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寒山寺介绍二——寒山寺的风采

(2008-03-24 08:37:44)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佛
 

    在大致了解了寒山寺的沧桑变化之后,让我们领略一下今天寒山寺的风采吧!

到过寒山寺的人,一定会觉得庙宇精致有度,但不甚宏敞,其实,今天的寒山寺,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转折点上,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寒山寺只是历史上寒山寺的一小部分。它仍然透射出古老的信息。

    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逐渐采取本土化传教策略。在思想上与魏晋玄学共鸣。在寺庙格局上,采取庭院式布局,中国传统的庭院,一般有南北向的中轴线,左右对称,门向南开,全国大多数汉传佛教寺院均山门向南开,寒山寺是少有的山门向西开的寺庙。(在江苏,还有一座著名的寺庙也是山门向西开的,那就是屹立于扬子江心的镇江金山寺,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山门西开的原因史无记载,不过800年前南宋平江图中的寒山寺,山门就已向西开了,可以推测寒山寺山门向西开,时代会更早。原因可能与地理环境有关,有人说面向运河,有防火灾之意,但更可能是出于对阿弥陀佛的虔诚信仰。《阿弥陀经》中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阿弥陀佛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山门西向,意味着正念念不忘西方极乐世界。

    现在游人香客来寒山寺,很少从北边的运河乘船经铁岭关、枫桥而来了。多从寒山寺南侧的公路沿古驿道北行到寺的。首先映入视野的,是一座面西临河而立的庄严、厚重的照墙,墙体方正、黄壁黛瓦,正中镌着晚清书法名家,浙江绍兴人陶濬宣题写的寒山寺三个大字,这座照墙是1954年整修寒山寺时,由时任苏州市园林整修委员会主任的谢孝思先生提议建筑的。有了这堵照墙,一来使寒山寺寺威大壮;二来也符合中国古典建筑讲究含蓄、力避一览无余的文化心理。

     传统的中式建筑,往往呈对称布局,有一个明显的中轴线。我们来到寒山寺,会发觉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其实,从近千年前的平江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寺院布局并不追求左右均衡,今天的寒山寺继承了这种布局格式,照墙和山门基本是一线相承,后边的大雄宝殿、藏经楼,并不在一条中轴线上。新建的普明塔院则按南北向中轴线布局,寺中处处皆院,错落相通。给游人以曲境通幽、迂婉回还之感。

    照墙的前面,是一片方石铺地的开阔地,再往前,就是古运河了。1954年,苏州市政府为了保护寒山寺及附近区域的风貌,在古运河之西另拓了一段宽敞的河道,以作交通之用。在照墙前左侧的古运河上飞峙一桥,一般人即将它视为枫桥,其实,这是江村桥。真正的枫桥在照墙右侧不远处,铁铃关下即是。2002年,在整修寒山寺时,人们在照墙右侧发现了一口古井,现已被寺院筑栏保护起来了。过照墙,经过一片开阔地,是原寒山寺的二山门,建于清末。面阔三间,古朴肃穆,门口一对护寺镇狮,抬头看,山门上横额“古寒山寺”,迈进殿门,迎面是鎏金端坐弥勒佛,大肚袒胸,和颜悦色,笑口常开,像前有寒山寺前方丈、现法主和尚性空法师撰的一副对联:

:大肚鼓圆,能容天下难容事
:满腔欢喜,迎接世间有缘人

概括了弥勒菩萨包容万事、笑对人生的佛家胸怀。弥勒信仰在中国民间是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不只是因为弥勒佛欣悦可亲、憨态喜人。从佛教来看,弥勒佛是“竖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中的未来佛。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的56亿7千万年后,将从兜率天宫中降临娑婆世界(即人间世界)成佛,化导众生脱离苦难,对于饱受苦难的民众来说,这是有莫大吸引力的。至于他的形象,一般认为是由五代时浙江奉化雪窦寺布袋和尚应化而来。布袋和尚自号契此,又号长汀子,身体肥胖,面带喜悦之色,常以杖荷一布袋,入市行乞,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布袋和尚的灵验故事。公元916年,布袋和尚将示寂,口诵一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自不识。”由此世人传说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江南地区系以其形象为弥勒之原型,供于山门第一殿,令众人心生欢喜,广结佛缘。

    绕过弥勒坐像,是一立身塑像,金光灿灿,全身中国古代武士戎装打扮。这就是被称为韦将军或“韦天将军”的护法韦驮菩萨。他是寺院的守护神,旁有一幅对联:

韦驮天将,惟护南弥三世界;

