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杂录1.10
(2011-01-11 18:04:08)
标签:
杂谈 |
1.读毕《商务商务国语教科书》
这本书,与其他两种国语教科书不同,所用的都是浅显的文言表述。对于这一点,可能有很多人会反对,但我个人还是比较欣赏的。欣赏的原因是这样的编排凸显了学科教学和一般生活的不同之处。学生来学校学习主要是学习在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把学生的生活用文字重复一遍,而不彰显学科的特殊性,那么对学生来说,这种学习的价值也就不大了,这很容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所轻视。
这本教科书的编排,很重教化的功能,内容涉及到仁、义、礼、智、信、孝、悌、节、廉、健康、自强、自律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接触到这些传统文化中优良的美德,从而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熏陶。
在编排形式上,很明显受到了《三、百、千》的影响,涉及到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方方面面。而且重视生活中同一种类的事物的认识与拓展,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方便了学生切身识字的需要。
我注意到,在上下两册的书中(不知道原来分几册),有些篇目是相近的。例如上册第108课《方向》和下册第35课《方位》。
上册第108课《方向》
清晨,祖携孙出门。祖曰:“尔知方向乎,日出于东,没于西。今尔向日而行,是为东方。背后为西。右手为南。左手为北。故视日之出没,可以辨四方也。”
下册第35课《方位》
清晨,祖送孙,入学堂,迎日而行,祖曰:汝知方位乎,吾语汝,向日之方曰东,背日之方曰西,右手曰南,左手曰北。汝试转大陆,向北行,则背为南,左西而右(此处出版社误印为“又”)东矣。
这两篇所述内容虽然近似,但其实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这当然是很明显的。不过让我想到了另一个目前教材的问题。就是,这样的编排实际上有助于学生反复研究教材。而我们现在的教材,学生学完后面的就不再回头看前面的,似乎一遍即可学成,其实只不过水过地皮湿,落不着真东西。这样的重复编排其实可以让学生注意到,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侧重性,如果学生因为在学后面的内容时,发觉与前面学过的内容近似而自觉去翻看前面的内容就更好了。
这套书的在后面的选入了一些古代的文言寓言故事,有的内容比较难了。而且在文体上也大多是古代的文体,在多样性和灵活性上不如《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的文体编排。
2.看《国语教学》,书有些不清楚,好在里面主要内容是叶圣陶和朱自清两位先生关于国语教学的文章,所涉及既有中学国文教学,又有大学国文教学。有的已经看过了,而且不难找,打算回头重新列一下所有的内容。最后附录的浦江清先生的文章所谈大多是大学国文的,有机会一并要找出来看看。
3、读1951年西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潘开沛先生编《国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未读完。做了一些摘录。发现,所谓历史的循环,不过是后人没有用心聆听前人的声音所致。在一甲子之间,我们哪里进步了呢?录入一段潘先生的指弊的内容,以警后人。
==============================================
一、克服离开国文教学目的的偏向
在课堂制的教学方法中,教员把自己的准备好的课文内容带到课堂上去讲授。如果对国文教学目的掌握不稳,就容易发生偏向,事实上也发生过偏向或发生着偏向,但是必须克服这些偏向。
一种偏向就是把国文课变成了常识课,故事课,政治课,教员在课堂上专门讲课文内的知识,或故事,或思想问题,把一课的内容讲完了,任务也就完了。甚至曾经有的教员发动学生专门去讨论它。在考试的时候出的题目也大都是常识、思想方面的问题;学生记住的也就是一些常识、故事或政治术语,这样,就不能达到国文教学的目的,而是否定了国文科的特殊任务。
一种偏向就是做翻译工作;在教文言文的时候,教员只是逐句地把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成白话,任务也就完了。其实,除了翻译之外,还应该作文言文于白话文的比较工作,讲解分析文言文的规律,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一种偏向就是教白话文也用逐句讲解的办法(这是比较通行的),其实现在的白话文与我们的口头语已经很接近了,如果我们再去逐句的讲解,那就不过是把文章上的话再重说一遍。比如:他说“我把事情做完了”,我们来解释只能重说:“他说:‘我把事情做完了。’”,再没有什么翻译工作可做。所以教白话文也用逐句讲解时毫无意义的工作。
一种偏向是读死书的办法:教员是一篇篇地教,学生是一篇篇地学,到底教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学这篇文章那个是为了什么,教与学双方都不了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学生死读、死记,读也读得不少,记也记得不少,就是不会用,和“用”完全联系不起来,也不知道读了记了是为了什么。
一种偏向是教员花很多时间去介绍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时代背景,把大学里学文学史的办法搬到中学里来,学生也沉醉在作者的生平事迹里,听故事一样。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时代背景是可以介绍和应该介绍的,但是不能花的时间太多,(如有的花了两三个钟头),只能做简单的介绍就可以了。因为只是作者介绍就花去两三个钟头,一篇文章要教多少时间呢?一学期能教多少篇呢?
在教学中,用了上述任何一种办法,都是影响国文教学的效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