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未来是湿的》
| 标签: 阅读图书胡泳未来是湿的文化 | 分类: 偶尔读书馆 | 
			未来是由正式组织制度向非正式组织制度、向人本身复归的时代,人再也不是干巴巴的,而变得湿呼呼了。
伊凡娜丢失了手机,拾到者不还。
  
这件小事在网上迅速成为人人关心的热点,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将众多角色一一卷入进来。最终,伊凡娜征召了一群网上志愿者,通过一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将手机从拾物不还者手中夺回。
  
《未来是湿的》这本书讲的是未来的组织方式:没有组织的形式,却有组织的力量。
  
当初为这本书写序时,我曾有点踌躇。胡泳最初是想将书名译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而出版社认为《未来是湿的》这个名字更好,并让 我做序。虽然“未来是湿的”这个说法是我2003年3月《未来为什么是湿的》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但我仍然委婉地向出版社提出,胡泳原来译的书名可能更好一些。
  
不过出版社坚持《未来是湿的》这个书名,我只能在“未来是湿的”这个思路下,来释阐这本书的内在逻辑。
  
我六年前提出“未来是湿的”,之所以用到“湿”这个词,主要来自湿件(wetware)这个新概念。当时,在IT业,硬件、软件、湿件是并称且递进的三种“件”(ware)。
  
湿件(wetware)这个词,由鲁迪·卢克(Rudy Rucker)1988年在《湿件》中首次提出。湿件作为人类脑力,是相对于软件(编码化知识)和硬件(机器)而言的。我们可以把湿件理解为是处于生命状态的东西,它和软件可以保存于无生命的代码状态不同。
  
延伸到组织方式上,按软件方式组织,是指按正式的方式组织;按湿件方式组织,是指按非正式的方式组织。微软在软件的维度中存在,而开源运动在湿件的维度中存在。在克雷.舍基(本书原作者)笔下,微软软件与开源运动在组织方式上的区别,象征着旧组织与新组织(“没有组织的组织”)的区别。
  
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是湿的。
  
湿是很具体的,但是说未来是湿的,就显得很抽象了。
  
说未来社会是湿的,当然不是指南极融化,海平面上升,人类都进化或退化成鱼了。前苏联故事片《办公室的故事》中有段精彩对白,比较接近“湿”的本意:女上司严厉地质问男主角:“你说我干巴巴的?”男主角吓得摇手说:“不,正相反,你湿呼呼的。”
  
就直接的意义而言,干巴巴的人,是指机械的人;湿呼呼的人,当是指有血有肉的人。
  
工业化的人际关系,总给人干巴巴的感觉。女上司给人干巴巴的感觉,是因为她处事态度机械生硬,这与工业化强调正式制度的组织原则是一致的。男 主角慌不择言说出的“湿呼呼”,巧妙地暗示出,与干巴巴相反的是人情味,它与非正式制度或“无组织的组织”具有内在联系,它把人从机械状态解放出来,恢复 到人的本来面目。
  
工业化,在本质上是干巴巴的。用启蒙运动的术语,这叫祛魅。工业化好比一台烘干机,将社会关系中一切带有人情味的东西烘干,然后用原子式契约将个体联系起来。社会关系被烘干之后,人就象被穿在羊肉串上一样成了肉干儿。人们将社会关系的干肉串,美其名曰组织。
  
每个生命体,一旦脱离了组织,就会感到惶惶不可终日。就好象羊肉离开了羊肉串状态便不再象羊肉似的。
  
活的东西,反而要将就死的东西。工业化在发挥出人的强大机械力的同时,也带来社会生活的麦当劳化,每一个活人,每一件活的事情,看起来都变得相似、雷同、没有个性。
  
未来在本质上是湿呼呼的。用后现代的术语,这叫返魅,就是把只属于人,而不属于机械的东西,“招魂”回来。
  
当人们把组织象衣服一样脱掉时会发现,人与人之间可以凭一种魅力,相互吸引,相互组合。克鲁泡特金将人这种魅力称为互助,斯密则称之为同情。在这种自然状态中,人与人互联互通,但又不失个性。
  
