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研评课

(2020-07-15 12:43:04)

一、两位老师 教学基本功都很扎实。表现在:语言干净利落,没有口头禅,不重复学生话语和教师要求,字体工整,教学环节设计明确。

二、入题很快。两位老师的导语部分处理得都很快,翟老师更是直接进入文的教学,摆脱守分表演的形式,没有冲淡主要教学内容。

三、收课干净。

共同的问题:

一、都有朗读指导,却都不太到位。

二、教没有示范朗读,非常奇怪。

三、调动学生的能力略弱,当我们看到哪节课学生很活跃时,不要单纯地以为是人家的学生好,当我们看到学生跑神的时候,不要单纯地以为这里的学生不好,一切都以于老师的能力,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少埋怨学生。

具体分析

龙岚的《爱莲说》

一、课前朗读指导很到位,明确提出四个要求:语速要慢、字正腔圆、注意停顿、突出感情;对于学生日后古文朗读还是有可操作性的,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但朗读中的指导不到位。她先点一位同学读,后请别人点评。我是较怕这个过程的,在这样大的场合之下能够勇敢地举手读了,却被他人评点,评点,就会被指出许多缺点,这样以后谁还敢读;老师没有示范,这样精典的美文,又不长,实在应该范读;对于学生某些字的读音、断句的失误没能指出。

二、小组合作译文的环节处理得比较好,不仅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且补出注释之外的难点帮助理解课文,并特别强调要求学生在译句的基础上单独再点出重点词的解释,很扎实,所以她平时的教学成绩也较为突出。但是在让学生展示时,却发生了部分学生走神的现象,课堂上出现不断的玩笔声。这是因为个别学生展示的时候,其他的同学没有被安排明确的任务所致。

三、对于菊的正衬和牡丹的反衬,老师处理得很好,两片绿叶也画得很有创意。尤其是对“自李唐来”中“李”字的分析,体现了老师对文本的研究还是很精细的。

四、迁移训练的设计很好操作。但是,忽略了本文教学重点的体现。本文是精典的“托物言志”,这个知识点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处理得还是很郑重,但迁移时,没有明确“象征”的本质:赋予物以人的精神,所以学生们能讲是“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却讲不出要“赞美这样的人”或“做有这样精神的人”。

 

翟宵扬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环节非常清晰,每一环节目标很明确,但是,环节与环节之间缺乏过度,较为生硬的往下走。教学是应当圆润的,需要环环相扣,像相声似的,需要这个环节为下个环节做铺垫。过渡语的设计也要尽可能的不留痕迹。

二、引导学生的提问设计应该再斟酌一下。例如:有一次提出这样的一问:“用第一人称描述第二段所展示的内容。”多拗口的一句话,我的脑子转了几个圈才明白,学生们的反应跟不上是一定的。如果换成:“假设你现在就是老杜,拄着个拐棍站在门前,看到一群孩子疯狂地抢走那些茅草……大家来描绘一下这个场面”,我想学生们会很快进入角色,描述也会生动许多。

三、有些环节的设计给我以脱离文本的感觉。比如讲第三段时,安排学生当导游,上台来给大家讲杜甫房中“长夜沾湿”的场面,就有些脱离了文本了,学生们并没有将诗作的原意弄全懂就开始这样高难度的动作,自然做不好。而且,这首诗是一篇非常严肃深沉的东西,我个人觉得不合适搞这样的形式,会冲淡整个课堂的气氛。

四、对于写作知识点的关注度不太够。比如本诗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还是要提一下的,尤其是结尾段中抒情和议论的使用对于升华主题的作用更是点睛之处,一定要讲的。目前考试这些知识也在不断地涉及。

五、整个课堂的气氛营造得与文意不太符合。杜甫的伟大,不在于他如何渲染自己的痛苦,前三段长长的篇幅都是在渲染自己痛苦的,但如果此诗只有这样三段,就不会流传至今,他的伟大在于能够从自己的苦难想到别人的苦难,在于他能够舍弃自己,而试图换取大家的幸福。

文本本身的写作是作者思想的流露,你在处理的时候,会有你自己思想的安排。一节课,既是在学习作者思想的精华,也是你自己对它的梳理和安排,四十五分钟的课,其实是一篇自己他作的长篇习作。一堂课是两个思想的交汇,如果再能因之而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才会更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