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看电影了,《雏菊》和《达芬奇的密码》,两个风格迥异的电影连放,荤素搭配适当。
其实是想野餐的,但是下雨,于是就拉着要在草地上吃的各色食品去了汽车电影院。汽车电影院是我们一个非常规的据点,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也有难受的体验,得空写写那里的春夏秋冬,今天先搁下不表。
读过小说再看《达芬奇的密码》理解起来就不费劲,而且可以分出精力来注意些细节,又有些新的收获。尤其是那个瘸老头对《最后的晚餐》的讲解,看小说时只能凭空想象,囫囵吞枣,有了电脑特效,说得那叫一个明白啊。光明白还不过瘾,还要自己亲眼见识一下那些暗喻。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翻出世界名画的图册,翻到《最后的晚餐》那页,然后感叹道:“真是这样啊!”
转天上班,旁边的帅哥很兴奋地谈起《达芬奇的密码》,还很神秘地凑过来问:“你说里面的事儿是真的吗?”
“说不好。”
“我觉得是真的。”然后丢过来一堆网址,绘画、历史、传记、野史和各种分析推测无所不包。下班的时候还听他在电话里嘱咐女朋友去买本《达芬奇的密码》的小说。
看来《达芬奇的密码》除娱乐功能外,还是起到很多积极的作用:
1.
向大众普及了天主教的基础知识,但是有歪曲嫌疑。梵蒂冈已经抗议了,修女们也下跪请愿了。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至少在中国,对基督信仰没什么概念的人会有一部分认为教会是个黑暗邪恶的组织,也还有另外一部分人愿意到网上google一下,丰富一下自己的课外知识。
2.
普及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基础知识。至少知道达芬奇除了《蒙娜丽莎》外,还有《岩间圣母》和《最后的晚餐》,另外他还喜欢解脑筋急转弯之类的智力题。
3.
带动了小说新的一轮销售热潮,进一步增强出版商对市场信心,也进一步膨胀了他们的钱包。
……
刚敲完上面的六个点,有个80后小女孩连同她的椅子一起滑过来想要讨论一下《达芬奇的密码》。她没看过小说,直接的结果有二:
1.
很多情节没看懂。这给我一次影片答疑的机会,比较过瘾。看过《最后的晚餐》的图片,明白了基本的人物关系之后,她很认真地问:“达芬奇画这干吗?他是在他们开会的时候画的吗?”。
2.
把《达芬奇的密码》当成恐怖片看了,主要是因为里面那个杀人的白化病教徒。叫人恐怖的不是杀人,而是他自虐的场面。能对别人下手不算狠,对自己下得了手才是真恐怖呢。
另外,帅哥的女朋友买了三本书,《圣血与圣杯》《圣杯传奇》和《达芬奇的密码》,同时下达了阅读任务,规定时间后,帅哥要汇报他分配阅读的那本书的故事内容和读后感。她自己负责另外两本。
碧水青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