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叶小纲?还是叶小钢?

标签:
当代音乐家姓名混淆 |
分类: 日志 |
究竟是叶小纲?还是叶小钢?
大作曲家叶小钢究竟是叶小“纲”还是叶小“钢”?这竟然成为一个问题。不信你到google上去搜搜?各有一大排,而且都还是指的同一个人!我估计叶小钢或者叶小纲本人面对这个问题也只能无可奈何了。
类似的问题还有,究竟是于京军还是于京君?前些日子他来我办公室,我和他认真探讨了一下,原来是这样:于京军到澳大利亚后有一个改名的机会,所以于京军主动变成了于京君!
以上这种情况是一个人的名字有不同“写法”——或主动或被动。
第二种情况则是相同的名字不同的人:比如音乐界有两个杨和平!第一个杨和平,“男,1961年10月,山东淄博市人,浙江师范大学音乐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个杨和平则是我的小师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分析博士研究生。两个杨和平都写了不少论文,前者侧重音乐教育,后者侧重音乐分析。我曾跟小师弟玩笑:你再勤奋,但如果不改名字,这辈子恐难成名成家了!不信你在中国音乐学网上搜索一下:小杨和平的文章“全归”大杨和平名下了啊!
第三种情况是相近名字不同的人:比如都是音乐学家的华中师大的臧艺兵教授与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的薛艺兵研究员,等等。
特别扰人的,是我本人与大音乐家钱仁康先生及其女儿钱亦平教授姓名的混淆。持续多年,直至今日,音乐界的朋友们第一次见面的第一问题几乎全是:你和钱老先生以及钱亦平教授究竟是什么关系?据说钱亦平老师也常被这个问题困扰,行色匆匆中只能甩出一句:“没有关系”。十多年前,第一次与赵晓生教授、郭文景教授等前辈谋面,他们首先是对我这个“小年轻”很“失望”——“钱仁平”怎么也得七八十岁吧?!紧接着就是那个“古老”的问题。
前些日子翻《音乐研究》2008年第二期,有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我的一篇小文《电子音乐三题》被荣幸列入,但“钱仁平”则自然被张冠李戴为“钱亦平”。元旦期间翻《音乐周报》2008年最后一期,我的一篇短杂《委约创作的规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又被编辑先生强塞给钱亦平教授了。诸如此类,若被钱老师看到,她肯定要调侃我了:“啊?我怎会写这些文章?!”
1975年秋天的某个早晨,苏北农村某个村落的老钱家的老二要上小学了,他的父亲得给他起个正式的学名了:姓钱,仁字辈,很平常,得!:钱仁平。于是,钱仁平兴冲冲地跟着他哥哥去村子里的小学报到去了。他和他的父亲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大音乐家钱仁康教授和钱亦平教授,甚至也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音乐这门高深的学问。
倒影与回声
回复@叶小钢:好。只是我在写作的时候,一直坚持这个“钢”奥,也不知道最初从那获得这个信息,就一直坚持着用……哈哈。快乐就好。纠缠就甩给300年后的音乐学博士去研究了……(26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