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教育文化 |
分类: 初中生活 |
昨晚检查坤坤的语文作业,他现在正在学鲁迅先生著名的杂文《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发现几个词的解释是胡诌八扯。
比如:为民请命,他解释为,为民请求命令;
我把他叫过来问他,这样奇葩的解释,是不是没听课?他解释说老师还没细讲,我是预习的。
还好是预习作业,要是听完课还是这样胡诌八扯,那就欠扁了。不过想当然的解释词语,绝对不是一个好习惯。一看这词语不熟悉,解释的不能达意,这时候需要做的是通过查阅词典字典来学明白,才是比较靠谱的做法。不知道不懂真得不丢人,人非圣贤,谁能通晓天下!但是不懂的东西不去学,而是瞎掰,那就有点丢人了。
于是他乖乖地去查词典了。可是好一会没见回音。问他整明白了没有?他嗫嚅地说了句话,大约是词典里查不到。这小家伙,查不到,有问题可以问我呀,居然采用了孩子们最常用的鸵鸟算法来保护自己,想把这事放在一边不管就完事。
既然作业做完了,还有时间,那就来学学这篇文章吧。这些词语查不到,你也没问我,这事小事。明天去问老师问同学,明天晚上解释给我听就可以。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把这篇文章读懂。
鲁迅先生的文章,让很多学生觉得不爽,觉得很难。其实他的文章爱憎分明,要比那些细腻暧昧的文章好读好理解得多。只不多鲁迅先生对事对物剖析得更深刻,才有理解的难度。
前些日子和儿子说起一个小笑话。说现在一些学生学东西比原来那些酸秀才还要过分。有俩学生在餐厅吃饱了没事闲聊,聊的内容还很高深,是关于鲁迅先生的。
一个说:“语文老师说鲁迅姓周,笑喷我了!别人不知道,周迅我太熟悉了,人家是个演员,还是一个女的!居然敢说鲁迅这老头是周迅,现在老师是越来越文盲了!”
另一个说:“对,现在老师都忙着发财,没心思好好读书教学。课本上明明写的是,鲁迅是浙江周树人。他还以为周树这地方的人都姓周,难道说石家庄的人都姓石不成?!”
很快坤坤说读完了。问他读懂了没有?他说差不多。那就给说说说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他乱七八糟说了一大通,我耐着性子听了好一会。问他,为什么鲁迅先生说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呢?然后就卡壳了。看来是没看懂,再去认真读,要用心读。
这次读的时间要长一点,等他读完再问,还是找不到主题。
还是没能读懂呀,继续读!就这样这篇文章他连续在我的要求下读了六遍。终于找到了主题。
为什么鲁迅先生说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呢?因为中国的脊梁还在,中国的脊梁不是达官贵人,不是状元宰相;而是那些以前就有,现在还有,以后一定会有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这些人。
这些脊梁才能代表中国。不是那些有名气官大钱多的垃圾们。这些垃圾们失掉了自信力是必然;然而中国的脊梁虽然被遗忘被无视被摧残被抹杀,但是谁也不能抹掉其光耀。
这篇文章老师还没讲。坤坤自己终于能看懂看明白,看出来小家伙还是很满意的。
读书,不用心读不好;不耐心读不完;不细心读不透。只要有心,天下没有读不懂的文章。希望通过这次阅读能让坤坤明白一个读书的基本原理—多读几遍,其义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