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魅力语文 |
早上第一节课,准备上课时,听见刚辅导完英语,从讲台上走下来的程老师说“池塘”,学生中马上有人小声重复:吃糖……。想起前几日,在教室后面阅日记时,听程老师提问学生词组翻译:“试穿”(try
on)?因为程老师将卷舌音“试shi”念成“四si”,所以学生齐刷刷的回答“四川sichuan”,弄得老师哭笑不得。
我走上讲台,将“池塘”“吃糖”“食堂”“食糖”一组同音词板书出来,领着学生辨析了一番。告诉学生讲话要注意同音谐音引起的歧义。
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树上七(骑)个猴,地上一个猴,一共几个猴?”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赵本山小品《卖拐》中的一个“包袱”。当人们将7个与1个相加得出共有8个猴的结论后,却被告知错了,正确答案应为2只,因为树上并不是7个猴,而是骑个猴。
这是一种同音歧义的幽默。正是“七”与“骑”音同意不同,将人们引入“歧途”,苦思冥想之时,猛然甩出“包袱”,逗得人开怀大笑,让人感到豁然开朗的幽默意境。
据说某校的文艺晚会,抢答题环节。女主持:“大家注意了,不要抢的太快。等我说完开始再举手。”然后念题目,说,“现在开……”这时候,一个选手就抢答了。主持人:这位同学太着急了点。我“始”还在嘴里呢,你怎么就抢了?
不但说话要注意同音歧义问题,唱歌作词也不能忽视,否则也会闹笑话。下面是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实际上也是同音谐音制造的幽默。
●“千年等一回,等一回——”有人听成:“千年的女鬼,的女鬼——”
●当年综艺大观的结束曲:“再见,再见,相会在彩屏前……”怎么听都像:“相会在太平间……”后来估计是观众意见太大,改成“相会在掌声里”了。
●《济公》里唱:“哪里有不平哪有我。”太对了,地上哪里不平,当然会有“窝”了!
●《龙的传人》那句“永永远远地擦亮眼”,当初无论如何也听不懂,总听成“永永远远地差两年”,老是纳闷儿,为什么一定要差两年呢?
●孟庭苇的《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里面有一句“为何每个妹妹都嫁给眼泪”,我怎么听,都是“为何每个妹妹都嫁给人类”!
●我的高中同学告诉我,他小时候把“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听成“变压器的太阳红又红”!他那时根本不知道“边区”是什么,只是记得清清楚楚,每天傍晚时可以看见村子西边红红的落日。最要命的是,在他们村子西边某个高处架着一台变压器,傍晚刚好看到变压器上方有一轮红日。于是我同学一直纳闷儿:为什么写歌的人知道他们村的变压器放在西边呢?
●刘德华的《中国人》里,“五千年的风和雨呀藏了多少梦”,听成“吴倩莲的风和雨呀藏了多少梦”。奇怪,难不成他们有过一段……
●“学习雷锋,好榜样……立场坚定豆子香……”为什么立场坚定了,豆子也就香了呢?因为豆子也是爱国的吧。我一直是这样理解的。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后两句小时候听成“河南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美国人脸上笑开颜”,郁闷了好些年……
●我小时候听别人唱过一句:“我们坐在高高的骨灰缸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觉得很KB,直到高中才知道歌词是:“……谷堆旁边……”
●听陈小春的新专辑《抱一抱》,风格换了,情深款款的。一路听下来,忽然听到陈小春频频唱“小畜生”,再留神,没错啊,全句似乎是“让全世界叫小畜生”。不是改雅痞了吗?不对头啊?一看歌词才知:“我可以让全世界都笑出声!”唉!
●有没有听过张学友唱的《结束不是我要的结果》——“……结束不是我要的结果……那个等在车窗里面的人已不是我……”我和好友俩人听了很多次,都以为“那个等在厕所里的人已不是我……”怎么也没想通。
●还有一次,把“……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听成:“大爷听过我的歌,小伙亲过我的脸。”晕!
●还记得游子费翔的《故乡的云》吗——“……鬼来吧,鬼来……(归来吧,归来)”,乍一听,真吓了一跳。
●我一个农村来的同学,在听张惠妹的《姐妹》时,“……你是我的姐妹,你是我的Baby!”听了两天,终于忍不住开口了:“这女的怎么唱的啊?怎么又是我姐妹又是我伯伯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