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梁文道我执文化 |
分类: 偶尔读书馆 |

为什么爱情、死亡和战争是人类文学史上三个最重要的主
题?我想是因为这三件事物都会将一个无法内化的绝对他者、
一种无法掌控的陌生状态强行置入个体的生命。而如鲍德里亚
所说,战争现在已变成不可见得按钮游戏,杀人不见血;而日
常的死亡已经被干净文明卫生的医疗系统隔离,爱情就一枝独
秀地成为今日最普遍的经验及主题,经得起无穷诠释。正如那
个耳熟能详的神话:人在被创造时本是完整的同体生物,后被
分成两半,孤独的一半流落世上,永远追寻那与自己完美相合
的另一半。爱情是对完满的追求,而其基础是核心性的匮乏。
(故事令人悲伤的注脚是,世界这么大,谁也保不定能够找到
那完美的另一半,我们也许便会在孤独和缺憾中等待死亡。)
那么,我们正是在无法接近爱情的时候,才能更透彻第理解爱情的核心和本质。
根据心理分析,焦虑的产生是因为失去了与欲望对象的距
离。焦虑是因为太过深爱,在失去的时候便把自我和欲望对象融为一体。“爱欲”二字相连,欲望与爱情同构。拉康非常浅白第解释了欲望的本质:出于生理的要求,是“需要”(need),如婴儿饿了就要吃奶,会哭;而与抽象的需要有关的,如婴儿渴望母亲的爱,是“需求”(demand)。有时不懂自己的婴儿会以need的模式表现demand,如果婴儿想要母亲的爱,会像想吃奶那样哭;但如果母亲不给予爱二只给孩子吃奶,其实婴儿无法满足,这便产生欲望(desire)。desire=demand-need。desire就是抽象的永远匮乏,无论它看来有个多么确凿的目标,它其实只是一种永远追寻的无法被满足的驱动力(drive)。能超越欲念的大概就是修行吧——那么修行者就是与欲念最接近的人了。
情人就是那不在身边的人:而且就算他在,也永远消除不了他流离他方的幻觉,与自己被留在原处无法跟随的惆怅。
前一篇:发现:自闭是一种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