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松江区浦江之首春申堂分水龙王庙 |

这里,学名是黄浦江零公里,文名是“浦江之首”。“浦江之首”位于上海鱼米之乡松江区充满传统乡风特色的小镇石湖荡境内,斜塘江、圆泄泾两江交汇形成了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的源头,孕育了现代国际化大都市上海。

在唐代松江建县之前,这又是苏州府官吏巡视和官兵抗击海盗等通衢大道,故别称"通济桥",又名"剑川桥"。随着斜塘江、圆泄泾和五厍、北石等江水注入黄浦江,江面逐渐冲宽、河道加深。后来在这里置有渡口,俗称"三角渡",是李塔汇、五厍、泖港和石湖荡等地区的百姓往来或去县城的必经之渡。历史上几次大的疏通至关重要,1522年,明朝户部尚书夏元杰打通了范家浜;1589年,海瑞又将圆泄泾和横潦泾、竖潦泾打通。



从市区驾车一路飞奔,下高速后沿闵塔路西行,转入斜塘江边的乡村小路,可见“浦江首幡”的飞檐牌坊,便是尚未向公众开放的“浦江之首”景区入口。


步入景区,江畔公园小巧而雅致,银杏、槐树、垂柳绿树成荫,与石拱桥、三曲桥倒映池塘,三五游人点缀其中。



走近,见一座盛唐风格的建筑,是“浦江之首”水文化展示馆的主体——“春申堂”。春申堂因春申君而得名,三大开间,中间两门柱,分隔为三个大门,各有匾额和对联。中间主对联是:“春申何人耶万古开渠吹海水;黄浦秀水也千帆竟渡忆天人。”左联是:“开埠建城昼夜不舎;蔚文润物古今如斯。”右联是:“渐晦渐明开合常圆水上月;相望相呼来往都是松江人。”三副对联颂扬了春申君功业事迹,体现了松江人对春申君的缅怀。


民间有童谣流传至今:“嘟嘟嘟,嘟嘟嘟,爷娘去开黄浦江,回来又开春申塘。领头的爷爷叫春申君,住在伲村头黄泥浜。”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也是老百姓的美好愿景!黄浦江,别名黄歇浦、春申江等,皆因后人附会是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开凿而得名,这大概是对黄浦江最大的一个谬误。其实,黄浦江的疏浚和扩容,归功于明初重臣夏元吉、治水名臣叶宗人等。


宫殿式的场景,大气磅礴却又低调宁静,绝对是一个拍大片的好地方,且人少免费又不限时。



穿过春申堂,眼前豁然开朗,江面开阔,江风拂面,一座灯塔立于三角洲顶点,为分水龙王庙航标所在,是指示上海至苏州、湖州与杭州的分叉航道的重要标志。分水龙王庙航标在解放初期由江苏省移交至上海管理的,最初的航标标杆为杆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杆形标杆改造为三角的钢管架。2002年,当时的李塔汇镇政府想开发航标所在的这块三面环水的处女地(当时称"浦江源头"),出资建造了分水龙王庙灯塔和灯塔后面的望江亭和绿化,并对附近的防汛墙、护栏、地面等进行了建设。

为进一步挖掘"浦江之首"的文化内涵,松江区委区政府对分水龙王庙这块处女地进行了全面规划建设,将建设"浦江之首风景区",先期改建航标灯塔、建造水文化愽物馆、龙王庙等,使之成为黄浦江上游沿岸旅游景观。


分水龙王庙是塔式建筑,兼具航标和灯塔的作用,塔内供奉有“镇水龙王”,塔旁置“浦江之首分水龙王庙缘起”石刻,百余公里的黄浦江由此初澜,上海的水脉随之潮起潮落。



上海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改善黄浦江上游水质,守护“母亲河”的一泓清源,是全上海市民的共同心愿。最后,以刻于分水龙王庙上的《浦江之首赋》来感怀“浦江源”的前世今生——
《浦江之首赋》
陈鹏举
天湛湛以开笔,水漫漫以破题。子曰日夜不舍,亘古如斯。舍此何往,至此以栖。黄歇开渠,吴王行猎。浙溪震泽,徽徽乎二水并;九峰三泖,汤汤乎图卷一。辟沪渎于鸿蒙,揽东溟之苍碧。
沙船清浅,江村明灭。九鹿徊徨,四鳃唼喋。清露白云,莼羹菰米。秋风起焉,客子归矣。落日采菱舟,吴娃旧曲子。二陆鹤唳于天,百玉磬警于世。烟云沧桑,肝胆文字。千阙城郭,明月可以咏奇绝;万象元化,碧水可以记锦岁。
议祀春申,功在淞府。己丑中秋,群贤毕聚。停古渡之桡,萦滕阁之序。癸巳中秋,百椽臻矣。斟清光之酿,承岳楼之记。凭栏望远,江山斯寄。泐石流绪,岁月静美。生今之时,而今时之人,胜意未已。后三百三千年也,乃三百三千年后之人,谅亦难足胜意。噫!洪波其始,歌以咏志。


景区坐标:松江区石湖荡镇东夏村
导航定位:浦江之首
景区门票:免费
交通出行:推荐自驾,公交暂不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