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音乐学院近年来的声乐作品创作
在《声乐发展研讨会:20世纪下半叶声乐发展概况》(香港)上的讲座稿[①]
钱仁平
(欢迎并感谢读者特别是武汉音乐学院的读者对本文提出修改建议与补充)

http://www.hkcg.org/vocalsym/02/index.html

一、声乐作品:如何定义?如何分类?
本次《声乐发展研讨会:20世纪下半叶声乐发展概况》在声乐活动及教学、合唱活动及教学等声乐基本范畴外,还将“声乐创作”列为重要板块之一,并把“中国歌剧与音乐剧的未来”等相关内容也纳入研讨,体现出主办方广阔而又与时俱进的视野,以及对声乐发展趋势的敏锐感触。
是的,“声乐创作”、“声乐作品”等等,如何定义?如何分类?这本身就成为了一个“问题”,但也意味着某种趋势。
其实,国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明确的“声乐作品”定义。最相关的概念是“声乐套曲”(song-cycle;德Liederkreis),它建立在“歌曲”(song)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由作曲家按照特定顺序和特定主题把一组歌曲安排成一个艺术的整体。”[②]“歌曲”这一概念,应该是“声乐作品”这一概念最自然的“前身”。只是歌曲概念本身特别是它的分类又莫衷一是:《牛津简明音乐词典》认为歌曲是“有伴奏或无伴奏的短的声乐作品。”“是否有伴奏”成为歌曲“分类”中最重要的一环,而该概念本身则又建立在一个还不明确的概念——“声乐作品”之上——我们是不是又绕了回去?!我们的好多概念是不是就是以貌似、大约、可能的存在为基础而绕来绕去?!《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认为歌曲是“由歌词和音乐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人物的一种声乐体裁。”[③]“歌词”成为了这一概念中最重要的特征。该条目的分类更为复杂,首先强调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分——民歌就不是“创作”的?——而且又按“题材”、“体裁”、“演唱形式”乃至“它所起的作用,群众对它的熟悉程度以及演唱方式”进行了不同分类,比如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之分等等。尽管详细复杂,但实际上要么出现诸多交叉交混,要么不能全部涵盖。概念的界定与厘清,已经跟不上声乐创作实践的发展与音乐审美接受范畴的扩大。“歌曲”这一概念,无论其分类多么详细,也已经不能涵盖“声乐作品”了。这种概念与实践的不匹配,其实意味着一种趋势:声乐作品创作正在甚至已经在走向综合——在唱法、唱词、人声与其它声部的关系以及被接受的程度等等方面。
那么,究竟什么是“声乐作品”呢?我认为可以初拟为:以人声技术或以人声为主要技术之一实现艺术表达的音乐体裁。这样,就可以在尊重传统、涵盖传统的基础上,将诸如“声乐协奏曲”、“新人声主义”等20世纪以来的声乐创作或以声乐为主要技术因素的室内乐乃至电子音乐创作实践中的一些新做法纳入到相应的范畴中讨论。
二、武汉音乐学院的声乐作品创作与教学
武汉音乐学院是中国中南地区的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高等音乐学府。学院历史悠久,校址即原武昌两湖书院旧址。其前身可上溯到创办于1920年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49年成立中原大学文艺学院,1951年改名为中南音乐专科学校,1958年换名为湖北艺术学院,1985年定名为武汉音乐学院。该院作曲系是一个阵容强大、梯队整齐、实力雄厚、成果显著的教学、创作、科研与艺术实践集体。它是第一个院级重点学科,第一个省级重点学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作曲系更加坚定了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注重学术的立足原则,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以培养“创作·制作一体化”人才为目标,以“传统与当代结合、音乐与科技联姻、创作与理论一体”为学科建设特色;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在面向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50多年来,作曲系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作曲系师生的音乐作品在国际、国内各种比赛中获奖近100人次,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包括:王义平的管弦乐《貔貅舞曲》,谢功成的交响合唱《长江抒情诗》,钟信明的《第二交响曲》,刘健的为高级电子合成器、弦乐四重奏与大型弦乐队而作的《纹饰》,为十六支大竹笛而作的《风的回声》和CD唱片《盘王之女》、《黑珍珠》、《天门》,彭志敏的室内乐《山民印象》,黄汛舫的无伴奏合唱《工尺谱游戏》,赵曦的室内乐《葳蕤》、小提琴协奏曲《火天堂》,以及《武汉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创作与研究文集》(刘健、钱仁平、冯坚主编,附音乐作品CD)等等。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声乐作品创作与教学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半个世纪以来,作曲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创作有一大批水准高、影响广的优秀声乐作品——以谢功成、曾理中、匡学飞、彭志敏、刘健等教授的作品为代表;也培养出许多在声乐作品创作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以方石、王原平、王佑贵等杰出校友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创作了体裁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品种齐全、雅俗共赏的大量优秀声乐作品。这些作品有些继承发扬传统作曲手法,有些努力探索现代技法的运用;既有民族性与时代感相结合的“主旋律”式作品,也有脍炙人口、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群众性抒情歌曲;既有高雅的艺术歌曲、合唱曲,也有大量的通俗、流行歌曲以及众多的影视歌曲;特别是作为全国最早创建电子音乐专业的教学单位,作曲系创作的不少声乐作品还与电子音乐紧密结合,取得了新颖的艺术成果。
