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中丞传后叙

(2012-10-19 16:14:03)
标签:

杂谈

分类: 大学语文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NVtQu2FCJI/古文观止08卷八 唐文19张中丞传后叙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0NTQ0NDYw.html视频: 第三课 张中丞传后叙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1],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两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20],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21]。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23],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24],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25]。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26],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27],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28],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29],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30]。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选自东雅堂校刊本《昌黎先生集》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哪怕极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希望却仍然死守,军民相食,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说象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方!象张巡、许远所造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
  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终不相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张、许二位的功绩,前人已有十分精当的评价了!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候的事情: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不采纳他的话,却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慷慨陈词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道义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将出城时,他抽出箭射寺庙的佛塔,那枝箭射进佛塔砖面半箭之深,说:“我回去打败叛军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就用这枝箭来作为标记。”我于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点着说给我听。城破后,叛军拿刀逼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马上被绑走,准备杀掉;叛军又叫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吱声。张巡叫南霁云道:“南八,男子汉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南霁云笑道:“我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这样说,我哪敢不死!”于是誓不投降。
  张籍说:“有一个人叫于嵩,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抗击叛军,于嵩曾在围城之中。我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过于嵩,那时他已六十多岁了。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学习努力,无所不读。我那时还幼小,简单地询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不太详细。他说:张巡身长七尺有余,一口胡须活象神灵。他曾经看见于嵩在读《汉书》,就对于嵩说:‘你怎么老是在读这本书?’于嵩说:‘没有读熟呀。’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一辈子不会忘记。’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一卷背完不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是碰巧熟悉这一卷,就随便抽出一卷来试他,他都象刚才那样能背诵出来。于嵩又拿书架上其他书来试问张巡,张巡随口应声都背得一字不错。于嵩跟张巡时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起先守睢阳时,士兵将近万把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起怒来,胡须都会竖起。等到城破后,叛军绑住张巡等几十人让他们坐着,立即就要处死。张巡起身去小便,他的部下见他起身,有的跟着站起,有的哭了起来。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大家都哭得不忍抬头看他。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相貌也和他的内心一样;和张巡同年出生,但时间比张巡稍晚,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于嵩在贞元初年死在亳宋一带。有人传说他在那里有块田地,武人把它强夺霸占了,于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于嵩没有后代。这些都是张籍告诉我的。

【题解】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乱平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许降贼有罪的流言,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感愤于此,遂于元和二年(807)继李翰撰《张巡传》(今佚)之后,写了这篇后叙,为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全文感情激荡,褒贬分明,议论叙事互为表里,不分宾主,其“截然五段,不用钩连,而神气流注,章法浑成”(高步瀛《唐宋文举要》引方苞语)。文中关于南霁云拒食断指、抽矢射塔,张巡诵读《汉书》、起旋众泣等细节描写颊上添毫,传神写意,形象栩栩如生,光采照人。中丞,张巡驻守睢阳时朝廷所加的官衔。  

 

一、作家作品。本文是一篇后叙,是韩愈在读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感到不足,于是写了这篇后叙,用来补充记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时英勇事迹以及和其它轶事的。

    二、文体知识。本文是议论性较强的记叙文,全文议论和叙事并重,是韩愈对叙这种文体的一个创造,后叙实际是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叙通"序"。叙和跋是叙文和跋文的合称,序写在著作的前面,跋写在著作的后面,都是对正文进行介绍、评价、补充和说明的。题目中提到的《张中丞传》即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张巡,邓州南阳人,安禄山反时,任真源县令,起兵抗敌。后与许远同守睢阳,诏拜御史中丞。后叙:是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对张巡等人的事迹作了补充。因为韩愈觉得李翰写的《张巡传》还不够,所以又对《张巡传》做后叙。

    三、中心思想。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补充记叙南霁云的事迹,张巡、许远的其它轶事,赞美他们在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事迹,斥责安史叛军以及那些贪生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

    四、层次段落。全文从总体看,除开头一个自然段交待写这篇后叙的原因外,全体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以议论文为主,驳斥小人对英雄的诬蔑,后半部分侧重叙事,两部分都围绕赞美英雄斥责小人这个主题。开端说明写这篇本文章的原因。因为原来的《张巡传》多有欠缺,必须写后叙作补充,余下为正文。分为五段。第一大部分从第一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共三段。针对诬蔑许远他们的论调进行驳斥。其中又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自然段,驳斥说"许远畏死辞服于贼"的诬蔑。第二个层次是第二个自然段。驳斥说城之陷,自远所分始,同时抨击小人好诽谤他人的劣性。第三个层次为第三个自然段。以周围的将领"弃城而逆遁"和"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作对比。驳斥了"责二公以死守"的谬论。从而肯定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第二大部分为第四第五自然段,共两段。这部分为记叙为主。第四自然段写南霁云乞师贺兰,贺兰坐视不救,南霁云和张巡同时殉难,壮烈牺牲的事迹。第五自然段补叙张巡,许远轶事。分三个小层次。第一小层次通过张籍回忆于嵩讲述过的事情来补叙,详细的叙述了张巡博学强记的特点和英勇就义的事迹。第二小层次简述许远是宽厚长者,而且心胸开阔。第三小层次交待讲述者于嵩之死。作者夹叙夹议,清晰的表现出崇敬英雄,憎恨小人的思想感情。

