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读书札记03:读文读图
(2009-12-16 11:01:47)
标签:
儿童阅读图画书札记育儿 |
分类: 童书阅读 |
读完了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的第5部分——读文读图。这部分的讨论由读图时代图像对文学带来的威胁起,引发图像是否限制想象力的讨论,进而探讨了图画和文字的关系,最后落到了从图画书的阅读到纯文字的阅读。前半部分扯得比较多,有点学理式的杂乱。后半部分关于图画书阅读阶段、去学者化、桥梁书等话题就比较有趣。遗憾的是,对讨论的思路我总是梳理不清楚,还是来看看一些观点和语录,更直观。
一、关于图画和文字的关系
许多人认为:图画书不但不能有助于孩子想象力的提升,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想象。松居直:图画书可以丰富一个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的起点在于图画书。在图画书中的文字和图画是乘法的关系,而不是加法的关系。
台湾杨茂秀:如果说漫画是小说的话,图画书就是诗。
小说和电影最基本的不同,前者是描绘时间,而只能暗示空间,因为小说是文字性的;而电影是你看到空间,但只能暗示时间。小说通过从一个时间点移到另个时间点来提供空间的描述,电影通过空间的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来表示时间。
阿甲:连环画,在描述空间的时候,大多数采取的是一种类似舞台的描述方法,在艺术创作上更多是解读文字,图画本身并不提供文字所没有东西。图画书这种形式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无法准确阅读,就是当我们不断追求准确阅读的时候,正是我们把读图看得太简单——我们似乎在追求一种标准答案。读图时代,让读图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一个原因就是教育的民主。在图画书面前,孩子占据了一个非常非常高的地位,如果借用松居直的话就是“透过孩子的眼睛看图画书”,看的过程中尽可能抱着开放的态度。
梅子涵:“读图时代”的说法首先不是一种描绘,而是一种担忧和反对。我所谓的“去学者化”,是说不要把学者化的研究思考过程带到一个童年阅读的场合来,那样会搞得很乏味很乏味。
林真美:有字读字,无字静静翻书。可能包括两层意思:1、对孩子信任;2、对大人强烈的不信任。
二、图画书和桥梁书
宫西达:如果一个人站出来说,他现在只读图画书,别的都不读,我觉得这个人很傻。
梅子涵:其实图画书,对童年的阅读是一种丰富,一种丰富的添加,但不是说童年只读图画书。
徐冬梅:但是必须强调一点,图画书的阅读是儿童阅读不可逾越的阶段。
松居直:图画书最厉害的地方时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在爱上阅读的同时,又获得一种技巧。
王林:从图画书的阅读到纯文字的阅读,应该注意到一个过渡性。这个过渡有两种思路:1、读图画书的同时读文字书;2、文图比例关系的变化,比如桥梁书,还有漫画书,比如丁丁历险记和柳林风声。
梅子涵:从国内出版的情况看,我觉得“大师绘本系列”(浙少社2005版)是十分优秀的一套桥梁书,全是来自世界文学名著,但它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那个小意义上的,特指意义上的图画书。
三、书中提到的书
爷爷变成了幽灵
母鸡萝丝去散步
我爸爸
跟爷爷说再见
爷爷一定有办法
看得见的歌
世界图解
小猪的爱情
猜猜我有多爱你
爱心树
鼠小弟
活了100万次的猫
童书中的神奇魔力
雪人
笑眯眯的猫
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
雅诺什: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丁丁历险记
柳林风声
青蛙和蟾蜍
四川少儿:小阿嚏系列
浙江少儿:大师绘本系列
新蕾:世界经典桥梁书
后一篇:早教理论图书凸显三大主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