菩萨化身,不到北俱一卢洲

韦驮是南方增长天王部下八大将军之一,居四天王手下三十二将之首,在佛祖涅槃后,周行东南西三洲,护助出家人(北俱卢洲无出家人)。所以寺院中塑其像,作为寺院的保护神。

    过天王殿是一古木参天的小庭院,银杏树古扑、刚劲,樟柏郁郁葱葱,使小院落平添了许多生机。下台阶往前走,中间是一天香炉,炉中终日香烟缭绕,灯火辉煌,从四面八方来到寒山寺的游客信众,行至此处,往往不忘敬一柱香,上一对红烛,遥对大雄宝殿,默默地祈祷,许下美好的心愿。

    香炉的西北侧是一个长方形的花坛,花坛东、南两侧面分别嵌有“妙利宗风”、“寒拾遗踪”两块石碑。“妙利宗风”碑是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书,讲寒山寺的久远渊源;“寒拾遗踪”碑是明万历年间住持明吾所立,翰林学士姚希孟题,章美作书,点明了寒山拾得二人曾在此驻足。与花坛相对的右侧,有一残损的石碑,通过对残存字词的推考,断定是明代姚希孟的舅父文震孟所撰的《寒山寺重建大雄殿记》,公元1618年大雄宝殿罹火,1619年西流吾公(即明吾)筹钵资“复鼎新之”,1630年文震孟应寺僧性宁所请,追记成此文。

    寒山寺的大雄宝殿在历史上有过多次的毁建,我们只要看一看屋脊中央的雕塑就可以了解它的历史了,屋脊中央面向院中是一条口中喷水的龙,龙口大开,四海之水从龙口中源源不断喷出。中国传统建筑绝大多数为砖木结构,最怕的就是火灾,所以塑龙以祈消灾。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雄宝殿,是宣统三年(1911年)程德全重建的,为典型清式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砖木结构。建于露台之上,四周围以雕花石栏,花为含苞莲花状,富有佛教特征。大殿前方有“大清宣统三年”,“重建寒山寺造”的宝鼎,六角双层飞檐,檐角挂铜铃,炉体镂空,下为宝鼎三足,鼎身镌有“大化陶镕”、“百炼金刚”等铭文。

    大雄宝殿檐枋下高悬“大雄宝殿”匾额。大雄宝殿又简称大殿或大雄殿,亦有称毗庐殿(以供法身佛毗庐遮那佛故也)。大雄是佛的德号,因为佛陀具有无边法力,能够降伏“四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像勇士一样,无所畏惧,所以把供奉佛祖的殿堂称为大雄宝殿。大殿中央是三尊高大的塑像,正中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通体金身,面貌温和,仪态端详,法相庄严,身体略前倾,俯视殿中参拜的僧俗众生。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姓乔达摩。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的意思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圣人”。相传佛祖35岁悟道成佛,说法45年。在佛祖胸前有一“卍”字,汉译为“万”,意为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万象如意。在佛祖塑像的左右两侧各立一胁侍像,左侧是一长者,正抱拳含笑。他是被尊称为“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尊者是对具有大德大智和尚的敬称,迦叶尊者主修头陀行,过的是苦行僧式的生活。为什么选了一个他微笑的神态作塑像呢?这里有一个禅宗的传说:有一次灵山法会,大梵天王手捧一枝金色波罗花献给佛祖,请佛祖说法以惠众生。佛祖登上法座后,一改往日侃侃说法的陈式,而且拈起花来,一言不发,频频地把花给众人看,正当满座弟子无人领会佛祖的深意,只是默默地看着时,突然大迦叶似有所悟地破颜微笑了一下。见此,佛祖启口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汝当善护持之。”由是迦叶尊者成为禅宗西天二十八祖之首。寒山寺在北宋嘉祐年间,被敕封为“普明禅远东”,因此供奉迦叶尊者,以示宗风。迦叶尊者对面显得比较年轻的是阿难尊者,全称阿难陀,意为“欢喜”、“庆喜”,他是佛祖的堂弟,25岁时跟佛祖出家。在佛祖的所有弟子中,他博闻强记、闻法最多,被尊为“多闻第一”。在佛祖涅槃后,第一次结集佛经时,由他一人诵出了经、律、论全部经藏,对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大殿两厢饰莲须弥座上供奉的是十八罗汉,铸于明成化年间,铁胎鎏金,神形各异,栩栩如生,十分珍贵。

    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在佛祖塑像背后往往是海岛观音。然而寒山寺在佛祖背后却无塑像,供奉的是《寒山拾得图》石刻,图中二人袒胸散发、面带欢颜,落款“花之寺僧罗聘书记”罗聘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寒山拾得被尊奉为寒山寺的祖师,在佛祖背后是祖师,这也是寒山寺的一个特色。在大殿的东南方墙上,还有一幅清末郑文焯的指画寒山像,同样面呈喜色,风格与石刻相似。寒山拾得是普贤、文殊化身,其传说由来已久,清代雍正皇帝曾勅封寒山拾得为和圣、合圣,民间称为“和合二仙”。在民间,多以童子面目出现,表现祥和、完满的意思。其事迹、形象流布海内外,影响深远。

