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碧水青竹
可以说,大多数中国人知道蛋挞这个东西是从肯德基开始的。这个白胡子老头在中国各大城市街头最显眼的地方陪着笑脸,看着人们进进出出,看着人民币只进不出。这张喜兴亲切的脸在鸡们的眼里应该和骷髅头外带两根交叉的骨头差不多。
上校现在不光做鸡了,还供应各地特色美食,比如墨西哥卷,比如蛋挞。当他开始卖豆浆油条时,我在想,外国人知道油条沾着豆浆吃更有味道吗?
肯德基里卖的蛋挞严格意义上说已经不是真正的葡式蛋挞了。在葡萄牙大街小巷跟中国人卖烧饼一样出售的蛋挞比这个要浓郁甜腻很多。当它传到中国时,在登陆的第一站澳门就被改良了,我们现在在快餐店蛋糕店甜品店里吃到的蛋挞应该叫澳式蛋挞。如果你觉得现在吃到的蛋挞松脆绵软、正中下怀的话,就不用幻想有朝一日在葡萄牙的老店里品尝正宗蛋挞会有更加美妙的感觉。
从研究烘焙开始,我就打定主意不做蛋挞。光看操作过程就繁琐无比,而且论坛上经常出现因为做蛋挞失败上来讨教的帖子也让人怯步。我向来有知难而退的自知之明,自不会找这个麻烦。况且公司门口就有肯德基,家附近有味多美,想吃蛋挞,分分钟搞定。
做人永远不能太绝对。我的烘焙情节被冷落很久后,积蓄了大量的能量。释放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挑战高难度。
忙手忙脚一天下来,发现自己用力过猛。预想的困难都没出现,碧式蛋挞安安稳稳地出炉了。看着鼓起的挞馅上的黑色斑点,心里说不出的喜欢。
还是不打算贴方子,因为步骤太多。推荐《贝太厨房》2007.3上面的方子,每个步骤都说得很清楚,初学者也不会失手。只是配方值得商榷,有点腻。我偷个懒,只写几点小心得交差。
- 制作过程都很顺利,只是擀皮时有点闹心,黄油总是冒出来。要避免这种情况要注意以下两点:
1
面要和软。人家说揪个小面团试试弹性是有道理的。
2
包黄油的时候下面的面饼一定要厚。因为后面要来回折叠擀平4次,没一定的厚度经不起这么折腾。
- 配料里黄油用太多了,本来蛋挞就有点腻,按它的配方更腻了。建议在杂志配方的基础上,做蛋挞皮时减30-50g黄油,蛋挞馅减一个蛋黄。糖就不用说了,看到所有的方子都减糖一定没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