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西哲相通
哲学在古希腊鼎盛时期,由于民主政治对演讲辩论的需要,产生了一批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街头辩士。他们整天喋喋不休地辩论着一切问题,这种辩论形式和中国文化生活中对辩论用“讲哲哲字”来形容的语言学字义一致。辩论中闪烁着智慧和哲理与西文词语本义具有智慧和哲理相通,因此,日本学者西周翻译西文(Philosophy)一词为“哲学”。哲学在古希腊童年时代一直以追问事物最终本体是什么为内容的,对这种超形体的本体研究又称形而上学,因而形而上学就是哲学在童年的本来意义。这个意义正好与老子表述玄之又玄的最终世界的存在方式意义一致,所以有的中文译者,又将哲学译为《玄学》。但是,由于中国《周易·系辞》有“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之说,形而上就是道,所以哲学也称道学。借用易经概念,中国翻译家严复将哲学译为“形而上学”。不过,西哲与中哲“形而上”概念有仅指实体和既指实体又包涵属性之区别。西方哲学认为,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总和。《韩非子·解老》说:“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这两种表述表明:道与哲学具有一致性。如果说道即哲学,那么二者必须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因此,需要将两者作更深层次的比较。老子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西方哲学意义上言说的第一个哲学家。因此必然要用他的哲学与西方哲学作对照比较方可成立,下面从九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本体论
西方哲学最先讨论的是,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我们面前的世界为什么存在,如何存在。当我们直接对世界进行解构认识时,你会发现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总是由更小的事物组成,如宇宙由星球组成,星球由物质组成,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如果无限解构下去,世界到最后由什么组成呢?古希腊哲学认为,世界解构到最后,是由一个再也不能分解的最小的东西构成,它叫第一本体。这种从事物本身来认识世界的哲学称本体论。本体论认为,世界确实存在着一个有着“本原、始基、基质”性质的存在物,它构成了宇宙的基础,支撑着宇宙,是宇宙的终极本体,俗称“宇宙之砖”。世界万物最初从它产生,消亡后又复归于它。它是物质世界的最终原因,这就是哲学在童年时代所指向的“终极存在”。本体论的实质是讨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起源问题。这个问题,老子用“道”表述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先天地生,为万物母”。老子之道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东西,是万物的祖宗。他借用祖宗、母性两个反映人类世代繁衍关系的词语表述了万物生成关系。老子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道为第一实体,第一实体产生天地之“二”,天地之“二”再产生事物之“三”,事物之“三”产生万物。这里反映出老子之道相当于西方哲学的第一本体,老子道论即本体论。
关于第一本体是什么?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最早提出是“水”。但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有“火说”、“气说”、“四根说”、“五行说”、“原子说”、“理念说”,“种子说”、“单子说”、包括神学中的“上帝”。不管怎么说,其逻辑共相只有一个,即第一本体的基本性质,是没有结构,没有层次,没有大小区别。它至小无内,又至大无外。它只有不可剥离的,人的思维意识与之组合产生的感觉属性,如存在、有、整体、无限、同一等性质
。第一本体自身绝对同质、同形、同体、同一。现代科学证实了古希腊人的推理,物质解构到原子之后,其更低层次的中子、质子确实是同质、同形、同一的。千差万别的物质,不过是这些相同性质的基本粒子组合形成的不同产物。而这和老子所描述道的性质完全一致。老子认为,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不同于可感事物,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老子的“无、水、气、一”等等概念描述的道与第一实体基本相同。所以,老子哲学具有西方本体论哲学最核心要素,因而当是本体论哲学。
二、属性说
“道”和“器”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指有形象的具体事物。道与器相当于西方哲学上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概念,也相当于实体与属性范畴。詹剑峰说:“老子有点像斯宾诺莎,不仅思想相似,生活也有相似之点,可以引来作比较说明。老子的道论和斯宾诺莎的实体论相似,这点杨兴顺已明白指出,而老子的生活与著作也相似,这是我的看法”①。确实,老子的道论和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有类似之处。道在老子那里是“物与理、道与器”界限不分的概念,既指“实体”,又指“属性”,两者兼而有之。你用“无、一、虚”等形而上属性概念来理解,它就是形而上之道;你用“气、水、自然”等形而下实体概念来理解,它就是形而下之道。
道家认为,“道”不是常人所能言说的,只能是道家的人采用道家的语言才能予以言说;斯宾诺莎认为,“实体”难以规定,因为“规定就是否定”,只有采用逻辑语言才可以阐述。斯宾诺莎认为,“实体”都是以自身为原因的。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道”也是以自身为原因的。