2005年以来,作曲系开始整合、搭建、开展、拓宽、凝练的五大平台,对作曲系的学科建设工作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促进作用,也对武汉音乐学院的声乐作品创作起到了相当显著的促进作用[④]。比如,2005年4月6日晚,作曲系在编钟音乐厅举办了“作曲之声——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作品音乐会系列”
No.1:“本科学生艺术歌曲作品音乐会”。4月21日晚,则配套举行“作曲系教师论坛”第二期,对前次成功举行的“作曲系本科学生艺术歌曲作品音乐会”进行点评和总结。论坛先后、分别从艺术歌曲的歌词选择,词曲结合关系,钢琴声部的写作以及表演处理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学生们提供了“贴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论坛还从“专业性”、“音乐性”和“声乐性”等角度,对艺术歌曲的“属性”进行了定位,并针对部分学生作品中在“歌词语言风格的把握”,“人声声部特色的发挥”,“旋律的构成与发展”,“和声的布局”,“体裁的中国化特点”,“钢琴声部的重奏地位”以及“织体的动机化构思”等方面的优点和问题进行了评析,使学生们进一步清晰了有关艺术歌曲创作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思路。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作曲系老教授孟文涛先生,专门对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词曲结合关系”做了深入的讲解与说明,他还亲自范唱了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歌曲创作中词曲结合完美的佳作,以为示范,给听众和年轻作曲教师们以深深的教益。作曲系主任钱仁平教授也在论坛的开场白与结束语中,对这次以“作曲系本科学生艺术歌曲作品音乐会”为中心的、长达四个多月的艺术歌曲创作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a69410100bb05.html



(这三张新近的海报,转贴自西西的博客)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声乐创作也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映[⑤]。“5.12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作曲系师生在踊跃捐款、献血的同时,更是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创作热情,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创作、制作出了一首首饱含深情的声乐作品。2008年6月14日晚,“我们和你在一起——作曲系赈灾原创歌曲音乐会”在编钟音乐厅倾情上演。2006级本科生李韬的《不哭,不哭》、2007级本科生方翰的《天使的光圈》、2005级本科生李若怯的《妈妈,别哭》、2005级硕士研究生龚华华的《我能看见》、刘健教授的《守护》、赵曦老师的《亲爱的,我还在》、2005级本科生付哲的《我们和你在一起》、2005级硕士研究生胡磊的《你为谁哭泣》、符方泽的《把眼泪擦干》等作品都情真意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曲系师生以最真诚的方式,表达了诚挚的祝福,祝愿灾区人民平安!祝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a69410100a0ge.html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包括声乐作品在内的创作实践与专业教学,十分注重对民间音乐资源的运用与发挥。“5.12汶川大地震”后,并考虑到北京奥运会的即将举行,从安全、勤俭、高效计,经作曲系系务委员会讨论,调整了本年度的采风计划:从过去的“走出去”,改为今年的“请进来”。采风实践原本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邀请高水平的表演艺术家与专家学者来学院为同学们进行讲座与表演,则无疑会“拓展课堂内涵”。于是作曲系策划、制作2008武汉民族民间音乐周,为同学们提供与民族民间音乐亲密接触的机会。民族民间音乐周制作了昆曲、黄梅戏、湖北民间音乐、西藏传统音乐、云南佤族音乐等相关项目,并邀请到民族音乐学家、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刘正维先生,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湖北省黄梅剧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杨俊女士,昆曲专家、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昆曲论坛》主编周秦先生,西藏传统音乐专家、作曲家、博士、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觉嘎先生等,为我们的同学呈现、解析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与传统戏曲音乐的瑰宝。2008武汉民族民间音乐周还进行了民族民间音乐记谱训练,开展民族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创作及其关联的研讨,指导同学们如何感受、吸取、消化、运用、升华民族民间音乐因素,进行专业音乐创作。