    五、写作特色

    1. 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的写作特色。

    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去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勇事迹,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前后两部分虽各有侧重,但又有内在的联,前者议论是后者补叙的“纲”,后者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2. 驳斥谬论时,所用的论据与论证方法。

    本文前半部分针对污蔑许远的两种错误论调进行批驳,都用事实作论据。如:驳斥传言许远畏死降贼的错误论调时,用了许远让位受权,并在外援不至、人相食且尽的情况下,仍坚持死守的事实。驳斥责备张巡、许远死守的错误议论时,联系当时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外援不至”,张巡、许远死守睢阳以捍卫天下的功绩,论证守城是正确的。由于都用事实作为论证,所以对谬论的批判显得义正辞严,具有不容辩驳的力量。

    “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谬论,运用了类比法。作者用了两个比喻:“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以此论证睢阳城的陷落是在必然。将许远所守的城池先被攻陷,说成是许远叛变投降,这不过是儿童之见,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3. 三个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主要人物张巡、许远和和南霁云,各具性格特征: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的个个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等细节,极其生动的刻画了张巡地博闻强记与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

    5.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

    文中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各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受权于巡,自处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这里即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

    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即写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了南霁云想保存力量,伺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人相互映衬,更现出英雄气概。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出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六、疑难词句。

   (1)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

    恨:遗憾。

   (2)两家子弟才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通知:通晓。 就虏:被俘。  辞服:说了屈服的话。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数日:计算日期。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尤:责备。

   (5)虽欲去,必不达

    去:离开。

   (6)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就尽:渐趋覆没。  就:接近,趋向。  日滋:天天增加。

   (7)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相环:四周都是。

   (8)愈尝从事於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

    从事:唐时通称幕僚为从事,这里作动词用,犹言任职。  道:是经过,来往。

   (9)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具:是备、办。  延:邀请。

   (10)此矢所以志也

    志:标记。

   (11)又降霁云,云未应

    降:劝降。

   (12)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应口:应着发问者的声口。

   (13)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仅:将近。  且:将近。

   (14)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因:凭着。

   (15)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颜色:脸色。  阳阳:安详的样子。

   (16)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乐:以什么为乐,意动用法,可以译为不以成全别人的好事为乐,就是这样啊!

   (17)二公之贤

     之:那么,代词。译,张巡两公那么贤明。

   (18)而责二公以死守

     倒叙句,即为:以死守责二公的倒装。译,反而指责张、许二公不该死守睢阳。

    七、古文今译。

    只截选文中的几段译出。

    书中的第三段译为:

    发议论的人又说许远与张巡分守睢阳城的西南和东北。城池的陷落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以此责骂许远。这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么两样,人将死的时候,它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患病的;拉绳子而把它拉断,断必定有一个地方。看问题的人,见到人死了,绳断了,就归罪于先患病的脏腑和绳断之处,他们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发表议论,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就像是这样的啊!像张巡、许远,他们所成就的事业,是如此卓绝不凡,还不能免以遭到非议,其他人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译书上第四段:

    当张、许二位开始守位睢阳城的时候,哪能知道人家最终不来援救,而丢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假如这个地方守不住,即使躲避到其他地方去又有什么好处呢?等到他们已经没有救兵而陷入窘境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剩下来的受伤致残和饿得瘦弱的士兵,既使想离开围城,也一定到达不了目的地。张、许二位那样贤明,讨论的一定很周到、精密了。他们坚守着一座城池,捍卫着整个天下,率领着千百名越战越少的士兵,抗击着日益增多的百万大军,掩护着江河大地,阻止了敌人的攻势。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在那个时候,弃城逃跑、贪图活命的人,不是一个两个;拥有强大的军队,做事不就的人,周围都是。不追究究、惩处这些人的责任,反而责备张、许二位不该死守睢阳。也可见那些发议论的人,自列于判逆者之中,制造夸大失实的邪说,而帮助判逆作乱的人,攻击张、许等英雄。

    书上的第五段译为:

    我曾经在汴、徐二洲的节度幕府任职,经常来往于两州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奠两位英雄,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的事情,说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讨救兵的时候,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声望、功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他喜欢南霁云的勇敢、豪壮,不听他的话,硬要留他,准备了酒食与音乐,请南霁云入座。霁云慷慨、激昂的说:“我来的时候睢阳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吃什么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但从道义上说不忍心;纵然勉强吃了也还咽不下去”,于是拔出配刀斩断自己的一个手指,鲜血淋漓的拿给贺兰看,在坐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的为南霁人流下了眼泪。霁去知道贺兰终究没有为他出兵的意思,就骑马离开了。将要出城的时候,霁云抽出箭来,射佛寺之塔,箭身一半射进佛塔上边的砖头里。他说:“我回去打败了敌人之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这支箭是用来作标记的”。我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佛塔告诉我这件事:睢阳城陷落的时候,敌人用刀威胁张巡,让他投降,张巡不肯屈服,就把他拉走将要杀害他;敌人又劝南霁云投降,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就对着霁云喊到:“南八,男子汉一死罢了,不可为不义之人所屈服!”南霁云笑着说:“我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有话,我怎敢不去死呢!”也就宁死而不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哀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