    在天王殿与大雄宝殿所形成的前院北部,是罗汉堂。罗汉是梵文“阿罗汉”的简称,是小乘佛教中个人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果,指精进修行,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轮回,受世间大供养的圣者。罗汉都是出家人,所以我们看到的罗汉像与今天的和尚没什么差异。我们在大雄宝殿中已看过的十八罗汉,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普通僧人修行而成的,这个事实昭示世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罗汉堂内的500罗汉是清代雕塑的,有的面带微笑,有的微露愁容,有的面目慈善,有的威严肃穆……充分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罗汉堂的罗汉以阶梯式分层供奉在殿堂的后部和两侧配殿。在殿堂中央,有一立身铜铸观音像,是平岗嘉卫门等日本友人于1995年捐赠的。造型为手持杨枝净瓶的飘海观音像,面目慈祥端庄,塑像上方高悬“度一切苦厄”的匾额,楹柱上有一幅性空法师的撰联“紫竹惠风时拂,祥云乘世界;玉瓶净水常撩,甘露润乾坤。”赞颂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胸怀。在寒山寺内还有藏经楼、寒拾殿等处供奉着观音菩萨。观音信仰是非常普及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东南亚等地,观音菩萨都拥有无数的信徒,所谓“户户观世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信仰供奉观音菩萨呢?因为众生凡遇难,只需念诵观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由于修持的方法简单易行,只需念诵观音菩萨的名号即可遂愿,又由于现实中的每个人在生活中又不可能避免大大小小的灾难,于是观音菩萨便成为最受欢迎的佛菩萨了。在寒山寺虽然多处供奉观音菩萨,却没有专门的观音殿,这也是寺庙布局上的一个特色。

    罗汉堂的对面,面阔三间,原是寒山寺的客堂,用以接待十方僧众。现在是服务部工艺品商店。寒山寺的诗风、书法名扬海内外,所以特辟这个地方以文会友、广结法缘。

    从罗汉堂前回廊往西或花坛西侧小门可进入寺院西北角的素斋馆(霜钟阁);穿过工艺品商店可进入以弘法堂为主体建筑的南院。南院的西边是枫江楼,东边直通钟楼;从大雄宝殿两侧的“水月道场”或“性空世界”圆月门可进入以寒拾殿为主体建筑的后院。

    穿过字画琳琅的工艺品商店,来到一个幽静古朴、青石铺地的小院落,坐南朝北三间青瓦房,正中门楣高挂“弘法堂”匾额,进入堂中,书案后凝神阅经的正是唐僧玄奘。玄奘十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他刻苦钻研佛经,“遍谒名贤,备餐其说”,但时时感到各家学说“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于是“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公元629年,玄奘发愿西行,经中亚16国,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先在印度最著名的那烂陀寺研修数年,后又周游印度,遍访名师大德,声誉日隆。公元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设无遮大会,邀请十八国国王和精通大小乘佛学的僧侣、学者及诸异道出席,由玄奘作论主,众人问难,玄奘应机对答,无一人能辩倒玄奘,一时名震印度,被尊为“大乘天(大乘佛学的权威)”和“解脱天(小乘佛学的权威)”。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长安,他带回梵文贝叶经502夹,共657部,还有舍利、佛像等。之后的19年中,他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同时还根据西行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在传承佛法的过程中,玄奘创立了法相宗。玄奘以其杰出的贡献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僧人。

    在弘法堂内有这样一副对联:“弘法远分灯,六渡鉴真莲座去;承师亲灌顶,八传空海密宗来。”联语中的鉴真、空海分别指弘法堂中供奉的另外两位高僧。唐代大明寺的鉴真,日本的空海。“灯”,在佛教中指佛法的传承,如灯的生生不息、永不熄灭;“分灯”即一灯分为二灯以至无数灯,指佛法的向外弘扬;“远”指鉴真和尚弘法远至东洋大海外;“六渡”是指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公元742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华邀请鉴真赴日讲经传戒,十年间五次东渡均告失败,鉴真的双目也因暑热而失明。公元753年,他从苏州黄泗浦第六次出发,终于东渡日本,到达日本九州,次年二月到奈良。鉴真和尚在日本为天皇、皇后、太子、沙弥等众人授戒,自是日本始有正式的侓学传承,因此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和尚东渡带去许多专业人才和大量书籍文物,并主持建造了仿唐式的“唐招提寺”,广泛传播唐朝的先进文化。在鉴真去世前,弟子们为他作了一座写真坐像,日本奉为国宝,我们在弘法堂中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

