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讲的能力

(2014-10-20 10:33:56)
标签:

育儿

分类: 初中生活

                   听讲的能力

 

 

听讲是中学生学习最重要内容。如何听好,应该怎么听?事关学习效果。

当我想给孩子们讲这些事情的时候,发现小家伙们不以为然。于是我就在周末的时候,引导他们来做个试验。就是给妈妈读一篇文章,看看妈妈的反应。

任务要求:不是给妈妈讲,而是用普通话给妈妈读。试验目的是观察妈妈的听的能力。任务完成时间是这个周末。然后把妈妈的各种反应反馈给我。

我选的文章是他们九年级阅读材料的文章,名字叫《美国人眼里的中国妈妈》。为了增加他们的重视,我再三提醒,周末千万别忘了这事。然后先让他们自己先看几遍,我也把这篇文章做了粗略讲解。

 

昨晚他们回来后,第一时间把妈妈们的反应反馈给我。

博群给妈妈读的时候,读了没几句,妈妈说,我很忙,以后再说吧!我笑了笑,问博群,没再找时间给妈妈读?她说,妈妈一直忙,就没读。这任务你没完成呀,现在换任务,去读给姥姥听。

小旭给妈妈读了,妈妈不仅能听完,反应还很强烈。问他想表达什么意思?

坤坤给妈妈读到大约一半的时候,妈妈说很晚了睡去吧。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妈妈根本就没用心听,一会做这,一会做那。

不一会,博群来反馈给姥姥读的情况。姥姥一开始很认真,还问是不是你舅舅写的?然后就听不懂了。她觉得剩下的内容,姥姥根本就不在听了,应该什么也没记得。

 

我问他们,你们想过会是这样的结果没有?

他们连连摇头。我接着问,问题出在哪里呢?也是一脸茫然。

这就是听的习惯和听的能力的内容。

我专门给你们交代,要求一定要原文读,而不是给妈妈讲内容。目的是为了拉大听力的难度。用普通话读,更让他们失去了平时闲聊的语言环境。选的内容,是妈妈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观点,最终变成一个对妈妈的听力测试。

小旭妈妈表现最好。妈妈能够耐心听完,证明听得很用心。但是最后的反应,是因为没听懂。这是听的一个层次,能听清楚,但是不能听明白。

坤坤妈妈表现最正常。这是一般人听的表现,就是不习惯用心听。

博群妈妈直接被普通话陌生语言环境给吓退了。

至于姥姥,是属于根本听不进去的状态。

周五时候,我想给你们说一说听课事情的,没想到你们三个居然都没当回事。这个实验之后,我现在是不是可以说说这个听课了?

 

听课,一般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听清楚。

不要以为躺在床上就是睡眠;同样不要以为老师在讲课,你坐在教室里,就是在听讲。一堂课,能不能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听清楚,这是听的第一个层次。

千万不要以为这一层次很简单。能达到这一个层次学生,一个班里不会超过三分之二。打瞌睡的肯定做不到,做小动作的也做不到,走神的也做不到。

要提高听课能力,首先就要过这第一关。过这关要用心。特别一些老师声音不甜美,用方言,语言不够诙谐,更增加这一关的难度。

第二个层次是:听明白。

老师讲的话是听见了;但是老师这话的意思我能懂吗?能理解老师每一句话的意思。这是听课的第二个层次。

只有听懂老师讲的内容,这个听课才会有效果。否则,你就是在听天书。老师讲的内容一般是和教材同步的。如果出现了听不懂的时候建议要提前预习。预习唯一作用,就是帮助听课。

第三个层次是:听味道;

这个层次,不仅要听明白老师讲的内容,而且还要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呀!我差点没注意这一点。老师讲的真乃高见!

听课到了这个层次,就不用担心学习成绩了。并且,一个班里能达到这个层次学生,估计也只有三分之一。

你们仔细评价一下自己是否到了这个层次。

最后一个层级是:思想碰撞。

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句话听过没有?闻弦音而知雅意,这句话能理解不?

老师在讲台上一讲内容,立马心里透亮。有时候发现老师讲的不对,也在想老师为啥会抹不开这个弯呢?这问题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表述呀。这问题很简单,为啥老师会反复讲?

听课到了这个层次,上课就不是上课了,而是在进行艺术欣赏。到了这个程度,上学再也没有任何累的说法了。

 

结论,会听是一种美德。不仅能让一个人学到很多东西,而且会倾听的,能听懂的人,一定是个魅力四射的人。

最后提醒一下,你们不同阶段,老师讲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小学阶段老师是反复讲,来回讲;初中阶段,老师是全部讲;到了高中后老师只讲重点。

所以,根据自己目前的情况,要赶紧培养好听讲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就要学圆了
后一篇:再开家长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