斯宾诺莎“属性说”认为:“实体(事物)之所以成为实体,就在于实体包含了为实体的内在属性,属性是构成实体的本质东西。任何一个事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必定有它得以存在的内在属性作为原因。属性和实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无属性的实体,也没有无实体的属性,两者不可分离,事物的属性无限多”。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得者同于得;失者同于失。同于得者,道亦得之”。即“事物本身与事物属性同存同亡,不能分割”。这个观点奠定了宋明理学“道与器、理与气”不能分离的哲学观点。程颐说:“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朱熹说“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程朱理学关于道与器不可分离的观点比老子讲得更清晰,正确地反映了实体与属性的关系,和斯宾诺莎“属性说”基本一致。
由于中国后代哲人把道生万物的观点片面地理解成规律产生事物,从而将道在气先,理解成属性先于实体的错误观点。《淮南子》已觉察到这个观点有问题。《俶真训》说“(道)非有为于物也,物以有为于己也”。《淮南子》不认为是道有意造就万物,而是万物自己成就自己,反映出事物的规律属性不先于事物、脱离事物独立存在的唯物主义思想。其实,理解“道”在“器”先是正确的。只是你将“道”理解成规律,属形而上的概念时,是一孔之见的读者文本现象。道在老子哪里是物数、物理混沌不分的哲学概念。从“道”为物性概念的第一本体角度来说,道在气先也正确的。
三、理念论
简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间之语句,就会得出“道生万物”结论。把“道”定义为规律之后,再来理解道生万物含义,则道被赋予了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从而使老子之道和柏拉图“理念生一切”具有同样的哲学意义。因而老子之道也有理念论的哲学底蕴。这是西方基督教起源于柏拉图之理念,中国道教发脉于老子之道的重要哲理基础。
“理念”的基本意义,在柏拉图那里是一个普遍概念,指共相,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理念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是相对的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永恒不变,是普遍的、绝对的、必然的存在。如同“道”在《道德经》里有多种解释一样,“理念”在柏拉图的文集中也有多种意思。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因而第一层意思指事物的共相,具体地说,相当于形状,为灵魂所见的东西。老子之道也是一切事物所共有,当然也是事物的共相。理念的第二层意思指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分有理念而成为具体的事物,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道也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一切事物都因得道而产生,离开道也就不存在,这一点道和理念的意义也一致。理念的第三层意思指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因摹仿了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老子之道和理念论一样。“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道是唯一的、永恒的、普遍的、绝对必然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都是道的衍生物。所以,老子之道和柏拉图理念具有相同的哲学底蕴。且老子“道”内含物质本体性,他的“道生万物”比柏拉图的“理念生一切”更接近真理。
四、逻格斯
《新约·约翰福音》开篇一句“太初有道”,其“道”即是“逻格斯”的意译。译者认为,道与逻格斯意义相通、相近。
希腊语逻格斯是一个极具哲学内涵的概念。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了这个概念,认为逻格斯是一种隐秘的智慧,是世间万物变化的一种微妙尺度和准则。斯多亚学派认为,逻格斯是宇宙事物的理性和规则,它冲塞于天地之间,弥漫无形。虽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未使用逻格斯这个概念,但他们的哲学潜藏着认为,宇宙万物混乱的外表下有一个理性的秩序、有个必然的规则和本质的观念却和逻格斯概念潜在相通。逻格斯包括两个部分,内在的逻格斯和外在的逻格斯。内在的逻格斯就是理性和本质,外在的逻格斯是传达这种理性和本质的语言。如果我们把理性本质即内在的逻格斯简单看成指自然规律,而外在逻格斯指语言描述的自然规律。那么在哲学上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语言描述的自然规律是不是自然规律本身。哲学家告诉你的答案,会使你惊诧无比。世界本身的性质,是绝对的老子之“无”,柏拉图之“理念”,任何语言描述都不能准确表述规律本身。自然规律虽然客观存在,但一经人为描述,规律就不是自然规律本身。