    鉴真坐像对面持锡杖的是弘法大师——空海。公元804年,作为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空海来到中国,后返回日本时,曾途经寒山寺。空海在长安期间遍参名刹,广访大德,曾在长安青龙寺从密宗大师惠果问学求法。惠果以金刚、胎藏两部法门及诸尊瑜伽等传于空海。“承师亲灌顶”,惠果初见空海时说“报命欲竭,天人付法,必须速办香后,入灌顶坛。”并授空海“遍照金刚”密号。“八传”是指空海继惠果法脉之后,成为正统密教的第八代传人。806年他返回日本,成为日本真言密教的创始人。852年空海在高野山去世,谥号弘法大师。为了纪念空海对中日友谊的贡献,1993年,在性空法师及诸长老的倡议协助下,在寒山寺建立了弘法堂,日本友人敬铸了空海铜像,赠送给寒山寺。弘法堂中的三位高僧,续佛慧命,尽此抱身,他们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学习。

    枫江楼在寺院西南角,从弘法堂向西即是,进入院中,满眼园林风光,本已身处寺中,此时更觉超然离俗,院中一泓清水,名常乐池,池岸蜿蜒曲折,岸边太湖石高低错落,水中游鱼往来,或聚或散,悠然自得。水上三曲石桥,可通多闻榭,榭柱有一联,“入榭宽舒,闻钟听法,偶逢僧语,一心放下无热恼;游园欢欣,多绿少红,暂观鱼游,三乘停造得清凉。”其实榭并不大,置身其中,四面临风,所谓宽舒者、非身宽,乃心宽也!抬头观望,园中四季花木,此谢彼荣,绿叶红花,天真烂漫。在花团锦簇之中,有一两层殿阁式建筑,这就是这个院落中的主体建筑——枫江楼。枫江楼面阔三间,坐西朝东,结构精巧,卓然屹立,东面门楣上有谢孝思题写的“枫江第一楼”匾额。现在的枫江楼本是苏州城内修仙巷宋恒之、宋显之兄弟家祖传的“花篮楼”。1954年,谢孝思领导修整寒山寺时,有感于旧枫江楼早已毁于兵燹,其地空况不雅,正犯难时,有人推荐宋氏兄弟的花篮楼,宋氏兄弟闻知后,乐善好施,将自家的花篮楼捐献给佛门。于是谢孝思等人将花篮楼完整地拆迁、搬运,建好的新楼不大不小,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楼内外髹漆一新,中堂有史可法的“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竹刻楹联等,现在,古色古香的枫江楼是寒山寺接待中外宾客品茗、休息的主要场所。

    宋代诗人赵抃诗云“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又有俗语“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以来佛寺所选之地多在风光旖旎处,得山水之胜,有园林之趣,佛寺之建筑,不仅仅是供奉佛像、居住僧人,有一个诵经拜佛的场所,更在其养生奉佛的同时,起修心弘法的作用。因此佛寺建筑不只追求殿宇的庄严肃穆,层层深入,还非常注意营造清净无尘、息心凝神的氛围,于是产生了独特的寺院园林之美。寒山寺占地二十余亩,在这方寸之间,“林木扶疏,以禅房而兼野趣。”在游览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之后,转到桃源般的枫江楼,品香茗、观游鱼、听钟声,物我两忘,或许能对世事多一分感悟吧!

    从钟楼下的回廊北行,不远就是后院的主体建筑——藏经楼。寒山寺最初何时建造藏经楼,已无从查考,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最早的藏经楼,是明代万历年间住持晓山正旭募缘建造的晓山正旭所建的藏经楼被称为龙函阁,竣工后7年即不幸遇火被焚。晓山的嗣法门人松陵鉴公,西流吾公(即明五),秉先人遗志,于万历47年又重建藏经楼。

    此后,咸丰十年,藏经楼毁于战火。清末程德全重建寒山寺时,曾予续修。1941年高冠吾亦曾重建,易名为霜钟阁,可知其中已无经藏了。1986年,寒山寺按省级文物部门的要求恢复藏经楼原貌,新建后的藏经楼,楼体赤红,坐东朝西,楼分二层,殿为三间,底层两厢前伸,现北侧厢房辟为图书室。上下檐壁下分别高悬“藏经楼”、“寒拾殿”匾额。楼脊中央塑唐僧师徒四人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把他们安放到此处,一来暗喻了此楼的功用,二来也宣示楼内所藏是西来真经。

    进入寒拾殿,正厅有一副楹联:“座上有寒山拾得,仍是钟声敲佛地;庭中无杂垢嚣氛,何须月影锁禅门”,堂上高悬“寒山拾得”金字匾额,匾额前一对金身塑像。咸丰兵燹后,像与寺俱亡,其后也没有新塑,现在我们看到的塑像是1979年从西园寺请来的。两人皆袒胸赤足,身材矮胖、童颜留发,寒山右手持荷枝,左手握丝绦,拾得双手擎净瓶,与寒山作嬉戏状,塑像造型精准传神,有跃动之美,给人以欢乐亲切之感。