邀请到作曲家、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客座教授方石先生,作曲家、湖北电影制片厂厂长、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客座教授王原平先生,作曲家、博士、总政歌剧团艺术指导、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张千一先生,作曲家、博士、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张旭儒先生等,结合他们自己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展示他们多年来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进行音乐创作特别是声乐作品创作的成功且宝贵的经验,引导同学们寻找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实现“本真与前卫的对话”。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a69410100a3bb.html


另外,作曲系相关其他学科或教研室,也能从不同的角度介入,促进了声乐作品的创作实践。比如,2006年6月24日晚,“作曲之声”
No.9:作曲系青年教师李丽娜视唱作品音乐会,在编钟音乐厅成功举行。音乐会演出了李丽娜老师从事视唱练耳教学以来积累、创作的部分优秀视唱练习曲、视唱声乐曲。整场音乐会曲目技术、风格多样,涉及调性音乐、泛调性、无调性音乐;包括个人自弹自唱、双钢琴二声部弹唱、小组合唱、大型无伴奏合唱等形式。作为武汉音乐学院历史上第一次将视唱练耳基础学科以大型声乐音乐会形式搬上舞台的先例,音乐会获得了圆满成功,受到听众们的高度赞誉。又如,2007年10月17日晚,“与音乐最亲密的接触——根据经典器乐音乐名作改编的视唱练耳作品音乐会”在编钟音乐厅举行。这场音乐会由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精心筹办,在各系、院的师生共同努力下呈献给大家的。此前,该教研室所有教师共同编写并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了音乐院系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系列教程之《多声部视唱——根据经典名作改编》,本场音乐会演出的曲目,正是从该教程中选出。女声三声部视唱《C大调前奏曲》、无伴奏四声部视唱《圣母颂》、四声部视唱《安魂曲》等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博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笔者时为作曲系系主任,也改编了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管弦乐作品《波莱罗舞曲》为一百多人参演的多声部合唱,以为支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a694101009lss.html

三、武汉音乐学院近年来的声乐作品代表作介绍
以下,笔者结合音响播放,选择几位作曲家的代表性声乐作品进行初步介绍。
关于黄汛舫和他的无伴奏女声合唱《工尺谱游戏》。黄汛舫1977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1982年春季毕业后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先后任记者、编辑和音乐音响导演等工作,并广泛涉足各个领域的音乐创作,1996年回母校任作曲系教授。主要作品有计算机音乐《图谱》(2001)、管弦乐《蚂蚁》(1990)、曾侯乙编钟编磬与民族管弦乐队《九歌》(1985)、歌曲《啊、喔、呃》、《神农溪》、《走吧,迎着春天的钟声》等。他的声乐作品创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2004年11月,黄汛舫教授创作的无伴奏女声合唱《工尺谱游戏》在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选中获得“作品奖”。该作品将中国传统音乐素材与西方现代作曲手法有机结合,既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作品采用湖北汉阳民歌《太阳下山满天红》为音调素材,在多声部处理方面既吸纳了云南侗族大歌的因素,又广泛使用“模仿复调”、“固定低音”等技术手法。作品以中国古老的记谱法工尺谱的唱名为歌词,淡化了语义性的“词”而突出了“曲”,加之注重节奏因素的表现,将人声作为打击乐处理,大量二度和声的使用,调式交替、转换和叠置的频繁运用,以及“动机式”主题的发展贯穿等手法的运用,从而使这首“合唱曲”具有了“器乐曲”的显著特征。其实,把人声或声带直接作为“乐器”来写作,在20世纪以来的“先锋派”创作中屡见不鲜,甚至到了登峰造极乃至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但《工尺谱游戏》妥当地处理好了将人声作为器乐写作的“度”,从而成就了这部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关于刘丁和他的艺术歌曲《春的音画》。刘丁现为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研究生。他1998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1999年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创作》编辑部与武汉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作曲比赛,就以艺术歌曲《思我故乡》获得了“优秀作品奖”。这次获奖经历激发了他继续创作艺术歌曲的兴趣。2001年他考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继续学习。在学习中,刘丁开始思考艺术歌曲的“学院派”风格与大众审美接受之间的关系,尝试以“都市田园牧歌式”的清新风格来“改良”“古板的学院派”。艺术歌曲《春的音画》则是他的尝试成果之一。2003年12月,在“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奖中,这部作品获得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肯定与好评并获得声乐作品奖。《春的音画》表现了一片朦胧的春意,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作品在前奏部分采用带有附点节奏的音型,描绘冬去春来、乍暖还寒的初春景象;通过前奏引出声乐,进入仲春的繁盛景象,可以“听”到“小草钻出土壤慢慢生长的声音,春晨露水滴落的声音,以及由远及近、若隐若现的钟声。作品的钢琴声部主要通过两个叠置而成的纯五度来喻指春天的脚步,并通过对该五度音程的不断重叠、扩张和加厚,来推动作品整体结构的进展与高潮。
