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画书离世界有多远?
——浅析限制中国原创绘本发展的历史和背景性原因
孙奇茹
一、
历史渊源
英语圈图画书(即我们现在常说的“绘本”)在20世
纪三十年代随着婉达·盖格等一批天才画家的崭露头角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凯迪克奖、凯特·格林纳威奖以及国际安徒生奖的相继设立为优秀
图画书设立了一定的评判标的和奖励机制,对于鼓励图画书乃至整个童书创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有人会问,国外优秀绘本究竟有哪些优胜之处?我想,从“凯
特·格林纳威奖”的遴选标准便可窥见一斑。“凯特·格林纳威奖”的遴选标准严苛,不仅讲求艺术品质,整本书在阅读上也要求赏心悦目。评审项目分为艺术风
格、格式、图文整合、视觉印象四个大项,而大项目之下又细分为四到五个细项,足见评选出来的作品水准之高。而在中国,专门为图画书设立的奖项尚未出现。
与国外至少六七十年的图画书历史相比,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图画书,即绘本,是在2000年
左右引进国外绘本后才逐渐出现的,并且以引进欧洲、日本绘本为主,国内原创作品在数量、质量上仍无法与国外绘本相匹敌。中国几十年前的小人书、连环画并不
是真正意义上的图画书,它们更多地发挥着知识普及的作用,如古典名著连环画。而真正的图画书是更注重与儿童内心交流、从儿童视角讲述,以图文互补形式为特
色的一种童书出版形式。
二、
阅读环境与习惯
有业内人士说过:“在发达国家,图画书早已是儿童阅读的主流。而在中国,00后
的孩子才有幸成为第一代儿童阅读主体”。的确,受国内图画书出版发展时间和原创实力的限制,国内图画书的阅读环境尚未达到理想程度。如彭懿所说:“握着孩
子的手读图画书吧”,图画书是亲子阅读的工具。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国内儿童的家长也逐渐开始重视这种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和心理健康及亲子关系培养
的阅读方式,这也是近几年来国内绘本大热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这并不是整个国内阅读环境的全景。
在中国,许多的家长功利性较强的阅读观仍然影响着图画书在童书出版中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家长在与孩子一起阅读图画书时,更注重让孩子识字、懂道理,而忽视了细节处的小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创造力、想像力的提升作用。日
本圣和大学幼儿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季颖在评论《鼠小弟和鼠小妹》一书中写道:“《鼠小弟和鼠小妹》一书没有教给儿童任何具体的知识,它仅仅是一本快乐的书,
仅此如此而已。……绘本中有眼睛看不见的东西。然而这种无形的东西有一天会在成长起来的孩子身上发现。……绘本给予我们想像力”图画书就是在像出版人、家
长甚至孩子们传递这样一种童书的阅读观——享受快乐,让孩子们找回传统功利性阅读中被大人夺去的快乐。
三、儿童心理学理论研究背景
与
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北京大学、北京示范大学等高校的教育学、心理学系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断
的进步与发展,起着国内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头军的作用,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建立在西方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并无突破性的超越。
可以说,有强大的儿童心理、教育理论研究为理论背景的国外图画书无疑是图画书创作圈中的元老。我们并不是盲目地将儿童心理学理论奉为圭臬,而是因为缺少了对
儿童心理需求和接受方式的真正了解,任何冠之以“儿童图画书(或儿童绘本)”名号的作品都只能是有名无实;同样,任何符合并反应儿童心理特点的优秀绘本,
都会在现实的检验中展现自身的珍贵之处。以《野兽出没的地方》为例,在出版初期,家长们因声称对书中表现出的叛逆与潜在的暴力强烈不满而猛烈地抵制它,但
几十年来的事实显示,书中带有“强烈情绪”的故事和小主人公以及逗人喜爱的野兽形象充分赢得了孩子们的共鸣与喜爱,从而成为一本畅销不衰的经典童话书。
正如著名图画书阅读推广者松居直先生在其《我的图画书理论》一书中所说,“如果不是对孩子的心理和世界有深刻了解的人,是做不到表现手法如此简介直率的。那
种对儿童的信心,及其自然地表露出来,毫无造作,毫不打怵。我们从中感到那对时刻密切注视着儿童的世界的眼睛。这本书一望便知会收到孩子喜欢”。真正好的
图画书必须由能抵达孩子内心的画、作家来创作,要真正了解孩子内心世界,除了依靠他们对儿童心理特殊的把握能力外,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学的理论为后盾。因
此,目前国内图画书乃至整个童书出版需要克服的一项很大的困难便是欠缺科学理论背景的,编辑的主观臆断以及缺乏儿童认知研究成果的支持。
四、
画、作家资源
从1879年凯特·格林纳威的《窗下》,到1928年婉达·盖格被认为美国第一本真正意义的图画书——《100万只猫》,1942年
弗吉利亚·李·伯顿的传世佳作《小房子》……再到近年来在国内市场大热的“爱心树”系列绘本、感动了无数人的《猜猜我有多爱你》,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图画书
圈中,每个年代都会有一批优秀的图画书作品和图画书画、作家问世。这些图画书作、画家在时间的跑道上进行图画书创作的接力,这其中有传承更有创新,为图画
书界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他们大多是专业的画家、作家、儿童教育家等,他们一生中的优秀图画书创作大多达到十几部甚至几十部,可以说大半生都贡献在
了儿童图画书创作上,也为西方图画书界的繁荣添上了一笔笔浓重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优秀图画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作者为自己的儿孙自制的,如比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小彼得兔的故事》、李欧·李奥尼的《小蓝与小黄》(这本传世名作即是有“色彩的魔术师”之称的图画术大师李欧·李奥尼为他的孙子、孙女创作的),这其中融入的爱与心思是可想而知的。
回到中国,美籍华人杨志成曾获得美国凯迪克大奖的作品《狼婆婆》、朱梁成颇具中国民间故事特色的的《火焰》、东方娃娃杂志版图画书等都显示了国内绘本原创力
的一定水平,但与国外相比,专职图画书作家尤其是儿童图画书作家少之又少、幻想文学等儿童读物的原创力量单薄等事实仍然使国内绘本市场的原创能力大打折扣。
对这些使中国图画书始终无法与西方图画书匹敌的历史性和背景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不是处于妄自菲薄的自卑,而是试图从源头取水,在西方绘本业发展的经验中则其善者而学之,窥得国内绘本业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