     在寒山拾得塑像背后是一幅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石刻。千手千眼观音又称千眼千臂观音,简称“千手观音”,是密宗的六观音之一。观世音在过去“无量亿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即发誓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于是身上长出千手千眼。石刻中的观世音菩萨或合拾、或托举、或持斧、塔等各色法物。身后的光环更幻化出无数只手,每只手心中都有一法眼,在佛教中,手代表救度众生的方便,而眼睛代表照破烦恼的智慧。千手千眼真是妙用无穷神通不可思议。

    在寒拾殿周匝墙壁间,镶嵌有南宋著名书法家张即之书写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石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题中,金刚有三重意义:坚常、明净、快利,佛教中所言“金刚”指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般若,汉译为慧,通俗地说是指通达真理的最高智慧。“波罗蜜”译为“到彼岸”,也译为“度”、“凡可由之而出生死到菩提的,都可以称为波罗蜜”。“经”,本义是线,意指贯串佛所说的法和道理,以免散失。《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禅宗六祖慧能,听了本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顿时开悟。因此,在六祖以前,禅宗以《楞伽经》印心,此后《金刚经》即代替了《楞伽经》。不只禅宗,其它宗派如天台、三论、华严、法相等也都对《金刚经》推崇备至,另一方面,《金刚经》又被神秘化,僧众常把它当作祈福消灾、超度亡灵等的法宝,相信只要持诵此经,就会有灵验。经文后有董其昌、林则徐、俞樾等人题跋,可见其价值观。

    寒拾殿楼上是藏经楼,佛教中有三宝的说法,谓“佛、法、僧”。佛经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律、论三藏的泛称。三藏中,经,我们上文已解释过了。律,指佛所制定的制止作恶的法则。论,佛自己议论问答以辨别道理,或是佛弟子议论佛的说话或法相,只要与佛法相应的,都叫做论。因为经藏在佛教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所以寒山寺历来重视藏经的收藏、保护。

    藏经楼内所藏藏经,属于清版藏经,通称龙藏,刻印于乾隆3年,属梵筴式,共计7173册,保存完整。在藏经楼中,还珍藏有《房山石经》、《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华大藏经》、《乾隆大藏经》、《永乐北藏》等著名经籍。

     大雄宝殿、藏经楼之间形成的院落较前为小,院中空地上桂花树、竹丛郁郁葱葱。日本友人种植的樱花、松树亭亭玉立。形制各异的纪念牌、碑,随处可见,整个院落显得疏朗、宁静。在藏经楼北侧有一坐东朝西的方形敞轩,轩中高挂“寒拾亭”匾额,东墙中嵌有四块石碑:陆钟崎的《重修寒山寺记》、邹福保的《重修寒山寺记》以及陈夔龙夫妇忆寒山寺的唱和诗碑等。在院落的西北角毗邻长廊有一方形护栏,栏身饰以莲叶,栏柱雕成莲花状,莲花象征着清静无染、离尘脱俗。护栏之内是一口古井,井口题“寒拾泉”三字。现在有人会问,这寒拾亭、寒拾泉真是寒拾遗踪吗?其实寒山寺中有关寒山、拾得的东西还有很多,它表明的是寒山寺僧众对祖师的崇仰之情,既有饮水思源之心,也含追荐缅怀之意。

    从藏经楼南北侧通道东行,前边就是普明塔院,塔院在寒山寺的最东部,占地约3000平方米,近似南北狭长的梯形,普明宝塔在藏经楼后偏北位置,与大雄宝殿遥相呼应。宝塔台座四角的草坪上,有日本友人赠送的石灯笼,状如小塔。普明宝塔北对法堂,法堂坐北朝南,堂前池水环绕,水上凌空架露台,露台有桥与宝塔相通。塔院南墙东西两隅,各建两层角楼一座,为仿唐式样。塔院四周以回廊环绕,回廊内壁布满碑刻,风格各异,令人应接不暇。整个塔院厅、堂、楼、塔布局紧凑,疏朗有致,统一为仿唐风格。从山门到藏经楼一路明清风貌过来,蓦然看到大唐风范,油然生思古之幽情。普明宝塔是“一寺标帜”,是塔院的主体建筑,是寒山寺的最高点。

    塔起源于印度,汉译为“窣堵坡”,也称浮图、浮屠、圆冢等。汉字中本来没有“塔”这个字,是晋宋译经中新造的字,它来源于梵文“stūpa”,即“塔婆”,梵语塔婆,今略称塔。它的起源和佛祖释迦牟尼有关,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化身荼毗后,生成许多击之不碎,色彩晶莹的“舍利子”,他的弟子们于是造坟来供奉这些珍贵的“舍利子”。这个坟就是最早的佛塔。

