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20如何帮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心理健康教育C证面试活动课构思

(2013-05-20 11:00:28)
标签:

心理健康教育c证

面试

活动构思与设计

实施方案

教育

分类: 心理教育

19.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主题:克服自我中心意识任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清任性的坏处。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改掉任性的坏毛病。

重点:认清任性的坏处。

难点:改掉任性的坏毛病。

一、课前准备小品——任性的小皇帝

教师要事先挑选好六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排练(强调台词的语调和神态,注意形体动作以及道具的设计)。

1、教师课堂点题:同学们,任性是我们生活中常常会见到的,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任性的问题,先请大家观看一个小品。

2、用小黑板出示思考题:

1)谁是任性的小皇帝

2小皇帝有那些坏毛病。

3)任性又有那些坏处。

3、提出观看要求:认真观看、积极思考,告诉学生这就是对同学的尊重。

二、讨论

1、讨论方法指导:讨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各抒己见,求同存异,要心平气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仔细地听取别人的见解。

2、就以上问题分四人一组相互讨论。

3、根据小品内容,结合自身情况,讨论任性有那些坏毛病和坏处。

三、展开

1、自我测试,完成调查卷(要求认真、如实的填写,告诉学生诚实是一个人的美德)

2、找出克服任性的方法

3、针对调查卷所出现的任性问题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四、小结

1、自我评价:这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认清了任性的坏处了吗?在你身上是否存在任性的问题,找到改正的办法了吗?你学会讨论的方法了吗?你有收获吗?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讨论了任性,大家都很认真,也在克服任性方面动了不少脑筋,相信同学们一定不愿做任性的孩子,对吗?

六、摘抄:任性是一个大坏蛋,千万别和它做朋友。

教后一得:

小品表演给学生带去了欢乐,也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辨别是非,认清了任性的坏处,找到了解决任性的方法。同时掌握了讨论的学习方法,学会懂的尊重别人

 

 

 

主题: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方案名称】:假如死亡明天就要来临
【设计背景与目的】:
在学生中间,常见的状态就是:郁闷,没意思。许多人缺乏建设性人生目标,不知道明天将要往哪走,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只是在被动的生活学习着。有的对生命和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厌倦,有的不能很好的面对挫折,有的则是遭遇意外,生命戛然而止,此类事件多有耳闻。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又有人说:不知死,焉知生?。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思考过死亡的意义,不太可能拥有太多意义的人生。本课提供一个死亡教育的入门,希望唤起学生善待生活和生命意识。
【活动形式】:游戏 讨论 讲解 体验(2课时)
【活动流程】:
【引子】:
1、聆听歌曲《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介绍歌曲背景。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死亡或自杀事件的资料。请内外圈同学面面相对,一个一个对好,将收集有关死亡或自杀事件的资料与同学交换。
3、或者,投影出示相关资讯。  
4、小结;生命的失去或许离同学们很远,但是每天报纸媒介报道的一些地震、海啸、空难、矿难、车祸、中毒等例表明,多少人是在毫无预警的情形下失去生命的?这堂课或许只是一堂死亡教育的入门,希望同学们能去正视对死亡、面对死亡的课题。
【死亡印象】:
1、大家回忆幼年至今,有无发生过亲人死亡的经历?或者遭遇过朋友熟人死亡之类的事件?或者你看了有关死亡、自杀之类的报道、影像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请写出自己的情绪体验,如恐惧,悲伤,平淡等,在猜想死亡周遭的人(当事者)的内心体验会是什么样的。
2、讨论死亡
A、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吗?死亡是可以把握的吗?
总结:人无法避免正常死亡,但是却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选择有效的避免非正常死亡;人无法避免物质死亡,但是却可以避免精神上的死亡;人不能把握正常的死亡,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把握非正常的和不光彩的死亡。
B、死亡是否意味着结束呢?
总结: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生命也非单纯的开始。每个人的生命凝结着成千上万逝者的智慧、性格与创造。我们称之为历史的,就是那成千上万逝者组成的家族与人类发展史。因此,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我们融入祖先行列的开始,也是我们成为周围人历史记忆的开始。
C、死亡是否是个人的事情?
(插入人的生命酝酿过程幻灯或影片剪辑).
生命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苦呵护的结果,没有权力任性处理。
链接:
每年13.5万未成年的孩子经历母亲和父亲死亡于自杀的伤痛
每起自杀案至少对6个人产生严重的影响
1500余万自杀死亡者亲友从未因长期存在的悲伤反应接受过心理帮助
总结:死亡不是个人的事。因为死亡不等于结束,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所以,人要对死亡负责,不能任性妄为,否则就会给生者留下无限痛苦。
D、死亡是否也有意义?
正例:捐赠器官 舍己救人为国捐躯因公牺牲把生还机会留给子女
反例:多行不义飞来横祸 激情自杀
建议课后观看影片(如狮子王、铁达尼号、可可西里、第六感生死恋等)
总结:死亡对死者是没有意义的,他不知道世界的评价。但对周围人则有不同的意义。没有活人思念的死者,才是真正的死了。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就是没有死去。


【虚拟死亡】:
1、游戏:假如你只有三个月的生命。你打算怎样安排最后的时间,列出前三个。(见附件)
2、游戏:预立遗嘱(署名权保留)。写下: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最想见的人是谁?最想说的话(对父母、朋友等)?最希望的葬礼是什么样子?其他的安排。(见附件)
3、分享计划和遗嘱。
4、总结:物质的东西此时往往突然变得不重要,而过去一直忽略的东西却变的异常重要,如亲情、友情等等。长的是人生,短的是年轻,所有面向死亡的修行,都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不要等失去的时候,才觉得要珍惜,善待你身边的所有人或事情。与死亡相比,还有什么值得你留恋执著而放不下的呢?
5、思考:人生是单行道。如果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你是否会对以往的人生做些修改呢?


