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章认识论第八节符合论

(2013-07-27 06:44:33)
分类: 万物之理(哲学论著)

第八节  符合论

无论经验论,还是唯理论,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视角永远定位在人如何认识世界,其核心在于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主观与客观两者是否符合同一。主张真理与认识对象相符合,研究两者如何符合的问题在哲学上称符合论。巴门尼德认为,永恒、不生不灭、持续不可分、不动的存在是本原,而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符合论的主要代表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与被感觉的东西相符合。伊壁鸠鲁认为认识来自对确实存在的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因此感觉就是真理的标准,真理是心理形象和真正客体的一致、符合。早期符合论主要认为,主体是对客体的表象、临摹、模拟、符合、再现,总之倾向于两者等同。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认为,传统哲学是自然之镜的哲学。传统哲学的认识论,包含着这样一个隐喻:心灵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它可以准确地反映外面的实在;它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表象,其中有些是准确的,有些是不准确的,如果没有这面镜子,作为准确再现的知识观念就不会出现。哲学家的工作就是通过审视、修理和磨光这面镜子,以获得更准确的表象。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唯心主义则把认识对象看做主观经验或宇宙精神,其符合是精神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符合。符合论中最有价值的观点是心物平行论和能动反映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的心物平行理论认为,真理的标准必须符合它的对象,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第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是相同的[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第4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随着符合论的发展,哲学家们发现客观事物与大脑中的事物不一样,唯物主义符合论接收了它的正确性,认为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不完全一致、相对符合,真理观点表现为对对象的能动反映。作为认识事物的基本观点,无论经验论,还是唯理论;无论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其共同观点都认为两者符合。如果不是这样这个世界也无法认识,它是认识论的基石,关键区别在于谁符合谁,绝对符合还是相对符合,对应指代符合还是同一等于符合。

其实,作为图景世界或自为存在,是大脑与外物组合产生的存留物,大脑将组合的结果,转化为一种记忆符号,变成大脑的感觉材料——“记痕、印记。当人们再次认识或思考相同事物时,由于大脑功能作用,凭借记痕、印记对原事物具有表象、临摹、模拟、符合、再现功能,用它来指代、标记、标识事物。记痕、印记不等同事物,更绝对不是事物本身。自在世界是图景世界的认识来源,图景世界是自在世界的反映和表象。如果说哲学至今没有定论,从本体论方面找原因是因为那块支撑自在世界的本体之物——“宇宙之砖没有被人类确认或找到。那么从认识论方面找原因就是图景世界与自在世界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意识如何认知事物,人类至今也没有弄清楚。组合论告诉我们,当事物被人认知时,即与人产生了组合关系,也就产生了组合属性。组合属性的三性说明,反应到意识中的事物属性也随之变化。外界对象(自在世界、物自体、客体、物理事件)与意识表象(图景世界、自为存在、主体、心事事件)不是完全对等、对应、绝对临摹的反映关系,而是因大脑的功能机制和内部构造有了变异,两者是相对对应、指代、标识关系。正如唯物主义认为的那样,思维意识是物质对象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自在世界是图景世界的基础、依据、来源,当它变成图景世界时就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并非真实反映。图景世界根据自身的规律,使对应物在意识中产生了新的属性,以概念或影像符号等感觉材料形式存在着。自在世界的组合规律虽然在图景世界中适用,但它有了变异。

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不管图景事物被作为表象、概念、符号、事件、脚本,还是知识等任何形式,它们总是以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形式,即心理学称之为感觉材料的东西,在记忆中储存的,而大脑凭借脑皮层的神经元将记忆构成网状联络。这个理论和组合论分析的结果一致,组合论告诉我们:一个个图景事物在大脑中必将产生组合属性。大脑以任何一个图景事物为中心,都将形成中心项组合,产生中心项属性。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各自大脑中记忆的图景事物不同,图景事物与自在事物组合关系、组合状态无论在结构数量上,还是在排列次序上,都有差异,因而图景世界的中心项性质与自在世界的中心项性质不一样。可能图景事物的组合丢失了客观事物的实际组合关系,增加了图景事物的主观组合关系。事物与图景事物在关系上虽然表示着指称与被指称、代表与被代表的临摹关系,但两者是辩证对应统一关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差异性。中心项差异性说明,自在事物是自为事物的基础,它不断修正自为事物,使之与客体相对符合;自为事物无限趋同自在事物,极限值等于自在事物。自为事物是一个脏雪球,这个雪球的内核是以大脑储存自在事物的知识为基础,和它在图景世界新产生而且符合自在事物客观知识为正确内容。丢失的客观属性和增加的主观属性产生了不是它自己的脏东西,这个脏东西是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但人们正是用这个脏雪球作为先验知识来认识事物的。

自在世界存在的状态是一个有结构、有系统的整体,它具有宇宙结构模式,因而图景世界也具有相似的结构模式。它是唯心论产生理性乃心灵先天所固有这种论调也似乎正确的原因。自在世界和图景世界都有集合单位一性质,都具有宇宙结构模式。从宇宙与人的认知模式关系上讲它天人合一;从心物认识设定关系上讲它心物符合。自在世界决定图景世界,图景世界模拟自在世界,人类总是用已有的图景世界来认识事物,并不断地修改图景世界的模式,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其实,不从生成关系看唯心主义,而从认识目的看它,唯心主义在符合论和先验论方面的认识很有学术价值。黑格尔认为宇宙万有为一,一为万有之绝对精神和中国南宋哲学家陆久渊的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的心物同一性观点比较正确。黑格尔的意思是绝对精神是一个万有理念,任何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均为同一的绝对精神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表现。实际上绝对精神和集合单位一概念内容相近,世界作为知识系统在大脑中就是一个集合单位一概念,人类确实是用这个集合单位一概念系统去认识世界的,只是集合单位一概念本身也来自自在世界,不是自在世界来自集合单位一概念或绝对精神。陆久渊的观点是从理学角度来阐述心学的,由于中国理学认为万物一理执一行万,那么心的认识与理同一。所以他说: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卷一《与曾宅之》)。还说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同心。陆久渊所要强调的,并不是心包容着宇宙,更不是宇宙中存在着一个心,而是心、物、理、宇宙在本质上的无差异性。天人合一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符合论思想,陆久渊是明确意义上的中国符合论哲学家。心物符合是认识的目的,不过这种符合不是天然符合、数学等于式符合,而是人的生理功能指代设定符合。 这种指代同一关系是一种设定,设定指代是一种非逻辑行为,经验论与唯理论试图从逻辑上发掘其绝对必然符合,因而永远无法达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