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胙”字的读音(转)
(2018-04-27 09:18:48)分类: 教育杂谈 |
我们家乡胙城历史悠久。《胙城县志·沿革论》载:周分封别子于胙,西汉易名南燕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胙城县,清代后期因黄河改道、条件变化而裁撤。现为胙城乡。我们想弄明白的是“胙”字的读音。这个字《说文解字》标“昨误切”,音应为zu,而《新华字典》注音为zuo,在我们的方言里却又读zhu。近来我们乡建立了电视差转台,到底该读哪个音呢?王力在《论审音原则》中谈到地名的审音原则时说:“凡地名某字在历史上有某种特殊念法,而现在本地音和它相合的,一概`名从主人’,不加改动。”考虑到胙城的古老历史和它在当地的一定影响,是否可以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把“胙”的读音改为Zhu。或给它增加一个zhu的读音呢?
冯志明同学:
你为“胙”字读音事写来的咨询信收到了。现就这个问题答复如下:
一、《胙城县志·沿革论》的记述是不错的。在《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图》上就有胙国,那时还位于黄河以南。《左传·禧公二十四年》也提到了“凡、蒋、邢、茅、月乍、祭,周公之赵匡胤也”。就是说,这几个诸侯国的统治者都是周公的后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对这个字的注音是“才故反”。《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段话:“五年,将军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燕”字:“《括地志》云:`南燕城,古燕国也,滑州胙城县是也。
二、许多辞书都收了“胙”字。《厂贬熙字典》收了这个字,也收录了历代辞书的注音:“昨误切”“存故’,’’靖故切”“疾各切”“则落切”。《中华大字典》也收了这个字,注音为“存故切”“疾各切”。旧版《辞源》也收了这个字,注音为“族误切”。在这几本辞书里,在“肉”部五画可以查到这个字。
上而所列反切,表面上看各不相同,其实主要是反切用字不同,而读音只有两种:1.才故反=昨误切=存故切=靖故切=族误切,今天普通话读zu,韵母是u,“故”“误”“醋”“素”“诉”等字的古音与之同韵;2.疾各切=则落切,今天普通话读zuo。.韵母是uo.“铎”“作”“昨”“索”“洛”等字的古音与之同韵。由此可以看出,“胙”字在古时的读音就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两读。今夭读zu和zuo,都是符合古今语音演变规律的。国内有影响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注音zu,但没列“古地名”这个义项。新版《辞源》也注音zuo,但收录了“古国名”这个义项。国家测绘局测绘研究所地名研究室编《中国地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地名索引》(1983)收录了你们家乡的名字,该书是这样交代的:胙城〔豫〕zuocheng,(北纬)35.2(度),(东经)114.2(度)。这是目前我国地名读音方面最权威的资料。
台湾出版的《中文大辞典》“肉”部也收录了“胙”字,把“则落切”折合成zuo,把“昨误切”折合zu,并zu音下收录了地名义项:“周国名。故地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隋置胙城县,唐置胙州。”
那么,国内辞书对“胙”字没有定音为zu,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1.“则落切”确实应折合为zuo。2.“昨误切”虽然可以折合成zu,但古音同韵的字今天确实也有读uo的,如““祚”“阼`”“措”。3.“胙”在现代汉语中不是常用字,用这个字作地名的行政单位又较小,所以只保留了一个读音,便于学习和掌握。
说它不对,是指:跟“昨误切”这类字古韵母相同的字今音确实大都读u。,如:布、铺、步、墓、妒、兔、度、怒、路、醋、素、故、裤、误、互、(可)恶……从这个角度说,台湾《中文大辞典》收录zuo和zu两个读音是可取的。
你们家乡的方言把“胙”读作zhu。,实际上就是zu这个音。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河南省新乡方言区学习普通话手册》中提到:新乡、汲县、辉县、延津一带,声母z
c s发音时比普通话靠后,而且普通话读z c s的字,在这些地方有少数读zh ch
sh。你在来信中说你们那儿“胙”字读zhu、可能属于这两种情况中的一种。
你希望根据家乡的父老兄弟的实际读音,为“zuo’,增加一个读音zu(而不是zhu),行不行呢?回答是:从学术上是可以的,因为这个读音符合古今音变规律;但由于它作地名,实际上又有困难。理由是:改变有关方面已认定的地名读音,要涉及电报、通讯、检索、地图拼音写法等方方面面,非同小可。所谓“名从主人”的原则是相对的,因为全国方言非常复杂,每个方言都有它自己的语音系统,怎样才算名从主人,有时难以掌握,一般情况下只能照顾到大的地名或者具有代表性的字音。当然,你反映的问题很有价值,有关方面今后做地名审音时应该予以考虑。在正式定音以前,我们建议“胙城乡”的“胙”还是读zuo为好。
1992年第三期《语文建设》厉兵
前一篇:[转载]赵元任三篇同音奇文
后一篇:游延津吴起城记(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