椭圆方程是月亮的运行轨迹,科学家可用它准确测量出几时几分发生月食。椭圆方程是客观规律,但不能绝对地反映月亮运动轨迹。天文观察表明月亮运行越来越慢,轨道越来越大,且渐行渐远。月亮那个轨迹方程不能真实地反应月亮的客观实际。数可以二进位、十进位、十二进位、任意进位,使用不同的进位制都可以计算世界,它们都是自然规律。但都只是自然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自然规律本身。西方人用米测量世界,那一米最初设定有多少长,世界就有多少米。中国人用尺测量世界,那一尺最初设定有多少长,世界就有多少尺。空间长度所表现的客观性,取决于我们人类最初设定测量工具的原始长度。为什么定那么长为标准,没有必然道理,只是为了统一认识,方便而已。费耶阿本德认为对真理的认识存在着多元方法论,他有一句比较著名的话叫“怎么都行”。实际上,对真理的认识取决于描述真理的方法,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描述,真理就是什么样子。客观规律的这些特征、特性,表现在逻格斯的词义中,指规律由描述所形成,语言描述决定规律本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在逻格斯在中的意义。据此逻辑,基督教推演出,上帝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上帝说要有人,于是就有了人。这也是逻格斯与逻辑在希腊语词中具有相同词根的道理。
老子之“道”同样有逻格斯的特征。“道”在老子那里是世界的本质,同时也存在于人类语言及图文之外,心灵可以感知而却无法言传和图示,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来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但语言描述也影响道本身。老子说“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庄子用《知北游》“知”问道的故事来演绎解读。为什么真正知“道”反而表达不出来呢?因为,道或事物的性质自存自有,只要人用语言来表述,表述者本人及语言文字就参与组合,组合改变属性,污染了道的本质意义,从而讲出来的道,受到讲述者的污染,已经不是原来的道,出现了读者文本现象,道很难用语言表述。语言本身决定了道,任何语言所表述的道都不是道本身。所以,道和逻格斯具有相似的特征。
五、数本原论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认识世界,由于知识乃人为的设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逻格斯意义上取决于,我们手中的那把自以为是的所谓“真理之尺”,那真理之尺量得的数据,人为认定是客观存在。少有人思考那真理之尺为什么原初要设定这么长,难道用另外一个长度标准不行吗?其实,真理之尺是可以任意设定而皆正确。就像语言,英语、法语、汉语都是描述世界语言,没有绝对唯一标准的语言。本源世界无属性,无是道的最高境界,你设定任何系统描述它都可以。你用数学系统描述它也行。所以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路过一家铁匠铺,听见铁锤击砧声音,辨认出有四度、五度、八度三种和谐音。他猜想声音不同是由铁锤重量不同造成的,于是称了各个铁锤的分量,发现发出八度音的铁锤重量为最重的一半;发出五度音的重量相当于后者的四分之三。他在琴弦上重复这一试验,发现声音的差别也由发音体在数量方面的差别所决定,琴弦越长,声音越长;运动速度越快,声音越高。他由此得出结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上,音乐节奏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各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数量比例所构成。毕达哥拉斯学派把这一发现推广到绘画、建筑、雕刻等艺术领域,认为它们的和谐都在于“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适当的比例”。于是毕达哥拉斯悟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全宇宙也是一个数,宇宙的各部分在数的作用下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秩序,数的要素就是万物的要素,数是世界的本原。
其实,数量是每个事物都具有的基本属性。从普遍属性意义上讲,数量具有统领一切、概括一切的功能,是万有理念。“数学万能论”认为数学可解决一切问题,数量是任何一个科学定律的必然具有的逻辑关系,每个科学规律必然可用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把数当作物质的生成编码代号,则通过大爆炸理论推理“数是万物的本原”非常正确。同理,老子的“道生一”也一样。我们把“一、二、三”理解物质世界生成过程的数字代码,代表不同的物质,则可以演绎成老子的哲学描述。道为本源之“一”,“二、三”代表由本源先后派生出来的不同物质。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模式和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论具有同样的哲学意义。故老子之道也具有数本原论的哲学思想。
六、辩证之道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辩证法大师。《道德经》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关于对立面相互关系的探讨中,留下了诸如“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以及“物极必反”这样一些传诵千古的辩证箴言。他大量列举了阴阳、有无、生死、强弱、难易等等对立统一关系,用以说明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相互一体的思想,充分说明了辩证法之道。关于辩证法老子主要有五个方面论述,基本涵盖了现代辩证法的全部思想。
第一、道是矛盾的统一体。“万物负阴而抱阳”,对立双方同时存在于统一体之中。这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整体性描述。
第二、对立面相互依存。“难易相成,高下相盈”。
对立面相辅相成,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开始,就不会有结束。
