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分析师现在越来越喜欢用DCF来对企业进行评估,用DCF来估值确实比其它方法更能深入分析企业,但最大的问题是分析师采取的折现率和永续增长率更随意,不同的折现率和永续增长率对估值有极大的影响,他们经常采用9%左右的折现率和3%以上的永续增长率,这是不严谨的。而实际应该这样:对高速成长的公司一般才取3%的永续增长率,普通的公司采用2%的增长率,其它未来情景不明的公司采用0%的永续增长率。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股票价格的。
http://s14/middle/552e0081g82d5954784dd&690
这是一张估值态势图。用于说明我们采用各种估值状态时所隐含的安全或风险程度。左边是预计期末的市盈率,即估值系数,也是期末的成长率,因为一般设定PEG=1。下面是给定的折现率,好理解。估值折现率越高,越安全,因为给出的风险溢价高。给出的永续增长率则越低,越安全。
图中,如果永续增长率给到5%,折现率为8%(这是常见的折现率),增长哪怕是区区10%,结果很吓人。在这种情况下,还会有乐观的人爬到45倍市盈率。他们期望公司盈利能增长40-50%,但是,如果公司不能达到这个数字,而只是增长10%左右,那么永续增长速度就不太可能还是5%左右。这时的永续增长很有可能为零。投资者即使采用的折现率不变,仍然为8%,也会从永续增长率的“左坡”跌下来摔死,市盈率P/E变为17左右,损失60%左右。另一种情况是永续增长率保持不变,仍然为5%,但是,公司实际盈利与预期相差太大,风险非常高,采用的折现率不断上升。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从折现率的“右坡”掉下来摔死,市盈率为13左右,损失70%左右。当然,如果折现率和永续增长率都朝着不好的方向变化,投资者会死的更惨,从山顶跌至山脚。
当一个公司真正快速增长的时候,人们的胆子一般都很大,50-60倍的P/E也不在乎。股价马上被投资者们赶到了图的山顶附近,一旦公司盈利增长达不到预期的情况,并且未来情景也不明朗时,分析师马上会调整他们的估值模型,给出的价格马上急剧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分析师乐观和悲观时给出的价格有天壤之别所在。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投资者跌的很惨。
最安全:低成长率、高折现率、低永续增长率。
最高峰是:高成长、低折现、高永续增长。图中看,60%的成长率的是山顶的山顶了,顶尖了。站在这么高的高山上,如果掉下来,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投资者估值时须万分小心。
对高增长的行业和企业,会大量吸引资金进入,蜂涌而至来逐利,直到成为平均数,这是一般规律。除非这个行业或企业有特别的进入门坎,因此形成垄断。所以,能持续增长的企业少之又少。问题是,当你以高价买入,比如40倍市盈率股,而增长突然停止,你就掉下来了。因为市场会用最新的估值去调整它。所以,你必须在大众之前出局才能获胜。但我们一般都只有公开信息,你怎样才能成为先于大众的人呢?很难。你或许认为你会比一般人聪明,但这并不可靠。这就是成长股的风险。
“很多人试图认为,在放缓增长之前提前出局,那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其实跟寻找低估的品种的难度一样大。”所以,老巴把“持续的成长”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垄断是保证持续增长的前提,但不是所有的垄断公司都能保证永远的垄断,和永远的增长。
成长股有不同的性质:有持续型,有突然型增长型,有间歇型,还有忽悠型。成长股增长幅度下行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慢降型,有俯冲型,有直降型,有波浪型。也许研究这些形态与企业本身一样重要,如果你要投资成长股的话。
这就是为什么老巴不用这样的DCF模型来估值的原因。如果企业未来情景不明朗和不确定,再高的折现率也不能弥补风险,即使用高折现率和低永续增长率,也不能确定企业的真正价值,对未来不确定的企业是很难确定具体价格的,所以老巴尽量避开这类企业。对未来高确定的企业,用一个合理的增长率和折现率,就比较容易评估些。企业才是根本,任何估值方法都不能弥补,所以一定要成为企业分析师,才能真正赢。
附图:图片均来自Barrons的博客,谢谢分享。
http://s7/middle/552e0081g82d5959892c6&690
http://s9/middle/552e0081g82d595d5a538&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