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清新空气
清新空气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17
  • 关注人气: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月8日也空谈一下中国股市IPO之不能承受之轻

(2006-08-08 15:03:42)
分类: 股市操作日志
    今天两个市场大幅度反弹,反弹基本特征:量能不大,以低价股反弹力度为大。
    近期市场的下跌原因复杂,但对信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IPO及再融资。
    融资已经成为股市不能承受之痛。管理层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表声明,IPO将持续推进而不顾及二级市场变化。
    不知道管理层不顾一切推进大盘蓝酬IPO基于何种原因,可能是盯上了中国存在大量的储蓄吧?因为国企基本上是禁止擅自投资股市的。但是中国股市又缺乏能够长期投资的蓝酬股,结构性缺陷明显。
    股权分置改革使部分国有资本让出了部分利益,自然需要收获资本市场利得以回报。
    然而,想提一个问题:一个没有赚钱效应的市场,一个要冒着较大风险的市场,能否要求参与者的资金持续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有效率的流动呢?风险与利益成正比,这是一个为市场所验证的东西,然而,风险是要参与者承担,但利益是需要管理层进行调控的,这是一个真正的市场化吗?
    融资真的那么迫切吗?答案也是肯定的。的确是有很多公司需要再投入的资金。
    然而,融资方式一定是必须IPO吗?根据以前所学的课本知识,IPO需要支付较大的各种费用,包括保荐机构、咨询机构、宣传机构等等等等,IPO需要原有股东出让良好的盈利回报给新的投资者,是一种综合成本较大的融资方式。
    按照投资的一般原则,当企业盈利良好而对资金有一定需求,且可以选择其他融资方式时,选择债权性融资是股东权益最大化方式和优先选择。现阶段许多上市公司恐怕对资金的需求并非那么迫切,很多是继续收购大股东的资产,并不是进行新的投资或扩大再生产,持续投入可能更多的目的是谋求资本溢价和增值吧?说穿了就是“圈钱”和“退出”两个字。
    还有就是定向增发,如果你喜欢定向增发,那么你干吗成为上市公司?你如果只是一个非上市公司,你能够吸引投资者的话,相信你定向增资扩股也是很容易的。恐怕部分定向增发也难逃以后在二级市场圈钱退出之目的吧?当然象G老窖那样向经销商定向增发且锁定持股期限的,是出于战略考虑。
    如果真的是为了融资,那么收购和兼并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但大家基本上并不愿意选择,因为相对于IPO来说,成本太大,IPO好象更好骗其他投资者拱手奉上钱袋子,钱好象是不拿白不拿,简直是太容易了而且不用归还。
    然后就看见市场开始亮相九阴真经,持续下跌达九天。市场无法承受对信心的巨大的打击。想一下美国或者欧洲市场,哪怕是香港市场,IPO和市场可交易股票的增多是伴随着大量获利阶层出现而呈现繁荣景象的,但中国的股市,却是牺牲一批一批的中小投资者的血淋淋的血泪史。(我曾经收看过CCTV系列报道,中小投资者是贡献很大但损失惨重的一批,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的中小投资者是这种情况)保护投资者权益成了管理层嘴上喊得最多但做得最少的话。举例说明:IPO中,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份量是不同的。虽然上市公司需要长期的机构投资者,但真正长期持有的机构有几个?恐怕更多的是策略性投资者获取资本快速增值的互利互惠的交易吧?
    在这里并不是反对IPO和再融资,相反是希望市场能够真正发行素质良好的蓝酬股。只是呼吁一下管理层,能否真正培育起中国股市长期的信心来。休养生息不能竭泽而渔。市场需要的是公平、公开、公正的三公原则。想一想如何才能吸引那上万亿停留在一级市场的资金能够在市场化的效率为基础的前提下在一、二级市场之间达到一种自然的平衡。制定并严格执行游戏规则,培育市场信心,这是管理层真正要做的。
    不要老说中国中小投资者非理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市场的力量才是真正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政策性市场不可能长期合理。部分管理机构,请你们好好考虑一下你们的定位,应该是为投资者服务,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些任务。中工国际上市首日的暴炒怎么就没有了下文呢?难道是监管机构惹不起的资金?或者是那部分资金开始行贿买通?呵呵,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我只能这么推测,或者是在市场不再留意的时候轻描淡写处理一下就交代了,能真正依法办事吗?
    法律一般是在拿来说事情的时候或者达到某种目的的时候才用,这好象有很多人对我说过,我嘴上一般告诉他们:“不会的,不会这样的,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我心里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
    这恐怕是一个信心问题,信心的恢复是长期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呀!
    衷心祝愿管理层能够重振投资者信心,在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中竞争,我们哪怕是输了,也是认赌服输,况且大部分投资者主动参与恐怕不是以赌的心态参与的,更多地还是想好好投资而获取投资收益的,但投资生涯中一旦但被既得利益者凭借优势寻租,恐怕很多人不服气,有本事一起来市场搏杀一场?现在的市场已经是基本全流动了,有些股票恐怕真的是具有投资价值的,但是譬如产业资本就是不敢随便进入,担心的恐怕还是政策风险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