在克雷.舍基这本书中,这种魁力则表现为DIGG、BBS、维基等各种本能互助而又生机勃勃的情况,其特点是人与人象日常生活那样联系,凭感 情、缘份、兴趣快速聚散,而不是象机关、工厂那样“天长地久”地靠正式制度强制呆在一起;同时又能保持人在个体状态时那种活力、个性和创造力。
  
人在正式的场合经常是干巴巴的,而在非正式场合经常是湿呼呼的。未来是由正式组织制度向非正式组织制度、向人本身复归的时代,人再也不是干巴巴的,而变得湿呼呼了。
  
这是人人时代,这是组织的日常生活化,或用克雷·舍基的话说叫“大规模的业务化”。人人与人民的不同就在于,人人是一个一个具体的、感性的、 当下的、多元化的人,是湿呼呼的人;他们之间的组织是一种基于话语的、临时的、短期的、当下的组合,而不是一种长期契约。传统时代的组织,是基于长期契约 而存在的。这种缔约方式所要节省的交易费用,在人人时代湿呼呼的润滑关系中,是零磨擦或者可以忽略不计的;它所要集中来办大事的资源,在“小的就是好的” 临时速配关系中显得是一种浪费。
  
人人要靠社会件联接。按Clay Shirky的说法,社会件是指支持成组通讯的软件(Social software, software that supports group communications),它包括电子邮件、聊天室、博客、开放源代码等等聚集人气的地方,其实不如说它是一个协同合作的工作空间(a collaborative workspace)。博客、DIGG、BBS、维基、搜索引擎……这些都不是问题所在,它们只是技术,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
  
在云计算中,人与人之间,恢复了部落社会才有的湿呼呼的关系—充满人情、关注意义、回到现象、重视具体。中国人把社会关系上的湿,叫做仁,说的就是一小群一小群人聚一块儿,在人情、意义、具体现象中体验人生。
  
西方工业理性在带来伟大进步的同时,正越来越多地把它的负面因素暴露出来。它把人性中的洪水制服了,却又带来了人性的沙漠。物极必反,所以,未来需要用湿来中和一下:让未来多一点绿色,让未来多一分潮湿。互联网提供了这种契机。
  
胡泳、沈满琳译出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是十分有帮助的。
来源:互联网周刊   作者:姜奇平
							
		    
						
		
		
		
		
