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移”与宇宙大爆炸

(2014-05-04 18:19:03)
分类: 物理新视点

激光与宇宙大爆炸(2

晏成和

上篇文章介绍了激光的形成,这激光与宇宙大爆炸有什么关系?且听慢慢道来。我们先记住激光形成的事实所提供的重要理念——运行中的电磁波的频率、相位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能够有所改变,电磁波频率不是固定不变的。


宇宙大爆炸理论来源有二,一个是物理常识,多普勒效应;一个是观测到的事实,宇宙星光频率的改变——所谓红移。


多普勒效应:当一列火车开向观察者,其声音频率升高;离开,其声音频率降低。同理,当一束光线移向观察者,其光波频率升高(蓝移);离开观察者,其光波频率降低(红移)。


地球上观察者看到宇宙星光都是在红移,按多普勒效应理论,说明所有的天体都在离开观察者,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离地球越来越远,说明宇宙在膨胀、以地球为中心向外膨胀。反过来,说明越是在早期所有的天体与地球(太阳系)越是相距得很近,以至于在很久以前所有的天体都聚集在一起、甚至是聚集在一个点(奇点)。由此推理到所有宇宙天体的形成,来源于奇点的一次爆炸——宇宙大爆炸。大爆炸理论讲述了宇宙来历,当然是红极一时。

地球人不能解释盐是怎么溶解在水里,却能够高谈宇宙所有天体的起源,也确实是值得弹冠相庆。

 

的确,上述宇宙大爆炸推理在逻辑上没有任何错误。但是宇宙大爆炸学说的推理之外还有推理:地球周围所有天体都离地球远去,那么大爆炸的中心就在地球,太阳系所在地是宇宙的奇点,要知道宇宙有数亿亿个天体,出发点居然都始于地球,这种小概率的降临也过于神奇。

观察发现,越是遥远的天体,红移量越多。那么就是,越是遥远的天体,飞离得越快,近慢远快,这规律也有点神奇。更神奇是快得离谱,依据红移量计算,许多遥远天体正在以高于光速的速度飞离。按常理、按现在宇宙温度,爆炸完了天体应该减速,遥远的天体怎么能够越飞越快,推动能量是哪里来?看来大爆炸理论的很多细节是难以理喻。

 

宇宙大爆炸的依据——“红移”,必须建立在电磁波(光波)频率永恒不变这个前提之下,如果光波频率在传播的岁月中有所降低、光波频率在运行的岁月中自身发生频率衰减、发生红移。那么,这个大爆炸的推理就不存在,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只是一个虚幻的想象。


现代科学建立200年以来、激光发明之前,人们一直认为电磁波(光波)频率永恒不变。因为光速太快,零点几秒就可以达到地球的任何地方,人们也难以发现电磁波频率变化,阳光从太阳到地球也只要8分钟,除了微弱的星光,人们不可能观测到早期发出的电磁波,也就认为电磁波频率不会变化。


测不到电磁波频率变化,探讨物理的我们可以在别的物理波中得到启示。例如声波,最强声是打雷,附近雷声炸响,清脆、声频特高;远处雷声滚滚、低频浑厚。雷声与听者之间没有改变距离、没有多普勒效应,说明声波在长途传播过程中频率逐渐降低。水波也是,在长距离精确的水波实验中,远端的波振幅降低、波长变长、频率变慢。这些现象应该给我们启示:电磁波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频率会有所衰减。

 

激光形成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概念——电磁波的频率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是能够改变的。只是电磁波频率高衰减慢,如:高频的原子钟200年才误差1秒,我们一辈子也看不到原子钟“走”慢1秒,我们由此就可以认定此钟永远不会有变化吗?不能!原子钟1亿年累计误差可达到500000秒。谁能保证电磁波在宇宙天体中漫长的传播亿年仍然丝毫不变?


观察中发现,越是遥远的天体“红移”量越多。这种现象实在令人费解,大自然怎么会以地球为中心来安排其他所有宇宙天体的运动:离地球近的保持距离不变;距离地球越远的越是高速离开地球;远在120亿光年的天体以超光速飞离地球。

越是遥远的天体“红移”量越多,表明所谓的红移不是多普勒效应,恰恰是星光频率的衰减、表明电磁波频率的衰减与传播距离成正比,越是遥远的天体,其光波在宇宙天体间传播的时间越长,频率衰减量自然越多。天体物理观测到的频率减量不是红移,不存在多普勒效应、不存在天体的飞离。

 

大爆炸理论创立者以孤立、静止不变、形而上学的眼光看待电磁波,把电磁波在漫长传播中的衰减看成是红移,由此想象天体飞离,由此一下子找到了宇宙的起源,引起了一场科学界子虚乌有的大爆炸。


激光的形成表明电磁波频率的可塑性,人们意识到光波频率的可衰减后,可以作出电磁波衰减实验,用普通光可能比较困难,可以利用激光频率单一的特性作出精确的电磁波衰减实验,并可以把光频衰减用于天体测距,促进天体物理的进步。

                          2014-5-3

相关问题请参阅我的博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