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杨青丽:收益不是判断银行好坏的标准
(2011-09-16 18:20:04)
标签:
转载 |
杨青丽称,以前谈银行是一个长青树,银行还是一个弹性很强的像壁虎一样,管理力度比较强,能相对好的控制钱。必须好的渡过经济危机的波动,它的价值是很长远的。这是我们宣扬银行的不同特点。实际上从股票特性来说是应该看的长远一些,这是银行的特点。
在操作上怎么来分析这件事情,怎么把这个长期量化,可能有的分析只预测短期的今年、明年的业绩增长,但实际上它是一个长期的现金流线。根据不同的现金流再折回来,给出价格理论的规范的股值投资策略是这样做的。在这里面股票是主观性的东西,而不是说因为它是主观性的东西就不要这个框架了。在分析的时候,如何看待这些主观性的东西。
比方说我们的谈的现金流,分子这部分都是很明确的概念了。折线率非常敏感,动一点价格必须特别大,我们也可以参考国际上的水平。我国投资者是不考虑国外投资者国家风险的议价,这个是不扩考虑的。我们认为应该在10%左右的范围。在分子这方面实际上分母股权成本更多,一个行业分析师能作的可能是一个策略是他们作出的结果。我们重点应该在分子,我们的银行它的每一项业务增长多少,债权投资多少等等,同时每项业务的毛利率的变化,这些问题都考虑了。又会得出每年的利润现金流的情况。
现在争议最大的就是一般观察银行好坏就是它的收益高不高。实际上这是简单的比较什么是好银行、什么是坏银行?我觉得还要花一些时间,深入银行内部,仔细找一些数据,它到底好在哪儿。就像我们说主旨不能只注重量一样,更要关心的是运作模式。所以招商银行去年的时候提出来一个观点,招商银行股权成本低不要看分子的那部分有时候不如个银行,它的股权成本低就表现在他的管理比较好风险低,贷款客户比较好,贷款的行业比较好,贷款的平均利率低。所以说我们觉得正因为股权成本低所以它的估值就应该高一些。特别是银行行业,它的风险比较高,从实际调研看不出来一些问题,所以分析它是比较困难的。银行资产质量更重于盈利,所以我们更注重质的这一方面。
下面谈一下今年银行发生的一些事情。首先是当前银行业都在向西方学习,国外银行的参加创新它的负债很多,我们的银行受的约束比较多现在是该放就放,以前该管的没有管严,加强资本充足率的约束,这个紧箍咒越来越严。这是监管方面的情况。另外还有国际压力比较多。比方说入世,国外银行进来了,中国实际说各行各业都是比较薄弱的。整个国家实力比较薄弱,等于好象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跟同年人来同台竞技。在这种情况下,入世对于银行业的冲击也多大,我个人认为取决于中国的门开多大,这是一个入世对于国内银行的挑战和压力。以入世为契机中国各行各业要跟国际接轨,不得不受国际规则的约束和制约,比方说国内银行一些大企业在海外上市。因为美国的一些法规非常严格。实际上本来就很落后,再向国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国外又提高了,我们总是处于追赶,并且好象赶不上。现在制度不行,制度基础还是公有制制度,在这种内外的压力之下,我们如何来投资银行业,把中国的银行跟国外银行相比,这个是不现实的。政府部门应该考虑这个问题,适当的让国内银行进步一些,但是国外银行管理水平非常先进。这个转变是当前利益格局的重新再分,改革银行包括每个公司每个人的利益,实际上这个转变也是很痛苦的。所以说在这种竞争不对等的情况下,你肯定竞争不过对方。在这种客观的环境里银行只能学习,作为股票市场的投资策略,也只能选择改善强的,学习能力强的,善于学习的,能觉得国外的方法,经验是合理的应该拿过来。并且在拿的过程当中,比较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这是一个中期的趋势是加快西化的趋势。
因为上市银行管理比较严的,所以上市银行还是一些质量比较好的银行。另外还有宏观经济的波动会影响银行股,很多人认为银行坏帐来了,就会抛掉银行股。刚才讲分析的框架应该站在长期的角度,一些好的银行不至于因为这次的宏观调控价值就没有了。如果控制的好,不会产生很大的不良,未来的价值还是会增加,所以不要那么悲观。事实上没有必要有那么大的悲观。
中国未来得增长潜力还是比较大的,有的时候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忘记了中国存在有这么大的增长潜力。银行的增长、利润,我们估值的时候绝对的利润现金流这方面的考虑。相对估值不能是那些机械,比方说这个公司的估值水平没有体过分,在加上金融面不是很大,就应该是个合理的水平。在没有对它理论估值的情况下,一口咬定他很高,他不合理。这是我们对相对估值的看法。所以把所有的方方面面谈完之后,我们的想法就是投资银行主要还是投资选择那些比较能够抗拒风险,管理能力比较强,将来能很快学习西方的经验的这些银行。目前他的估值水平尽管不是最低的,但要看到他的将来的增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