关于方石和他的抒情歌曲创作。方石出生于重庆巫山,1971年到湖北省公安县插队落户,1978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1982年毕业后任职于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他的创作广泛涉及管弦乐、音乐剧、交响合唱、影视音乐、计算机音乐等多个领域,已有100多件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作为湖北省、华中地区歌曲创作的领军人物,方石被认为是“学院派”、“主旋律”和“时尚型”相互观照和兼容并蓄的作曲家,具有广泛的全国影响。迄今为止,他的歌曲创作已达千余首,其中作为主旋律式的声乐作品特别引人关注,比如,《亲爱的中国我爱你》、《亲爱的中国越来越美丽》、《亲爱的中国我最爱的还是你》、《入党申请书》等等。雅俗共赏的抒情歌曲主要有:《爱和爱永远》、《有个小姑娘》、《我家就在长江边》、《土家情歌--直尕思得》等等。音乐理论家彭志敏认为:“在方石宽泛的歌曲创作题材中,对主旋律歌曲创作有成功的突破。他把学院派的专业作曲技法与大众欣赏结合在一起,很注重对核心音调的提练;把专业音乐创作的‘传统技术’和新兴歌曲创作的‘时尚因素’适度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关于刘健和他的新民族根源声乐作品。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长期以来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艺术与科技联姻”的办学方针,于20世纪80年代在内地音乐院校率先创建电子音乐专业教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与电子音乐专业并存共进的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丰富了武汉音乐学院声乐作品创作的性格特征。作为该专业的创始人,刘健教授创作了一大批包括声乐作品在内的个性鲜明的优秀作品,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刘健1978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1982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5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主要作品包括《纹饰》(获89/90年度美国新音乐作曲家比赛“才华成就奖”)、《盘王之女》(作品专辑,1998年获亚太广播电视联盟第35届节目评奖第一名)、《风的回声》(2001年获英国伦敦科罗伊敦音乐节作曲比赛第一名)、《黑珍珠》(作品专辑,台湾风潮唱片公司2000年出版发行)等等。“新民族根源音乐”是刘健在国内首次提出的“文化环境”论中的一个民族音乐创作的新理念。历时十年构思和酝酿、两年潜心创作和制作的瑶族民歌专辑《盘王之女》,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体现。作品以瑶族音乐为核心,以中国音乐为主线,以世界音乐为背景,将电子音乐、通俗音乐、交响音乐、民间音乐等因素进行综合、融合。该专辑的人声部分,由土著瑶族女歌手担任,既体现了歌者的“血缘身份”,又强调了历史的印记与现代的情感。专辑虽然由多首歌曲组成,但它是一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黑珍珠》是继《盘王之女》后创作的另一部以云南群山之中的古老民族——佤族为主角的电子音乐专辑。专辑由9
个音乐段落组成,除了使用土著佤族人演唱的传统歌谣外,还大量使用了口弦、木鼓、得、独弦琴等佤族民间乐器,突显了它们音响的个性化与层次感,反映出作曲家在音响上独特的追求和认识,纯真地展示了佤族人奔放、粗犷、淳朴的原始风貌和民族风情,正如作曲家所述:“专辑《盘王之女》更多的是从瑶族文化的角度体现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宗教感,而专辑《黑珍珠》则恰好相反,更多的是从佤族人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来体现一种民俗性和场景感”。


关于冯坚和她的《灵魂像风》。冯坚1980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1987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1995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199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录音艺术教研室主任、讲师。她的作品主要有《黑眼睛》(1996年)、《凡心》(1998年)、《阿美措歌谣》(1998年)、《灵魂像风》(2005年)等。2005年为女高音、实时效果器、波形与四声道而作《灵魂像风》(女高音与采样人声:冯冰),取材于藏族民间音乐,通过现场女高音的音节分解式吟诵、气声吟唱、颤滑式歌唱,以展现藏族语言的魅力和独有的美感;使用音频技术和多声道技术,对预录材料进行变形、移位、分解、重组、穿插、旋转、对置等处理,以形成与女高音声部既截然不同又深沉相关的、更为丰富的音乐形态。作品的整体音响缥缈、通透,以人声与电子音乐相结合的方式,诠释了传统藏族文化的精髓——精神上的自由与灵魂上的纯净。女高音声部的歌词由作曲者自己创作:“双足如扇,挥扬无尽的尘沙;眼中的轻波,触摸遥不可及的天际;身躯是尺子,丈量青海湖的每一寸土地;灵魂像风,追逐着所有的前世与今生。”这些歌词在作品中都用藏语演唱。该作品曾入选并公演于2007香港国际-亚太现代音乐节,获得与会专家的好评。冯坚早期的另一部电子声乐作品《黑眼睛》也值得一提。该作品将人声作为乐器进行使用,通过对采样录入的作曲家自己唱诵的“黑”、“眼”、“睛”三个单音节进行诸如音高移位、音节分解重组、波形反转变形等处理和音乐性组合,来表现某种迷茫、求索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具有形式意味和表现意义的音乐音响形态。
