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倒影与回声
倒影与回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97
  • 关注人气:4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诗情与爱意在复调中起伏——周雪石和他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

(2016-10-28 15:12:50)
标签:

周雪石

小剧场歌剧

再别康桥

分类: 研究类

 

让诗情与爱意在复调中起伏

——周雪石和他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

钱仁平

原载《音乐爱好者》2002年第4

后收入《中国新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一)

尽管“剧本或诗歌与音乐究竟谁高谁低”的问题,在歌剧史上有过长期的争执与纠缠——诸如以卢梭为中心的“喜歌剧之争”、以格鲁克为中心的歌剧改革之争以及以瓦格纳为中心的“乐剧-总体艺术作品”之争,等等这些欧洲歌剧史上与歌剧创作实践密切关联的著名的美学论战[1],说到底,其实都是关于“剧本与音乐究竟谁高谁低”的问题——但是要说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则肯定需要先说说剧本。因为,这部剧本从体裁、形式到题材,都对歌剧音乐的创作,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给予了一定的“定位”。

首先是体裁形式,“小剧场歌剧”并不就是在小剧场里演出的歌剧,“就象在小剧场开会不能叫小剧场会议一样,”[2]事实上它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大的变化——舞台与观众席的界线模糊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最大限度地拉近了;与此同时,视觉和听觉的想象空间却随着主、客体关系的“亲近”而拓展了[3]。这些变化,使得演员的演唱状态、表演分寸以及舞美、灯光设计等等方面,都随之发生变化,并进而对声乐和器乐的写法以及乐队的编制等等音乐元素的呈现,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是这部歌剧的题材,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创作审美取向。《再别康桥》一剧是陈蔚——笔名水儿,她也是该剧导演——多年心血的结晶。应哈尔滨歌剧院的委约,她曾于1998年开始创作四幕歌剧《林徽因》,后因故下马,接着,陈蔚在前者的基础上,改写成现在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剧中主要人物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陆小曼,以及作为诵者身份出现的金岳霖、胡适等,堪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艺术界的精英,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才华,他们的爱情和崇高的友谊,至今仍然是“漂浮”在人们心头的斑斓飘逸、不绝如缕的“西天的云彩”。正如该剧制作人蒋力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所做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不过是把这首经典诗篇前前后后发生的故事串在了一起,让徐志摩和他的爱人陆小曼,朋友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胡适,还有他尊敬的长辈泰戈尔,一起走上舞台,在这个可以转换时空的地方,伴着音乐,带我们一同回顾70年前那代知识分子足迹中的一个脚印。让我辈或下辈观众在回望中有所回味和感悟。”[4]最后,也是特别重要的——在我看来——是“小剧场歌剧”这一体裁形式与“再别康桥”这一题材之间恰到好处的结合,我认真地想了一下,如果用中国题材只写一部小剧场歌剧,还真很难有哪个题材比《再别康桥》更合适。

基于此,作曲家周雪石在乐队编制上为这部“小剧场歌剧” 量身定做了一个以长笛、小提琴、大提琴以及钢琴为主体,管子、萨克斯以及木鱼为辅助的室内乐队;在音乐旋律上既不要也不能“民间小调”,既不要也不能“洋腔洋调”,既不要更不能“怪腔怪调”,而是从那个时代诸如黄自、赵元任等杰出音乐家所提供的优秀音乐遗产中汲取营养,走“高雅的通俗”的艺术歌曲的路子[5]——事实上,根据剧情的需要,剧中的唱词引用了徐志摩、林徽因的《再别康桥》、《你去》、《一首桃花》以及《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等多首充溢着音乐韵律的美仑美奂的诗歌;在音乐织体上以对位化的织体为主导,充分发挥小型室内乐队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并在符合逻辑的前提下,让乐队演奏员参与到戏剧中来。事实上小型室内乐队重奏性质的配器以及各声部的相对独立,也为演奏员参与到戏剧中来提供了可能性。比如,剧中当林徽因朗诵徐志摩《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的诗句时,管子演奏家则在演员出场口盘腿打坐,让自由的演奏与深情的朗诵唱和,使乐声与人声交互映衬。这样做的目的,并非仅仅是简单地追求某种视觉效果,而是赋予了有限的物质空间以无限的想象。说到对位织体的写作,那可谓周雪石的“强项”,他在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就是随赵德义教授学习“复调”专业,工作以后除了从事创作——他的创作也主要集中在室内乐这一领域,这从他的作品目录中可以清楚地发现——与作曲教学外,还一直担任作曲专业的“复调”主课的教学。长期的创作、教学实践,使周雪石驾轻就熟地让歌剧中浓浓的诗情与绵绵的爱意,在复调中起伏,在乐声中弥漫。

(二)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包括“墓地游吟”、“天坛同台”、“再别康桥”、“沉沦上海”、“双清重逢”、“挣脱泥淖”、“白日升天”、“人鬼情未了”以及作为尾声的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等九个部分。关于它的音乐,我们主要从旋律、织体以及整体结构等三个方面来谈谈。

