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氏太极简介

(2023-07-15 08:07:18)
标签:

体育

           陈 氏 太 极 
    陈氏太极拳,原为陈家沟拳术是一套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集长拳、炮拳及红拳之术,源自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陈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
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风格特点
    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在陈氏拳谱中,关于理法者,仅为「拳经总歌」及「打手歌」两篇,为陈氏第九代陈王廷所著。此两篇文字说明纵放屈伸与诸靠缠绕,运用缠丝劲,及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与舍己从人,还是由己之理。「打手歌」陈王廷原著为四句,后由子孙衍为六句。
          拳经总歌诀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压根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原著四句
    挤才朋摅捺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人来打,牵动四两拨千斤。
      子孙衍为六句
    才朋摅挤捺须认真,周身相随人难进,
    任人巨力来攻击,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就屈伸。
    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插裆动步之式。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综观陈氏太极拳始自迁温始祖陈卜,九传而至陈王廷而集成,再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而精简定型,历时已达四百七十余年,可谓经久研练,精益求矣。
陈氏太极拳头套十三势为柔多刚少,但仍有震脚发劲与较难练之着法。因之与陈长兴同代之族人陈有本删去震脚发劲,变化难练之架式,改为新架,而称原来拳架为老架。后来十五代陈清萍从新架又变化一套小巧紧凑圈小步活之小架子,为新架之小架,简称小架。因为陈清萍赘婿于陈家沟邻镇之赵堡镇,清萍当时在赵堡教拳,因此亦称赵堡架。 
     陈氏太极拳十三势老架、新架(与老架同样宽大)、小架三种拳架,在拳套着势组合上并无不同,间有式同而名异,或名同而式稍有变化者;但着法不变,仅手法之难易与缠丝之大小多寡而已,至于理法,完全一致。此三种架式并无程度之深浅,因之习老架者不必学新架或小架;学新架、小架者亦不必习老架。如果兼习亦无不可。昔日杨露禅从陈长兴习老架而成杨无敌;武禹襄从陈清萍习小架而技至神化之境,即是明证。
    陈氏太极拳,世代相传,至民国二十四、五年间,已历十有九代,名手辈出。自十四代起,因所练十三势拳套,有老架、新架、小架之分,遂形成陈长兴所传为老架系统,陈有本所传为新架系统,陈清萍所传为小架系统。传至近代,陈发科为老架系统之主要代表,陈鑫为新架系统之主要代表,小架则流传于赵堡。
      拳艺一道,重在师承渊源。研究考证,须明流传演变。太极拳之源流,传说不一,假托附会,前人已有辨正矣。现今所研练之太极拳,皆出自河南温县陈家沟而来,为今日练太极人士之所共知公认者,国术界前辈陈泮岭先生已有言之矣。(见陈泮岭先生着「太极拳教材」第一章第三节近代太极拳势传自陈家沟说)因之陈氏太极拳之史实,诚为我国武术之重要数据。至关于陈氏太极长拳十三势,受戚继光拳经之影响,陈氏十三势名称之内容与杨家八门五步之十三势名称内容有别,以及打手歌之演变等,张唯中先生有详尽之考据与精辟之论列,已散见于教育部中国武术史料集刊第一、二两集之「太极拳原理探微」与「太极拳史料简说」,以及载于中华文化复兴月刊之「太极拳杨派拳谱详解」诸文之中,弥足珍贵,可资参证。本文仅就陈氏太极拳之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以及拳架分势与世系等,依陈氏子孙之记载,与闻诸师言者,予以缕述,聊供研究参考云尔。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世传之太极拳,取法太极阴阳开合之理,运刚柔化发之劲,为中国武术之上乘者。其根源可远溯自六百多年前,在明朝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陈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温县常阳村。后因陈氏宗族生嗣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氏族人于世居山西洪洞县之时期便素习长拳,迁居温县后,由始祖陈卜以阴阳开合之理,研究拳法,以授子孙。历代相传,至九世祖陈王廷,参以戚继光拳经,编造拳套;以其独特缠绕运转之缠丝劲,并配合中医经络学和道家导引、吐纳之术,形成意识、呼吸及动作相互结合之内功拳法。
陈氏拳艺,世代家传,不授外姓,从十四祖陈长兴,方开先例,外传于永年杨露禅,并由杨氏引至京城,变化拳式成杨家太极拳而广为流传。尔后亦衍生出数家不同之派别。直至十七世祖陈发科,于民国十七年秋,受聘至北平教拳,陈氏太极拳始为外间所认识。
    陈氏太极拳,自始祖陈卜迄今已六百多年,历代相传,其间亦有所改进 。 至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时 , 陈氏拳艺 ,已由博而约而定型。