【未雨绸缪】:
自杀的调适
自助篇

人有爱恨的矛盾,也有求生求死的本能。所以,一旦意识到自己有自杀的倾向,你必须自助,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累积压力。想想看:
  1.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一样会是不愉快的经验。
  2.你没有任何理由需要独自扛下全世界的重担。
  3.你心中的痛苦与恐惧只要说出来,就能如释重负,让自己松囗气。
  4.若有需要,你可以向家人与朋友寻求协助。经由电话与危机中心的咨询人员,或学校的辅导老师谈话,都可以帮助纾解情绪、提供救援。
助人篇
当有人谈及自杀念头时,你要认真考虑相信他的话,因为他可能有了麻烦,正发出求援讯号,他也可能正打算把这个想法付诸行动,所以你一定要做些什么,把他从求死边缘拉回来。
  你不必害怕伸出援手后会惹上麻烦或无法承担,其实,助人做法并不难──只要认真当他的听众就好,给耳朵而不是嘴巴。
  因为一个想自杀的人,最需要有人聆听他的心声、听出他的感受,感同身受他难过、气愤的情绪,你不要对他所陈述的事给予个人的意见或批判,这就是一种支持的力量。
做到了先处理及平复他的情绪这一步,接下来对解决他背后深层纠结的问题,你不一定有能力承担,可以寻求外援,让任何可咨询的机构或信赖的人支援,或者报警处理,以减少遗憾和不幸的发生。


【心灵鸡汤】:
1、享受生活。
人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大家肯定是忙着活,但是,大家是忙着快乐的活着还是痛苦的活着?是选择有价值的活着还是无价值的活着?
享受生活:能够用全身心体验并且享受自己所拥有的,全力去追求自己所希望拥有的并能充分享受追求的过程,即不知足常乐
人们容易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好象只有拥有了某种想要的东西,如名利、权力、金钱、健康等,或者摆脱了某种不想要的东西:如绝症、残疾、疾病等,才能获得快乐。但事实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即使他该有的好东西没有或者不该有的坏事都遇上了,他仍然可以享受生活。
持续享受:就享受本身而言,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人觉得他在享受就是享受。比如,一个学生动辄逃课去上网/玩,他觉得就是享受,就他的心理现实而言是对的。但问题是,以他这种状况,是否能完成学业,将来走向社会,是否能自食其力,是否让这样的享受持续?

2、选择自己想要的目标
  考虑死,就是要考虑生。许多人觉得现在的生活与他设想的状态存在着很大差距,这多半是由于缺乏生活目标或目标模糊,这样的生活是沉闷的具有腐蚀性的。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来调整当前的生活,使自己为每一天都做出切实努力。同时敢于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理想,做出正确的自我选择。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是一个借口,坚信爱默生所说的吧,向着特定的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给他让路!
我们未来的生活,将由我们今日想要的人生目标所决定。

3、智者之语。
只有深知死的意义的人,才有智能和勇气去承担一切挑战和痛苦,而让自己活得有意义,死得有尊严。           ——赵州和尚
人间做客,行李无需贪得太多,轻便才是愉快人生旅途的装扮,死亡教育有助于一个人培养恬淡的态度,回归生活的本身,涵养悦乐的襟怀,让自己展现人性之美。                ——郑石岩
死并不是人生最大的损失,虽生犹死才是。——卡曾斯
谁怕死,谁就已经不再活着。——左伊默
死亡也许是免费的,但它是用一生换来的。——曼利厄斯

4、懂得感恩与珍惜。
失意人生:
将全班分为两个一组,带到教室外的走廊上,一人蒙上眼睛(盲人),另一人(瘸子)用单腿走路,盲人用棍子或绳子带着瘸子,瘸子只能用一只腿走路,不带支撑物。瘸子动嘴巴指挥盲人绕教室一周,回到教室前头的桌子,盲人在瘸子指挥下倒水,然后看不见的人要自己倒水喝,让学生们体验若因意外而失明(致残),会是怎样的心情。
配乐朗读:如果
——如果今天早上你起床时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那么你比其他几百万人更幸运,他们甚至看不到下周的太阳了;
——如果你从未尝试过战争的危险,牢狱的孤独,酷刑的折磨和饥饿的滋味,那么你的处境比5亿其他人更好;
——如果你能随便进出教堂和寺庙而没有任何被威胁、暴行和杀害的危险,那么你比其他30亿人更有运气;
——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衣可穿,有房可住及有床可睡,那么你比世上75%的人更富有;
——如果你父母双全,没有离异,那么你的确是那种很稀有的地球之人;
生命中充满各种意外,而你至今身体机能健全,生命安然,所以:你要懂得珍惜与感恩。

5、心理小测试
1922年,伟大的心理大师弗洛伊德设计过这样的测验,试图来探索人对死亡的态度。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假如到这个测验中来。你将会收到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题目是:假如你明天就要离开这个世界,请问:你打算给你的最好朋友留下一句什么样的忠告?
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你想带一件什么东西离去?
分发纸张,填写完毕,请打开纸的背面,获取你的礼物:亲爱的朋友,这个测验,并不在于你做出怎样的回答,而在于你是否能用它时时来提醒自己。
(幻灯打出:珍爱生命,,好好活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