    印度早期的寺院以佛塔为中心,四周布置僧房。中国早期的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由于历史的变迁,中国佛寺早期建筑的实物,已很难觅到了。魏晋迄隋唐,随着佛教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以塔为中心的寺院布局逐渐向中国宫殿官署的院落式演变。塔的位置也逐渐外移,最终被移建到院外。但塔作为坟的原始意义仍被保存下来。

    我国的佛塔,风格多样,种类繁多,主要有楼阁型塔、墓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几种类型。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所谓塔院,多为祖师塔,故寒山寺之建,最初当系普明祖师之骨塔也。一般祖师塔在其墓上用砖砌或石雕一类似佛塔的建筑物。在其旁建筑简易僧舍,最早的寒山寺(妙利普明塔院)大概就是这样子。

    妙利普明塔院古塔的结局史无记载,一般推测毁于唐武宗会昌法难或晚唐五代的战乱中。最早见於记载的寒山寺宝塔是北宋太平兴国初,平江军节度使孙承祐重建的七层宝塔。宋代苏州知府孙觌称此塔“峻峙蟠固,人天鬼神共瞻仰。”南宋初年,金兵入侵,苏州寒山寺塔毁。不久,有法迁长老来到寒山寺,在修复寺院的同时,重修寺塔,三年而后成。我们从100年后绍定年间镌刻的《平江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寺中的宝塔,塔是五层,比太平兴国初少了2层,位置大体在今天罗汉堂的北侧。寒山寺塔再次被毁是在元末明初,苏州诗人高启在《赋得寒山寺送别》诗中写道:“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提到寺塔有灯可为引路。在另一首《归吴至枫桥》中“遥看城郭尚疑非,不见青山旧塔微”,高启回故乡苏州,行到枫桥,远眺苏州城,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近看枫桥,青山掩映中的寒山寺古塔,不见了,这给予诗人的震撼,是极为强烈的!因此高启在诗后颇为伤感地自注:“旧有塔,今废。”由此推断出寒山寺宝塔被毁的时间。元末明初时,寒山寺的毁坏是相当彻底的。我们从明初永乐年间深谷昶公修佛殿、丈室、山门、法堂、栖禅之所,塑诸佛像。嘉靖年间本寂铸钟,万历年间晓山旭公建藏经楼可以看出,有明一代,寒山寺一直处在恢复重建中,在这个过程中,寺塔的重建一直没有列入重要位置。寒山寺在明朝三百年中辛辛苦苦重建起来的一切又付之东流,到晚清陈、程二公重修寒山寺时,连塔基也渺无踪影,寒山寺古塔彻底消亡了。

   1984年,性空法师升座为方丈,在宗教政策不断得到落实的大好形势下,率领全寺僧众励精图治,全力进行寺院的基础建设,十余年间,焕然一新,规模胜於前代。但在法师的心中,“古称‘妙利普明塔院’之寒山寺,不见塔影凡六百余岁矣。虽于北宋重建七级浮屠,元末又毁于战乱,至令今日寒山古刹,有寺无塔,实为姑苏一大憾事。”1989年法师访日归来,更坚定了要把寒山寺早已湮没的佛塔,重新修建起来的宏愿。

    倡议提出之后,马上得到演林、明开等老和尚和许多信徒的响应。但也有许多人表现了畏难情绪,当此关头,性空法师矢志不移、奔走呼吁,沟通协商。1989年10月,性空法师到上海向前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当面汇报重建宝塔工作。朴老极为细致地问及寒山寺开山有塔,有否充分依据,建塔资金如何筹措等事项。性空法师据实回报,关于建塔资金,有海内外信士乐于捐助,佛教弟子愿意奉献。朴老深思后,表示同意。1990年12月,由苏州市佛教界高僧大德及市政府各相关部门领导联合组成的“寒山寺重建宝塔委员会”正式成立。由性空法师和秋爽法师负责领导建塔的具体事宜。“寒山寺重建宝塔委员会”成立后,委员们多次开会研讨建塔方案,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经过集思广益,多次修改,决定以敦煌壁画中的唐塔造型以及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及扬州平山堂殿阁的木构形式为主要依据,确定图纸。塔的命名,经中国佛协审定,赵朴初会长亲笔书额:“普明宝塔”。

    1992921日上午,在几经周折的建塔基地上,社会各界共同举行了隆重的普明宝塔奠基仪式,之后经过三年多的艰辛努力,精心施工,199512月在寒山寺举行了普明宝塔竣工验收会

