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导电原理(导电三)

标签:
半导体n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pn结石墨 |
分类: 物理新视点 |
二极管单向导电原理
上篇文章谈到了金属物质价电子少,外电子层存在电子空位,论述了电压波在空位之间传导,促成了流通、形成导电。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半导体导电原理,半导体的导电原理也是因为有电子通路——流通,从此确立所有物质的导电原理同出一理
(石墨导电放在后面讨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导电是物质的整体性能,不应以单个或几个原子的状态来认识整体,电子空位是电子在价和运动时出现的暂时效应,不能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空位,亦不能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物质的导电。
N型半导体
掺杂加入的5价元素,例如磷原子,镶嵌在硅晶体中,磷原子占据了晶体中硅原子的一个位置,磷的5个价电子参与硅中的4个价和运转,尚有1个价电子无价和轨道,这多出的一个电子并不是在外老实呆着,而是稍有机会就混杂进入别的价和运转的轨道中,参与价和运转,扰乱了原硅晶体均匀的速率,使得整个晶体中的价和电子的运转出现了拥挤和等待的紊乱现象。
有许多瞬时价和电子因途中紊乱而没有到位,于是晶体中出现了临时性的电子空位(临时性空位在晶体中占有一定概率),电压波可以乘机传导,电子可以在电压波的引导下乘虚而入,形成电子的定向流动——电流。
这样,掺杂5价元素使得硅晶体的价电子的运转出现了拥挤和等待的紊乱,使得电子空位呈现,材料导电能力增加,形成了N型半导体。
P型半导体 在硅晶体中加入少量的3价元素后,就形成了P型半导体。
3价元素例如硼,在价和结构中顶替了一个硅原子,因硼外层只有3个价电子,使得与硼相连的4个结构元中有一个是单电子价和运转,形成了电子空位。与这个单电子结构元相连的6个结构元相继有电子进入补充,形成了更多的电子空位,电压波乘机在电子空位间传导,引导电子换位移动形成电流。这样,掺杂3价元素使得硅晶体的导电能力较大地增加,形成了P型半导体。
与单电子结构元相连的6个结构元的外端又连着18个结构元相继有电子进入补充,这样电子空位呈2×3^n扩展,也就有更多的结构元有可能呈现电子空位。于是,该晶体的导电能力也呈几何级数增加,所以P型半导体的导电能力较好。在掺杂比例相等的情况下,P型半导体的导电能力比N型半导体要大上千倍,其实质原因就在于此。
P型半导体的电子空位是掺杂物直接带来的,不像N型半导体是由掺杂多出电子造成拥挤、混乱所形成的,所以P型的热敏性能没有N型半导体那么明显。
不管是N型还是P型半导体,其导电能力都是由电子空位提供的。电子空位则是由晶体中杂质分布而引起价和电子紊乱运行所致,所出现的电子空位是瞬时的、随机的。这也导致了半导体的“测不准”及温升、热敏、光敏等诸多物理性质。
二极管
把这两种晶体紧密结合,N
在二极管中,P N结的电阻最大,P区电阻最小,N区电阻在二者之间。
如果在二极管加上反向直流电压(使电子由P流向N的电压),在电压的驱使下电子由P
在二极管上加上正向直流电压,(电子由N流向P的电压),在电压的驱使下,因为P区的电阻最小,P
N结中的电子迅速地流向P区,打破了P
N
综上所述,电子由P
由于N型半导体是掺杂多电子元素使规律运转的核外电子产生运动不均衡,
当电流从N流向P,在PN结处因有多出和缺少电子相连,形成了电子运动的紊乱,一些电子因外来电子的干扰,形成不了绕核电子而发生振动。PN结内没有归宿的电子如果低频振动发出红外线,半导体发热;如果掺杂材料不同,电子以较高频振动辐射出电磁波,使得半导体发光。
发热、发光本来是半导体导电不良的副作用,但是由于半导体发热、发光的效率高而且容易控制,于是人们制作了专门的半导体发热装置;制作了专门的发光二极管(LED)。掺杂价电子速率不同的材料,LED发光颜色不同,现在,LED已经成为了电光源材料的主角。
石墨结构及其导电(图二)
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其外层有4个价电子,但是其晶体是片状石墨晶格结构,每个原子与周边的3
综上所述,4价物质的导电:N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以及石墨的导电,全都是外电子层存在电子空位,电压波在空位之间传导,促成了流通、形成导电。这样,半导体的导电原理与金属的导电完全相同。这就是大自然简单性的原则,造物主不会制作有的有自由、有的没有自由的电子;不会制作各种各样的导流子;更不会制作那些导带、禁带、势垒。所有物质的导电原理如出一辙-流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