首先是旋律。周雪石曾经对我说过:“音乐要好听,要入心,靠什么?靠的是优美的旋律、完备的技术和真挚的情感。我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提醒自己注意,不要玩技巧,不要故作高深,不要怕人家说你简单,说你没水平。”[6]事实上,在当下的音乐环境里,写“优美”的旋律,还真需要胆量和勇气。这部歌剧中的许多唱段,都是徐志摩、林徽因二人的诗歌,作曲家从诗歌本身的韵律出发,主要采用自由展衍的手法谱曲,让诗意在音乐中自由延伸。比如主题歌《再别康桥》,唱词只选取了原诗中的八行,徐志摩唱:“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并反复一遍,林徽因再反复一遍之后,徐、林二人重唱:“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其主题旋律以一个先下行后上扬的音阶式进行为主体,略加留音式的环绕,营造出惆怅、委婉的情绪;当反复歌词的时候,旋律略加变化,既加深了听众的印象,又有情绪上的拓展。这首歌由于歌词的“节省”与音乐上A(徐)A’ (徐)A’ (林)AA’ (林、徐)的结构强化,不但没有累赘、拖沓之感,反而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与深刻的印象。

在织体方面,这部歌剧主要采用室内乐写法,突出对位化织体。而这些对位化织体的运用又与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密切关联。这里略举三例。第二部分“天坛同台”中徐志摩与林徽因的二重唱《理想之爱》的结尾部分,运用相距一小节的严格模仿,进一步强化了歌词中所传达“我白天向往的是爱,我夜晚祈祷的是爱,我梦中缠绵的是爱,我平时神往的是爱。”的炽烈感情。第四部分“沉沦上海”的主要情节是徐志摩去上海劝陆小曼回北京,而陆小曼又不愿意回。其中徐志摩与陆小曼二重唱《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后半部分唱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音乐上运用了相距一小节、下行五度的自由模仿,形象地刻画出徐志摩苦闷、彷徨与陆小曼的欲走还留的“同而不和”的心境。第八部分“人鬼情未了”的开始,陆小曼把徐志摩的诗集散发给观众(这时观众也参与到歌剧的演出之中了)时的“背景”音乐,就是由长笛、小提琴、大提琴演奏的三声部对比式织体,妥帖地表现出陆小曼与“观众”的复杂的“内悲”情绪。

在整体结构方面,由于全剧的剧情是“把这首经典诗篇(指《再别康桥》)前前后后发生的故事串在了一起”,所以作曲家在音乐的谋篇布局方面,也相应地突显了主题歌音调(也是徐志摩的主题)的贯穿统一作用。这个主题音调的变体,前两次出现在第二部分中《理想之爱》的钢琴声部;第三次是原型出现在第三部分“再别康桥”;第四次是第四部分小提琴独奏的尾奏;第五次出现在第七部分序奏,小提琴与大提琴以对位的方式呈现;第六次出现在第八部分的钢琴声部;最后一次出现在尾声中。这部歌剧的另一个音乐线索是林徽因的主题,它首先在歌剧的开始出现;接着在第五部分的《一首桃花》中以原型出现,“桃花,那一树的嫣红,象是春说的一句话。”优美的诗句配合以下行六度大跳的旋律,刻画出林徽因的纯真与可爱;林徽因的主题在第五部分的中间作为间奏还出现了一次;林徽因的主题的最后一次出现也是在尾声中,它与徐志摩的主题融为了一体——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演出将这个尾声删除,是有些可惜的。

(三)

是的,2001121日应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它是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的日子,而《再别康桥》又是国内舞台上公演的第一部小剧场歌剧[7]126日晚,我和我的几个同事——作为周雪石的“娘家人”——应剧组之邀,观摩了该剧的演出。从人艺小剧场返回驻地的路上,我对周雪石说,你这部作品除了几首歌曲可以相对“独立成章”外,其余的器乐部分几乎都不能“独立”演奏,哪怕经过改写也不行。他表示赞同。我其实是说两个意思,一是音乐自身的简洁,二就是指音乐与戏剧的相互依存与高度融合。不管怎么样,周雪石能做到这一点,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就已经很成功了。前些日子,我也曾在网上搜索《再别康桥》的相关信息,自由论坛里的言论,大有批评的声音——这是不足为奇的,其中一个“网友”说这部歌剧太“简单”,这一点他说得是对的,但第二句“连中学生也折腾得起来的东东”就值得商榷了。这个时代,首先得敢于“简单”,更重要的是要“简单”得是地方而且恰倒好处。前者需要胆量,后者还确实需要真工夫。对于中国歌剧而言,我们“复杂”得还不够吗?制作方辛辛苦苦筹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经费,搞一个大制作,演出两三场,然后,然后就不了了之,这不是太可惜了吗?我思索过一个问题,中国歌剧的“流通系统”从“产品”“供应方”到观众“需求方”仿佛都不宜甚至不能太“大”。就歌剧制作而言,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到聂耳配乐剧到延安时期的秧歌剧,我们是有深厚的“小”的传统的;而就观众欣赏方式而言,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华装盛裹、正襟危坐赏歌剧的传统或习惯。我这么说,并没有发昏到要强调中国歌剧只能进“小剧场”的意思,而是说作为一种方式,“供应方”可以一试,需求方也可以一试——呼朋邀友轻轻松松地去听一场——说不定你也有可能成为歌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

 

 

[相关链接]

[1]蒋一民:《音乐美学》,人民出版社19919月北京第1版。

[2]本刊记者、蒋力:《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题解》,《歌剧艺术研究》2001年第6期。

[3][5][6]周雪石:《关于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创作》,《歌剧艺术研究》2001年第6期。

[4] 蒋力:《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去世70年祭》,见水儿编剧《再别康桥》剧本。

[7]本报讯:《国内第一部小剧场歌剧即将登台——〈再别康桥〉吟唱爱之歌》,《音乐周报》2001119日、第44期一版。

[8]彭志敏:《探索·选择·思考:关于小剧场歌剧<</span>再别康桥>的音乐创作》,《黄钟》2003年第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