    19961030日,在塔院附属设施相继完成后,寒山寺举行了隆重的宝塔峻工暨佛像开光仪式仪式当天,盛况空前。

   “普明塔院”门厅门立汉白玉石碑一座,正面是性空方丈手书“普明塔院”四个鎏金大字,结体大方,略带飞白笔意,增加流动的美感。碑阴是苏州书画名家谭以文隶笔恭书的《寒山寺重建普明宝塔暨塔院碑记》,撰文是雷应行教授,碑记完整地记述了普明宝塔的历史、兴衰、重建。骈散相间,富有感染力。转过石碑,前边高高耸立的就是普明宝塔了。普明宝塔由台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42.4米,是一座仿唐五级楼阁式宝塔。宝塔台座为花岗石材料,高2.1米,宽16米,台座四角,各有一梯形方台,上卧铜镇狮,神态威严,守护宝塔。塔身高30米,“木构方体,敦厚庄重,层阁复叠,耸然翬飞”。塔身和台座有拱桥相连,设计精巧,造型优美。宝塔东西南北各一门,门楣上高悬“普明宝塔”匾额。分别为赵朴初、谢孝思、费新我、沈鹏题书。宝塔飞檐斗拱,雄大疏朗,再现了唐代庄重华丽的建筑风格。塔刹高9.6米,相轮直径2.4,由覆钵、仰莲、相轮、华盖、三花蕉叶、宝珠、刹链,风铎等组成,重约12吨,黄铜铸就,外贴金箔,日光映照,光华夺目。塔内有楼梯可上下通达,游人拾级而上,每层塔身有护栏回护。塔檐下悬风铃,阵风吹过,铃声悦耳。登至顶楼,凭栏远眺,远山近水,山村城郭,足以启诗兴也。普明宝塔的重建,不仅使寒山寺恢复了古刹的旧有风规,结束了600年有寺无塔的历史,也圆了寒山寺僧众的一个梦,普明宝塔的建成,还使我国绝迹多年的木构唐塔再现中华大地。

    在禅宗兴起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禅宗一直没有属于自己派系的寺院,为了习禅的方便,禅宗子弟往往远居深山僻野,有时也寄居到律宗的寺庙中,到马祖道一时,由于禅宗的日益壮大,才率领子弟开山建寺。但百丈怀海在《百丈清规》中主张不立佛殿,唯树法堂。受此影响,禅宗寺庙中是没有佛殿的,而以法堂为主。其它宗派称之为“讲堂’,禅宗称演说大法之堂为法堂。后来,随着佛教寺院建筑的日渐趋同,禅宗才又恢复了佛殿,法堂成为佛寺中仅次于大殿的建筑。

    寒山法堂面阔五间,堂前六根红色楹柱,气势雄伟壮观,屋顶为单檐歇山式,正中饰宝珠一颗,两端吞脊兽鸱尾相向内曲,气宇轩昂,法堂出檐甚大,具有典型的唐代佛殿建筑风格。进入法堂,有王禹时撰的一副楹联:

枫桥夜泊,听几杵疏钟,无边佛法;
宝塔晨香,传三乘教典,普渡众生。

    法堂中设法座,也称狮子座,法座是一上置座椅的高台,供宣讲佛法之用。法座后挂有象征释迦牟尼说法传道的画像,法座前面设有讲台,台上供小佛座像,象征听法诸佛。台下设香案,两侧列置听法席。在法堂中,还设有钟、鼓,钟在左,鼓在右。法师上堂说法时要鸣钟击鼓。目前寒山寺的法堂和佛教图书馆同设一处,佛教图书馆还与国内外一些佛教寺院、出版社保持联系,交流经籍、寺志,法堂内陈列着佛教图书馆的部分佛经书刊,来寺的信众游客可以自由查阅,如果想认真阅读,在法堂内还有桌椅,方便读者使用。在法堂中部的书案上,陈列着《观音普门品》、《阿弥陀佛的说明》、《佛教常识选编》、《因果报因实证》、《妙法莲华经——茗山法师讲录》等弘法读物,供信众游客广结法缘。

    法堂前的露台中央,有一尊九龙五凤鼎,这是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先生的晚年杰作,此鼎造型古朴,含意深远:座高19厘米、鼎高97厘米,口径宽71厘米,象征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周身雕饰九龙五凤,寓九州龙腾,五凤呈祥之意,且九龙与香港之九龙暗合,可见设计之精思熟虑。

钟声远扬!寒山寺的钟确实非同凡响。钟在中国古代原是乐器的一种。在祭祀、朝会时不可或缺。印度的佛教法器中很早也有钟,我们称之为梵式钟。但印度的梵式钟在随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的礼乐钟相融合,发生了许多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寺院钟。我国寺院的钟,一般有大钟、殿钟和僧堂钟三种。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在寺庙做佛事,丛林集众时,都得用钟。

