了念了几篇对仗的儿童诗歌,让孩子们领会其中的节奏感,以及对句的一些特点。然后,讲孩子们分成4组,每组4个孩子,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几个对句。老师给出了第一句,要求孩子们完成第二句,要求第二句要与第一句能对应上,且意义上要连贯。
孩子们马上投入讨论了,有爬到桌上的,有手舞足蹈的,有激情振奋的,一个个非常投入。不久,讨论时间到了,老师让孩子们分享本组完成的任务,有多种结果的还可以由组员补充或修改。
我记得最清楚的两个句子是:
In the park I can see
Laughing kids and marble trees
Stars are shining at the night
And going away because of shy
这些句子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不断修改形成的。
例如第一句,一个孩子首先说:
In the park I can see
Many kids and flying birds
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说many kids 不如Laughing kids
又另一个孩子说,apple trees 代替flying birds 更好,因为念起来能上口。
马上,另一个孩子说,用Marble trees吧,公园里好多marble trees ,我们都喜欢在树下面玩。
经过几番修改,最后答案就基本确定了。
我一遍一遍念着,很上口。更重要的,充满了童趣。
【启发之二】
小组讨论,小组分享,不断完善。课堂上鼓励和支持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不是一个几个明星式的学生,而是团队式的头脑风暴和逐步完善。
当我看到三年级孩子就能如此将团队合作的精华融入在课程的学习和讨论中,我只能感慨,难怪美国孩子能有那么强的个人表现意识,又能有那么强的合作意识。他们的合作,不是建立在“中庸”式的“不偏不倚”的期望“一碗水端平”基础上的合作,而是建立在“我的智慧”使团队结果“更完善”、“更好“的基础上的合作。
在我如此这般感慨时,当然,我的才来美两个月的儿子自然是无法参与到孩子们的讨论中的。课堂中间,班主任走到我儿子课桌前问他对课程理解如何,得到否定答复后,她即刻安排我家儿子到教室最后一排电脑上练习词汇和听力。另一个华人孩子,则也在课程中被安排去参加ESL高级班了。
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无时不体现在美国小学教学体系中。
短短三个小时的陪读,让我看到美国小学教育人性化的一面。难怪每天早上,背着只放了几个薄薄本子的儿子,会阳光般笑着、跳着,跑向校门。我知道,他的心中,每天的学习生活一定充满了快乐和幸福。
(图片来自网络,但是和儿子所在课堂的布置非常类似。看不到一排排整齐摆放的课桌。这里的课桌都是成小组形状摆放的。细节上也体现了一种团队文化吧。)
-----------------------------------------------------------------------------
猫妈更多精彩文章
寻访普林斯顿大学(组图)
(二)美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