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 松阳】江南的金色布达拉宫——杨家堂村


标签:
丽水松阳县三都乡杨家堂村 |

在江南文化的核心地带——苏杭地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日渐消亡。然而,有着1800余年历史的浙西南丽水市松阳县,却隐藏着百余座格局保存相对完整的传统村落。八百多年前,北宋状元沈晦在松阴溪畔吟唱出了:“西归道路塞,南去交流疏。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沈晦点出了松阳县的地理环境:西边地形险要,南面交通闭塞。他还赞叹:这真是一处“世外桃源”,可以让人无忧无虑地在此生活。由于这里山环水绕、偏居一隅,才有幸保存着绵延千年的耕读文化烙印。这次丽水行走了呈回村、杨家堂村和山下阳村三个小村庄,开启寻访江南秘境第二站——杨家堂村。
从呈回村折回,藏在大山深处的三都乡山路弯弯,沿途的紫草村、下田村、酉田村散落在翠绿的大山褶皱中,黄泥墙、黑瓦片,层层叠叠依山坡而建,看到路牌转入了杨家堂村。
在杨家堂村口有关于村子的介绍,贴心!(码字辛苦,朋友们拿放大镜慢慢看咯)
走进杨家堂村,你会以为走入了上个世纪,光阴荏苒,这里的一切都恍如昨日。独辟蹊径的村落,悬倾于一处形似太师椅一样的山凹之中,房屋有的肩靠肩,有的头枕着别家的膝,沿着山坡一级级向上延伸,在视野中展现出一个巨大的建筑立面,壮观的阶梯式古村落,给人以强悍的视觉冲击!
黄泥垒砌墙体、青瓦覆顶的民居颜色与人体肤色接近,正好契合我们祖先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同时颜色与大地相一致,带着泥土的气息,仿佛从地里生长而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泥匠们在黄色的土坯墙上抹了一层红泥,整座建筑呈现红彤彤的色泽,寓意着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村民低调地生活着,他们刚刚从平面的泥土中归来,走进了立面的泥土中去。
站在村子外围搭建的观景台俯瞰,眼前的景象像大山一样真实,安静,恒常。黄昏时,杨家堂村在夕阳的漂染下涤荡出一派金光灿灿的景象,被誉为“江南的金色布达拉宫”。(特意把参观杨家堂村的时间安排在夕阳时段,可惜阴天不遂我愿啊!)
耕读文化,“耕”是基础,“读”是根本。杨家堂村的先人们将田园风光诗歌题写在门墙上,表达了他们对家园的眷恋,对生活的向往,处处流露出归隐耕读的价值观。
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村落正中心的宋氏宗祠,村落所有的建筑在它前后左右拱卫着,彰显出它的尊贵地位。
宗祠的大门上绘着流金溢彩的门神,画师将秦琼和尉迟恭两位武门神画得栩栩如生,推开大门的那一瞬间,似乎也能将他们从画面中推下来。
宋氏宗祠始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这是一座标准的四合院建筑,不大,两进三开间。宗祠的建筑工艺非常精湛,显露出宋氏子孙对宗家的崇仰和膜拜。
杨家堂村受地形影响,整个村落坐东朝西。从宋氏宗祠出来,向南转折90度,在南方位又辟有一道外大门,从大门的坐向上来看,又变成了坐北朝南。这种巧妙的设计既改变了风水上里外大门对冲的格局,又遵循了传统坐向规则,而且将道路上的喧闹屏蔽在外,内部形成了曲径通幽的布局。
回首告别,那棵高大古樟树忠实地守卫在村头,将村落遮蔽得严严实实,带着些许高深意境,杨家堂村就以这样隐秘的姿态深藏在大山的皱褶里。
PS:从杨家堂村出来,刚上车发动的那一刻,一场特大暴风雨就席卷而来,几乎把我们“吹”回了松阳县城,冥冥之中这是“风水”的缘故吗?!村子里有很多狗狗,天生怕怕的我几番试探都不敢其入,所以只是在外围游走。其实这个村子很有文化底蕴,有“书画上的家园”之誉,可惜!可惜!!或许,勇敢地顺着一条小溪或一条泥泞小路就能发现藏匿在深处的无限风光,应该尽可能的去探索去回味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