第三、对立面相互转化。“有无相生”。“万物生于有,生于无”。从“无”中可以产生“有”,也可以从“有”中产生“无”,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第四、对立面互相作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坏事作用能变成好事,好事作用也能变成坏事。塞翁失马的故事,正确地诠解释了老子的辩证法,任何事件都可能有两种结果。丢失骏马是个损失,但损失的事会作用成好事,那匹马竟奇迹般地带回来一匹良马。好事作用也会形成坏事。儿子高兴,骑马出去玩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骨。坏事又作用成好事。部落打仗,青年男子都被抓去当兵十分之九死于战场。儿子却因为跛脚未上前线,保全了性命。
第五、对立双方是一体的、相对的、无区别的。老子说:“大智若愚、正言若反”。聪明与愚屯没外表差别,好话听起来像坏话一样。如菜刀用于切菜为橱具,用于杀人为凶器,橱具和凶器的性质事物本身同时具有。庄子说,大树由于材质不好而无用,却是最大之用,使自己不被砍伐而长命。生活中如长辈爱小孩,严管斥责等于爱,牵究溺爱等于害。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会得到相反的结论。从民族主义立场看屈原,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而从一统中华的大局理解,他是螳螂挡车,历史的绊脚石。对立面的性质本身是一体的,无区别的,这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特征。也是郑板桥说“吃亏是福”的道理所在。
七、相似论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制同构的系统性质是一切事物的普遍属性。一切事物之间都有相似的结构、属性和发展规律。古希腊人把宇宙自然、城邦国家和人看做同制同构的。自然是大宇宙,城邦是中宇宙,人则是小宇宙。斯多葛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一小部分,都像一个“小宇宙”,都是“大宇宙”的缩影。任何事物的组成结构都相似,都是一个“小宇宙”。也许正是感悟到事物的这个基本属性,诗人布莱克说:“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笔者《万物之理》论证:任一事物与它事物在存在状态、结构、属性和发展规律方面都具有相似性,相似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理论之一。
相似论告诉我们,通过一个事物可以类同、分析认识其它事物。所谓“隔行不隔理”。正是如此,老子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他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认为万物的道理相似,治理国家和煎烹小鱼道理没有什么两样。正是相似论的角度,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圣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实际上,一物有一理,一物之理又是万物之理,万物之间的道理是相似的,所以老子之道又是“相似论”。
八、循环论
循环论是西方哲学一个重要观点,古希腊本体论哲学中就有“万物产生于它,又回归于它”的循环论基因。在此基础上爱留根纳认为“万物从上帝流出,又复归于上帝”产生宗教循环论。后来尼采有著名的“永恒轮回”哲学理论。物理学循环理论认为,宇宙物质变化是一个循环体系,宇宙本身存在着微观物质生灭转化与循环的完整机制。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园圈。如生命“从种子生,到结种子死”现象就是一种无限循环。
老子认为,道的运动过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物极必反”。道从起点离开,越离越远,达到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所以,老子之道也是“循环论”。
九、整体论
宇宙是一个整体,万事万物都是这个整体其中的结构元素。整体是绝对的,个体是相对的。整体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如人是非常独立的事物,可人对外部环境不能离开空气和水而生存,其内部结构必须以整体形态存在才能存活。人由手足肢体等器官组成,然手足肢体器官组成的人是死人、活人还是植物人呢?个体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从整体中分割、划分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概念。概念的独立性是人为赋予的,实际上任何一个概念都包含着主观因素。
任何个体虽然可以有意识地从整体中划分出来,但它的条件是不能脱离整体孤立地存在。纷繁复杂的个体事物都是整体的部分。所谓个体事物是人为用不同的分割方法,从整体中得到的不同部分,而形成不同的事物。
整体论认为世界是普遍的有机整体。老子之道,即具有整体论意义。道即为“一”,一在古文中有“统一、整体”之义。老子说“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具有整体性和无限性。“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空间上普遍存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在时间上也是永恒存在的。道的巨大的包容性和普遍存在性,说明道具有整体论意义。
《周易》的“太极生两仪”认为,宇宙整体一分为二,为阴阳冷热,二分为四产生“春夏秋冬”。这完全是一种整体划分结构的认识论,由于《老》《易》相通,从空间结构来理解老子的“道生一”思想也是这个意思,故《老子》哲学是整体论哲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