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所传者为老架,有头套十三势及二套炮捶。另第十四世祖陈有本所传之新架,则是删去头套中之震脚发劲,变化难练之架式而成。第十五世祖陈清萍所传者为新架之小架,简称小架,又称赵堡架,此套拳路是从新架变化出来,且更为紧凑。
    此趟头套十三势之三种架式,拳套着势之结构和运用缠丝劲的法则,完全相同,仅在手法上有所不同。老架着势宽大,有发劲震脚和跳跃等较难之动作;新架略去较难演练之动作,架式则与老架同样宽大;小架架式则较为紧凑,发放抖劲之手法亦较多。
    套路介绍
    陈氏世代相传之太极拳,原有七套。为长拳一套,十三势头,二,三,四,五套,及炮捶一套,传至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陈有本时,陈氏太极拳,由博而约,专练十三势头套,及炮捶两套。因之现今陈氏传授之太极拳仅为两套。一套为十三势老架,另一套为炮捶。还有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依据老架的拳法而修改的新架、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由新架变化出来的小架。
    陈氏十五世陈耕耘为了随父走镖谋生,因其父陈长兴终年在外,遂求教于族叔有本公。为了使陈耕耘早日功夫上身,陈有本除保留头套十三式的精髓外,突出了爆发力,将架型予以放大,亲自辅导苦练一年有余。二人共同商讨、钻研,创编了一种架型,从此为了和头套十三式有所区别,就产生了小、大的说法。陈耕耘将这种架型就在其家族中传授,传到其孙陈发科,1928年被聘到北京授拳,遂将此架型公布于世,后人为加以区别就以此架叫“大架”,也称“老架”,将传统练法称为“小架”。
    新架属陈长兴传统老架系列,由十七世祖陈发科大师所创。其特点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拳架以“朋履挤按”四正手的运用为主,以“采列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以柔化劲为主,发劲为辅,柔中寓刚,力求柔顺。外形以缓柔稳为主,疾刚跳跃为辅。运劲方法要求以身领手,突出螺旋缠丝劲的练习,以腰为轴,旋腕转膀,旋腰转脊,旋踝转膝,胸腰折叠,形成一系列的空间曲线运动。
    在陈氏十四世、陈氏太极拳第六代陈有本之前,太极拳被传下来的只有一种练法,并无大、小架之分。对大、小架的分化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关键人物是陈有本。“小架”其实就是传统太极的练法,因为圈形小,所以叫“小架”。
    二套炮捶
    炮捶是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所流传,为头套十三势之辅,势法重捶,猛如发炮,动作快速,多跳跃发劲,架式开展,气势雄壮。
    与其它太极拳之差异 ,陈氏太极拳近几年来由于陈门弟子的努力提倡,学习的人日渐众多,但是有些人总是有一种错觉,觉得外形显得偏刚 ,有震脚 、发劲 、跳跃等动作 ,同时动作也比较快,有些不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在一般人心目中,总是觉得不适于老年人,或是妇女们为了健身所作的运动,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这样想法,以为不是正宗的太极拳,直到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之后,对于陈氏太极拳才有些认识,而等到练上多年入门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一、陈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而且蓄发明显,而一般的太极拳动作速度均匀,蓄发不明显。
二、陈氏太极拳是肢体呈螺旋运动及缠绕运转,它是一种缠丝劲,而一般的太极 拳是肢体呈弧形运动,圆转简单,是一种抽丝劲。
三、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是以腹部呼吸为主,是采用复式的丹田呼吸法,也就是反呼吸法,一般的太极拳是采用单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说的不同三点,是荦荦大者,其它小节尚多,姑不具论。陈氏太极拳是以内劲与外功为表里,健身与技击并重,锻炼着重于内气的运行,即陈鑫所谓之 中气 。
这个中气是发于丹田,布于周身,开则达于四梢 (手足尖端 ),合则仍归于丹田,是为一开一合,亦即一动一静。
陈氏太极拳是名副其实的以太极阴阳、消息盈虚之理为立论,本屈伸开合、缠丝螺旋之法为演练,呼吸自然,动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为根本。
   拳法功夫循序渐进,具体境界描述有: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
   唯有五阴又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
   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无有。
   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因之,具有增强体质,疗治疾病的功能,而于技击则有以小力胜大力,弱慢胜强快的效果。实为我国武术中极为上乘、高深、奥妙的拳法。
    拳经上说:用意导气,中气是发于丹田,布于周身,开则达于四梢 (手足尖端 ),合则仍归于丹田。而初学拳的朋友千万不要强求,因为如内气尚未练成,强逼内气,则会损伤内脏。
陈氏太极拳虽然与国编24式,32式等有差距,但确是太极拳的起源,如杨氏创始人杨露蝉是精研陈拳而创立杨氏。许多人看陈氏会认为这是靠蛮力气,但其实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用身体的开合,内气的催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