		伊凡娜丢失了手机,拾到者不还。
这件小事在网上迅速成为人人关心的热点,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将众多角色一一卷入进来。最终,伊凡娜征召了一群网上志愿者,通过一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将手机从拾物不还者手中夺回。
《未来是湿的》这本书讲的是未来的组织方式:没有组织的形式,却有组织的力量。
当初为这本书写序时,我曾有点踌躇。胡泳最初是想将书名译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而出版社认为《未来是湿的》这个名字更好,并让 我做序。虽然“未来是湿的”这个说法是我2003年3月《未来为什么是湿的》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但我仍然委婉地向出版社提出,胡泳原来译的书名可能更好一些。
不过出版社坚持《未来是湿的》这个书名,我只能在“未来是湿的”这个思路下,来释阐这本书的内在逻辑。
我六年前提出“未来是湿的”,之所以用到“湿”这个词,主要来自湿件(wetware)这个新概念。当时,在IT业,硬件、软件、湿件是并称且递进的三种“件”(ware)。
湿件(wetware)这个词,由鲁迪·卢克(Rudy Rucker)1988年在《湿件》中首次提出。湿件作为人类脑力,是相对于软件(编码化知识)和硬件(机器)而言的。我们可以把湿件理解为是处于生命状态的东西,它和软件可以保存于无生命的代码状态不同。
延伸到组织方式上,按软件方式组织,是指按正式的方式组织;按湿件方式组织,是指按非正式的方式组织。微软在软件的维度中存在,而开源运动在湿件的维度中存在。在克雷.舍基(本书原作者)笔下,微软软件与开源运动在组织方式上的区别,象征着旧组织与新组织(“没有组织的组织”)的区别。
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是湿的。
湿是很具体的,但是说未来是湿的,就显得很抽象了。
说未来社会是湿的,当然不是指南极融化,海平面上升,人类都进化或退化成鱼了。前苏联故事片《办公室的故事》中有段精彩对白,比较接近“湿”的本意:女上司严厉地质问男主角:“你说我干巴巴的?”男主角吓得摇手说:“不,正相反,你湿呼呼的。”
就直接的意义而言,干巴巴的人,是指机械的人;湿呼呼的人,当是指有血有肉的人。
工业化的人际关系,总给人干巴巴的感觉。女上司给人干巴巴的感觉,是因为她处事态度机械生硬,这与工业化强调正式制度的组织原则是一致的。男 主角慌不择言说出的“湿呼呼”,巧妙地暗示出,与干巴巴相反的是人情味,它与非正式制度或“无组织的组织”具有内在联系,它把人从机械状态解放出来,恢复 到人的本来面目。
工业化,在本质上是干巴巴的。用启蒙运动的术语,这叫祛魅。工业化好比一台烘干机,将社会关系中一切带有人情味的东西烘干,然后用原子式契约将个体联系起来。社会关系被烘干之后,人就象被穿在羊肉串上一样成了肉干儿。人们将社会关系的干肉串,美其名曰组织。
每个生命体,一旦脱离了组织,就会感到惶惶不可终日。就好象羊肉离开了羊肉串状态便不再象羊肉似的。
活的东西,反而要将就死的东西。工业化在发挥出人的强大机械力的同时,也带来社会生活的麦当劳化,每一个活人,每一件活的事情,看起来都变得相似、雷同、没有个性。
未来在本质上是湿呼呼的。用后现代的术语,这叫返魅,就是把只属于人,而不属于机械的东西,“招魂”回来。
当人们把组织象衣服一样脱掉时会发现,人与人之间可以凭一种魅力,相互吸引,相互组合。克鲁泡特金将人这种魅力称为互助,斯密则称之为同情。在这种自然状态中,人与人互联互通,但又不失个性。
在克雷.舍基这本书中,这种魁力则表现为DIGG、BBS、维基等各种本能互助而又生机勃勃的情况,其特点是人与人象日常生活那样联系,凭感 情、缘份、兴趣快速聚散,而不是象机关、工厂那样“天长地久”地靠正式制度强制呆在一起;同时又能保持人在个体状态时那种活力、个性和创造力。
人在正式的场合经常是干巴巴的,而在非正式场合经常是湿呼呼的。未来是由正式组织制度向非正式组织制度、向人本身复归的时代,人再也不是干巴巴的,而变得湿呼呼了。
这是人人时代,这是组织的日常生活化,或用克雷·舍基的话说叫“大规模的业务化”。人人与人民的不同就在于,人人是一个一个具体的、感性的、 当下的、多元化的人,是湿呼呼的人;他们之间的组织是一种基于话语的、临时的、短期的、当下的组合,而不是一种长期契约。传统时代的组织,是基于长期契约 而存在的。这种缔约方式所要节省的交易费用,在人人时代湿呼呼的润滑关系中,是零磨擦或者可以忽略不计的;它所要集中来办大事的资源,在“小的就是好的” 临时速配关系中显得是一种浪费。
人人要靠社会件联接。按Clay Shirky的说法,社会件是指支持成组通讯的软件(Social software, software that supports group communications),它包括电子邮件、聊天室、博客、开放源代码等等聚集人气的地方,其实不如说它是一个协同合作的工作空间(a collaborative workspace)。博客、DIGG、BBS、维基、搜索引擎……这些都不是问题所在,它们只是技术,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
在云计算中,人与人之间,恢复了部落社会才有的湿呼呼的关系—充满人情、关注意义、回到现象、重视具体。中国人把社会关系上的湿,叫做仁,说的就是一小群一小群人聚一块儿,在人情、意义、具体现象中体验人生。
西方工业理性在带来伟大进步的同时,正越来越多地把它的负面因素暴露出来。它把人性中的洪水制服了,却又带来了人性的沙漠。物极必反,所以,未来需要用湿来中和一下:让未来多一点绿色,让未来多一分潮湿。互联网提供了这种契机。
胡泳、沈满琳译出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是十分有帮助的。
来源:互联网周刊
前一篇:读书会:隐形人28,倾城之恋
										后一篇:发现:20世纪最令人快乐的书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