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章 第七节 实体与属性的关系

(2013-09-11 15:18:45)
分类: 万物之理(哲学论著)

第七节 实体与属性的关系

    组合与属性两者的关系揭示:组合必然有组合者,组合者组合是产生属性的依据。属性是组合者的关系,关系是属性的组合形式。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认为:关系必有关系者,如ab是两关系者,有关系R。如ab为内在关系,ab在关系R内,则aRb合一,不成为其关系,只是一物。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第33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根据组合产生属性的原理,可将正确的布拉德雷的观点修改扩充为更全面的观点:组合产生属性,属性是组合的关系。关系有关系者,对外部组合而言,ab是两关系者,有关系R,关系对一方表现为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如水有软水硬水,设水为a,属性关系为Rb为钙、镁等盐溶解质,移去盐溶解质b后,关系R代表的软硬水属性消失,但a仍为a,水仍是水。对内部组合而言,水(H2O)内部结构由氢氧原子组成,氢氧结构ab为内在关系,ab在关系R内,则aRb合一,关系R表现为水的本质属性,其实质是事物本身,关系不可移去,移去一方,原物不存在,移去氢或氧结构元素则水不存在。

    本质属性由内部组合产生,内部组合者即事物的结构或实体, 因此组合者与属性的关系就是实体(结构)与属性的关系。组合是实体与属性关系产生和存在的依据,实体组合产生属性,属性反映了实体存在的性质。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人认识的对象是物质实体,即自然界,实体不被它物所产生或创造,实体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存在,实体不用借助于他物而得到说明, 实体只能通过自身而被理解,属性是实体的表现形式。关于两者关系,他的属性说认为:实体(事物)之所以成为实体,就在于实体包含了为实体的内在属性,属性是构成实体的本质东西。任何一个事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必定有它得以存在的内在属性作为原因。属性和实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无属性的实体,也没有无实体的属性,两者不可分离,事物的属性无限多。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第85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斯宾诺莎属性说阐明了是什么,没说明为什么组合产生属性是一把哲学的金钥匙,它不但理清了实体与属性的关系,而且证明了斯宾诺莎属性说的正确性。所有的关系最终都将还原为实体的组合属性。属性是关系,是现象,是性质,是认识事物、确定事物的依据。事物如果没有属性,就无法显示自己的存在。属性与实体两者不可分离,无先无后,同存同灭。组合既产生事物,又产生事物的属性,属性是事物存在的标志,是事物存在的意义。 组合产生的属性仅为组合者本身所有, 组合者与组合属性是即时性、共生性的对应关系。如你的生命和我的生命无论性质怎样相同,但你的仅仅对应你本人,我的仅仅对应我本人,你的消失了,我的不能作任何代替和补偿。唐朝大诗人李白死了,他的生命只对应他自己,虽然根据物质不灭定律,构成李白的物质元素可能存在于今人的血液内,虽然他的思想还在我们的大脑中发挥作用,但李白的生命属性对应他的躯体永远只唯一存在一次,人死不能复生,永远不能再现了。虽然每个个体生命有长有短,但对于拥有者本人来说是不能分割的,是确定的整体之一。

    实体与属性作为哲学概念是本体论中非常重要的范畴,是关键词、主题词。实体一般指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基础,即物性方面的客观存在;属性即指事物性质方面。 实体与属性的关系在西方哲学中源头发脉于亚里士多德。他的《形而上学》一书重点阐述的就是这个问题。他说我把青铜称为质料,把形式的图像称为形状,两者的组合物就是雕像。[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2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这里明显可以看出形式与质料实体与属性概念范畴相近。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两种。第一实体其含义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古希腊哲学是以探究万物本原为开端的,本原即某种独立存在的东西,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它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不依赖人的主体而独立存在,实体是变中不变的东西,是生成变化的本原。第二实体是存在于思维中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指通常事物。动物这些一般的是第二实体。现实生活中形式与质料不能分开,而在思维中形式可以完全与质料分开成为纯形式。意大利自然科学家布鲁诺拓展了形式和质料不能分开的观点。他认为物质是形式的基础,形式是物质的规定,二者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在西方哲学史上,属性一词与理念、形式有传承关系,应该说是亚里士多德将柏拉图理念改装为形式,而斯宾诺莎变换形式和质料的概念表述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实体与属性概念。黑格尔说研究哲学必须首先做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关于实体与属性的关系,斯宾诺莎的属性说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最高成果。此后,由于哲学转向认识论,把从本体论立场研究实体和属性关系又变换成认识论立场,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与存在者就是从此在这个具有主体倾向观点层面对两者的研究。认识论关注的物质与精神现象,其实质属于实体与属性的特殊范畴,遗憾的是少有西方哲学家明确这么处理两者关系。

    实体与属性二者关系,也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主线。由于人们从不同的社会背景出发,取不同的事例分析,对实体与属性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表述语词 ,如果回避这一点将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器、物、形而下粗犷地理解为实体,理、道、性、形而上粗犷地理解为属性,那么所谓道与器,形而上与形而下,气与理等都是两个基本范畴的相同概念的不同语词表述。中国哲学史上,虽然《周易》的阴阳八卦,既认识到组合,又认识到组合产生阴阳属性和事物的生成,但认识关系混沌不清,没有把生和生阴阳区别开来。后来管子、老子侧重把它理解成道生万物。管子《内业》说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不过,在老子的概念中还是具有的含义的,他说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但后来随着概念的演变,在中国人的概念中定型为规律、法则,把道生万物片面地理解成规律先于事物,并由它生成万物。《淮南子》已觉察到这个观点有问题。《淮南子·俶真训》曰(道)非有为于物也,物以有为于己也。《淮南子》不认为是道有意造就万物,而是万物自己成就自己,并以道始于一修正老子的道生一说法,反映出事物的规律属性不先于事物、脱离事物独立存在的唯物主义思想。因而《淮南子》具有道与物不分离,最初万物不是由道生成的思想。程朱理学关于实体与属性不可分离的观点非常清晰。程颐说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朱熹说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理学家们从生成关系上继承了道生万物思想,认为。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朱子语类》卷九五)。在理与气的生成关系上理学走进了死胡同。气学家张载提出一物两体,两体指阴阳两端,气学家们认为气生阴阳,可是阴阳指阴气、阳气,是否指阴阳属性观点不清。这些观点虽然正确,但并没有反映出实体与属性的明确关系。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反对老子的道生万物和程朱理学的理在气先,反对离。产生于明清时代的理学、实学得其最高研究成果。气为本,理由气生,理气不相分离,理对气有反作用等观点,散见诸家。如明清之际湖南衡阳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道不离器道器相依即正确表达了实体与属性的关系。而认识到属性由之所,蕴含着更先进的观点,提出理即气之条理物上见得理方才是实性者,人物之所以生,无生即无性的安徽无为明代哲学家吴廷翰,也只是域内开花东瀛香,在日本才备受推崇。可惜这些观点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没有被哲学界归纳整理,普遍认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