    张继的《枫桥夜泊》诗讲出了钟和寺的不解之缘,随着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寒山寺的钟,便不断引起海内外僧俗各界的关注。北宋欧阳修,江西人,在其所著《六一诗话》中谈到张继《枫桥夜泊》诗,认为“句则佳也,其如三更不是撞钟时。”怀疑张诗夜半钟声的真实性,由是引起纷争。南宋苏州人范成大则认为:“半夜钟,按唐张继《枫桥》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在阊门外七里。欧阳文忠公云:‘句虽佳,其奈三更非撞钟时,’欧公盖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僧寺,实半夜鸣钟,不足以病继也。《南史》:丘仲孚,吴兴人。好学读书,常以中宵钟鸣为限。阮景仲为吴兴守,诗云:‘半夜钟声后’白乐天亦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吴中半夜钟其来久矣。又于鹄《送宫人入道》:‘定知别后宫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温庭筠诗亦云:‘悠悠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何独于继而疑之。”此后,关于半夜钟声再没有什么人提出新的疑议。

张继枫桥舟中所听到的那口唐钟,可惜早已不见踪影。康有为认为“唐人钟,已为日人取去”,是一个流行广久的说法。以至明治年间,有一个日本僧人山田寒山(本名山田润,因仰慕寒山寺,故改名山田寒山),遍访日本列岛,搜寻寒山寺唐钟,终究没有找到。于是发心募化铸成2口铜钟,一口留在日本,另一口赠送苏州寒山寺,并请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撰铭:

    姑苏寒山寺历劫年久,唐时钟声空于张继诗中传耳。尝闻寺钟转入我邦,今失所在,山田寒山搜索甚力,而遂不能得焉,乃将新铸一钟,赍往悬之,来请余铭。寒山有诗,次韵以代铭:姑苏非异域,有路传钟声,勿说盛衰迹,法灯灭又明。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大日本侯爵伊藤博文撰。子爵杉重华书。大工:小林诚羲,施主:十方檀那。

    明治时期,正是日本崛起,中华多难的时期,然而我们从山田寒山的身上看到了文化可以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这种情感是非常真诚的。从伊藤博文次寒山诗韵以代铭,尤可看出寒山子诗在日本流布之广、影响之深,和伊藤对寒山诗歌的熟悉。此钟形如腰鼓,口缘平直,上有钮,中国古代称为鎛,是古钟形式的一种。现在此钟悬于大雄宝殿。

    明代苏州文人唐寅曾作《姑苏寒山寺化钟疏》,其中讲到本寂禅师铸钟事,从“殿宇初备,铜钟未成”可以推测,当时寒山寺又有一次大规模的重建,这是我们今天所知最早的关于寒山寺铸钟的记载。从唐寅的生卒年推算,此钟当铸成于嘉靖初年,其后不久,“钟遇倭变,销为炮。”“倭变”是指万历卅三——卅四年,倭寇三次侵犯苏州之事,这时距钟铸成仅卅年!后来又有传说,云此钟并未“销为炮”,而是被倭寇劫掠回国,以致引出前文所述山田寒山寻钟、铸钟、送钟等诸多事情。

    在弘法堂的右前侧,坐东朝西原是清末陈夔龙所修之客厅,解放后厅已不存,1984年重修时,建成与西侧碑廊规模相似的三间钟房。钟房上的匾额为已故住持通如法师所书,钟房内一度曾悬挂过大小铜钟达9口之多。现在悬有4口大铜钟。分别是明代天启三年洞庭山福源寺所铸的天启铜钟,重约一吨;乾隆五十四年葑溪天宁寺所铸的乾隆铜钟,重约2吨;光绪三十三年陈夔龙所铸大铁钟的仿制品(铜),重约3吨;1986年苏州建城2500年之际,南阳叶晨辉赠送的大铜钟,重约5吨。

从钟房沿寒山寺南侧小径一路东行,前方的二层六角重檐亭阁式建筑,就是寒山寺钟楼。楼门有一联“钟声明慧眼,月色照禅心”。楼前有一石,上镌“闻钟石”三个大字。

   现在钟房二楼悬挂的铁铸大钟,是1906年陈夔龙所铸。钟高1.30米,径1.24米,重约2吨,上有铭文。以杵撞钟,钟声浑厚,余音清扬。

寒山寺在建寺之初,即有钟楼,因为在楼上发出的钟音,才会传得更远,才可能被远在枫桥边的张继听到。

    或许是出于对千年古寺的景仰,或许是真的有灵验,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信众来到寒山寺,登上钟楼亲手敲响寒山古钟,伴着清扬的钟声,许下心愿,祈求幸福。

佛教认为“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也就是说听钟声可以消除人一年中的所有烦恼,可以增长智慧、趋利避害、带来好运。钟声有108响,代表人的108种烦恼,“见惑有88使,修惑有10使,合称为九十八随眠,再加上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瞋忿、覆等十种,便成108。”随着钟声的敲响,你的烦恼也不断消弥。这种闻钟声去烦恼的风气,在唐代被鉴真大师带到日本,也成为日本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所以每年除夕到寒山寺听钟声的外国游客中日本游客最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