四、声乐作品:走向何方?如何生产?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在声乐作品创作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也积累了不少值得总结与反思的经验教训。作为一个集教学、创作、科研与艺术实践于一体、以教书育人为根本任务的学术机构,如何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更加与时俱进地开展声乐作品的创作与教学工作,是摆在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乃至全国各大音乐学院作曲系面前的共同而重要的任务之一。
时代在发展,艺术在发展,声乐作品也在发展。声乐作品,究竟要走向何方?观念解放、技术综合、形态多元应该是未来总体的方向;声乐作品,究竟要如何生产?观念解放、来源综合、渠道多元应该是未来总体的状态。
那么,音乐学院的作曲系应该在这个多元的声乐作品创作实践、教学、传播活动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以艺术歌曲的风格写作训练,作为教学为特别是本科作曲教学的基础之一,努力达成教学与创作的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鼓励、要求学生主要是高年级本科学生包括研究生重视声乐作品的创作以及对人声资源的开拓;重视社会对声乐作品的多元需求,努力提高人们喜闻乐见的声乐作品的学术含量,尽可能把传播的主动权抓在手里,彻底放弃不屑于“歌曲”创作的“眼高手低”。
最后,笔者想以古板、持重的《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中难得的一句“活泼”话,作为本文的结束:“然而对‘流行歌曲’无垠无边的世界以及从19世纪的音乐厅歌曲到今日的‘波普’歌曲也不应该有所遗忘、忽略或低估,就像《富人和穷人》,《纺车旁的格丽卿》,《烟雾迷了你的眼》这样几种歌曲,谁要是对它们之间的高下作出有说服力的估价,谁就是非凡的勇士。”[⑥]
或许,它也能给我们以一定的启示。
2008年5月第一稿于武汉、香港
2009年4月第二稿于上海
主要参考文献:
《作曲简报》(2005年合订本),钱仁平、魏平安主编,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2006年印行;
《作曲简报》(2006年合订本),钱仁平、魏平安主编,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2007年印行;
《作曲简报》(2007年合订本),钱仁平、魏平安主编,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2008年印行;
《作曲简报》(2008年第1-4期),钱仁平、魏平安主编,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2008年印行;
《中国新音乐》(新版),钱仁平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出版;
《武汉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创作与研究文集》,刘健、钱仁平、冯坚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出版。

http://zqx.whcm.edu.cn/Article/zqjb/Index.htm
[①]此文原系笔者2008年5月16日至19日出席在香港举行的两岸四地“声乐发展研讨会——20世纪下半叶声乐发展概况”,在“声乐创作研讨”单元发表的专题演讲稿。会后应组委会之邀进行修订,以便编入会议论文集出版。修订稿增加了少量会议后武汉音乐学院声乐创作方面新发生的信息。笔者在母校武汉音乐学院学习、工作、生活15年,并任作曲系主任三年余,尽管现已调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但仍有责任和义务也乐意在更广泛的区域内研究、介绍、传播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创作方面的成绩。祝愿母校的学科建设特别是音乐创作方面取得更好的成就。
[②]《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1096页,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2版。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第209-21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第1版。
[④]
2009年3月以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积极响应中央音乐学院举行的艺术歌曲与合唱作品创作比赛,认真组织、广泛发动全系师生积极投入到相关创作实践中去,并继续有计划地先后举行了多场教师论坛,围绕艺术歌曲创作进行研讨,形成了有关艺术歌曲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专业教学互动多赢的良好局面。
[⑤]
比如,2008年9月,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生刘思远创作的《飞吧,神舟》,迅速在网上走红,随后被央视《神七有你》栏目选为主题歌。2009年3月,他创作的《我向总理提个问》,在“两会”期间也在央视播出。
[⑥]《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1096-1097页,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2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