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亚洲地区红通清零
(2025-08-10 09:33:56)
标签:
跨境犯罪跨境追逃猎狐行动 |
分类: 跨境犯罪 |
中国显然已看清这种博弈本质。中央追逃办2024年发布的《反腐败国际合作白皮书》明确提出,“反对将反腐问题政治化,反对任何形式的司法庇护”。这种立场获得越来越多呼应:2023年,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缔约国会议上,有87个国家支持中国提出的“资产返还优先原则”,比2015年增长32个。
国际透明组织2025年发布的《全球腐败趋势报告》显示,中国外逃腐败官员数量,从2014年的每年1500人以上,锐减至2024年的197人,降幅达87%。这种断崖式下降背后,是“红通追逃”构建的强大心理震慑。
对比两组数据可见这种转变:2015年天网行动启动前,外逃人员的平均藏匿时间为8.3年;2015年后外逃的人员中,已有62%在三年内被缉捕归案。新西兰司法部2024年一份内部报告指出,“中国追逃行动的精准度显著提升,70%的涉案人员在转移资产后6个月内就会被锁定位置”。
对于仍在观望的在逃人员而言,亚洲清零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正将在亚洲验证的追逃模式复制到全球,包括三点核心经验:一是通过国际刑警组织红色通报构建全球通缉网络,截至2025年,中国已发出红色通报1300余份,比2015年增长280%;二是建立腐败资产跨境追踪系统,与全球102家银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三是将反腐合作纳入双边外交议程,2024年中国与29个国家的高层会晤中,反腐合作被列为议题,占比达61%。
西方舆论对中国追逃行动的质疑从未停止。《经济学人》今年5月的文章称,中国的反腐行动可能损害司法程序的独立性,但这种指责却难以解释一个事实:63名归案的“百名红通人员”中,有58人当庭认罪,上诉率仅8.1%,远低于中国刑事案件15%的平均上诉率。
更深刻的影响在于规则层面。中国推动建立的一带一路反腐合作机制,已与65个国家签署合作备忘录。这种将反腐纳入国际合作框架的实践,正在挑战西方主导的反腐话语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4年研究显示,参与机制的国家,跨境腐败案件查处效率平均提升40%。
随着亚洲地区实现红通清零,全球目光聚焦于剩余的37人。中央追逃办那句“尚有一人在逃,就决不收兵”的表态,与其说是政治宣言,不如说是对国际反腐秩序的重新定义——没有法外之地,只有虽远必诛的决心。对于那些仍将西方司法体系视为避罪天堂的人来说,周静华被引渡回国的航班轨迹,或许是时候让他们重新计算自己的逃亡成本了。
(作者段跃初是北京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