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11月15日

(2013-11-15 15:56:23)
标签:

杂谈

在宁夏南部山区一个安静、偏远的山坳里,有一面五星红旗伴着每天清晨的朗朗读书声始终迎风飘扬。时光如水,四十年弹指一挥,山里的小学校从土坯房的简易校舍变成了现在的彩色墙面砖瓦房,一茬茬学生插上了知识的翅膀飞出大山,唯一没有变的,是三尺讲台后那个逐渐老去的身躯。

他叫王国璧,是宁夏西吉县将台乡明星小学的教师,在这个如今仅有70多名学生的小学,他已经默默耕耘了39个春秋。

2013年11月15日
请输入图片描述(可选)
2013年11月15日
请输入图片描述(可选)

立冬前两天,得知了王老师朴实而动人的故事,记者驱车前往将台乡。绕过一座又一座绵延的山峦,暖阳下的明星小学忽然跃入视线。学校小操场上,五星红旗在湛蓝的天空印衬下显得格外鲜艳,周围掉光叶子的杨树提醒我们,山区的冬天来得要更早一些。

宁静的山村学校,五星红旗在飘扬。

毛头小伙孤身撑起一所学校

2013年11月15日
请输入图片描述(可选)

1974年9月,19岁的王国璧初中毕业,当时的将台乡明星村只有4名中学生,王国壁很幸运,被分配到生产队当场长。刚干了一个多月,将台村明星初小的校长找到了王国壁,告诉他要在明星村四组设立一个明星初小教学点,希望他来学校当老师。

一想到可以当老师,王国璧颇有几分兴奋,当怀揣着梦想的他来到“学校”,眼前的一切让他的心一下凉了半截。所谓“学校”,不过是一间18平米的教室和一间9平米的宿舍,连门窗都没有装,四处透风,是真正的“框架”结构。这哪里是学校?王国璧被现场的景象惊呆了,他想撂挑子,可是一想到自己已经答应了校长,就不应该轻言放弃,这可怎么办?情急之下,他来到了生产队,向生产队长求助,队长听到情况后,当即表示把生产队的木板拉去给学校用。队长的慷慨相助让王国璧心中重燃希望,更让他兴奋的是队长竟然把队上唯一的老木匠也派给他帮忙,临走,生产队长说了一句话:“为了娃娃上学,咋么都行。”这句话,让王国璧终生难忘,也为他今后的人生画出了方向。

由于木匠师傅白天在生产队还要干活,只能闲时来给学校帮忙,王国璧自己也会点木工活,于是便给木匠师傅搭把手。一个月过去了,从生产队拉来的木板,变成了门窗、板凳、桌子、黑板……

这一年,王国璧站在了讲台后,黑板前,成了一名乡村教师,这一站,就是39年……

在课堂上,王老师永远面带微笑。

要让每个学龄娃娃走进教室

学校建好了,可是只有3个学生。王国璧所在的明星村共有七个小组,这里山大沟深,村民居住分散,其中回族人口占80%,村民几乎全部都是文盲,至今仍有“半山挖坑取道”的村子。由于交通十分不便,基础教育发展跟不上,加之生活条件艰苦,大多数学龄孩子都没有上学,整日里成群结伴玩耍或是帮家里分担家务。

虽然当时的王国璧自己也还是一个毛头小子,但他却希望全村的孩子都能上学,只有这样,才像个学校。为了能让村里的孩子来学校读书,他下课后就挨家挨户给家长做动员工作。经过他的耐心劝说,村民的观念逐步发生了变化,不到一学期,学生人数由起初的3人增加到2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0%。

1975年春天,得知村民马尚林家的五个孩子都没有上学,王国璧赶紧跑到马尚林家。当时马尚林正在拾掇农具,听说王老师去家里动员孩子上学,便一路小跑回到家,拉着王老师的手不放,激动之余,也很难为情:“娃娃不念书,一辈子没出息,让念去吧,全是光屁股!”原来,马尚林家生活拮据,孩子们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哪里还能去上学。王国璧看着半裸着身子爬在炕上的五个孩子,赶紧把自己身上披着的一件黄大衣脱下来盖在五个孩子身上。

经过一番努力劝说,王国璧把马尚林的三个孩子领进了学校,并为他们垫交了学杂费,还向村委会为三个孩子要了几件救济衣服。那一年,王国璧每月的工资是7元钱。

娃娃上了学,罹患胃癌的马尚林在自家炕前拉住王国璧的手泪流满面地说:“王老师,你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我在世的日子也不多了,五个娃娃上学的事就托给你了,你无论如何都要让我的五个孩子到学校去读书……”看着马尚林哀求的眼神,再看看五个可怜的孩子,王国璧默默答应了他的请求。从那以后,马尚林的五个孩子再没有因为读书的费用而发过愁。

绝不让一个娃娃因为贫穷而失学,虽然王国璧家里很清贫,但他却一直坚持着这份职业操守。

那些年,村里上不起学、家里有困难的孩子都会去找王老师,王国璧没有拒绝过一个,竭尽所能帮助他们垫书费,买本子……

对孩子负责是一辈子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改革,王国璧深知自己的学历不高,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常常会向年轻的老师虚心求教,工作之余他每天晚上都会自学充电,并坚持看书作笔记。因为备课认真加上讲课生动有趣,每一届的孩子们都很喜欢他的授课。

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

有时为了配合课本的内容,王国璧会带着孩子去山上、去田间、去林间……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对事物有客观的认知。39年来,他对每个学生的每本作业、每道题、每个步骤都一丝不苟;翻开他的每本教案和工作笔记,每个字都是一笔一划认认真真。

“我要是有生字不会写时,王老师就抓着我的手,一笔一划教我写。”二年级学生王瑞雪边给记者说边用小手比划着,旁边的马小琴凑了过来:“王老师讲课可耐心啦,从来都不发火。”

对于孩子来说,王老师总是最耐心的老师。

学校的年轻老师都是中师,大专学历,而王国璧是初中学历,虽然工作稳定,但王国璧总觉得不是滋味,要强的他通过自学,在2002年冬天终于也拿上了大专学历证:“这学历不光是给自己的一种证明,也是给孩子们的一种交待。”王国璧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对渴望知识的那一双双眼睛负责。

默默守候山乡延续大爱无疆

“王老师是个很安静的人,平常很少说话,只有到了课堂上他才是活跃的。”王国璧的同事们告诉记者,寒来暑往,校园里永远有王老师忙绿的背影:学生没水喝了他就去挑水;教室里冷了他就给学生生火炉;没柴火他就去山上捡树枝;冬天里他扫雪;下雨了他背学生过河回家……

一位年轻教师告诉记者,2007年王国璧患上了神经衰弱,有时甚至会晕倒,自去年起他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但他却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落过一节课……

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学校为孩子们生炉子、煮鸡蛋;每天放学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关窗锁门,一天不落,这就是孩子们心中的王老师。

39年的不懈耕耘,如今的王国璧体味到了桃李遍地的幸福。他教出来的学生中有搞科研的,有作家,有学者……但他仍是那么谦虚质朴,不论哪个学生发来的短信,他都会第一时间回复。著名作家郭文斌就是王国璧的学生,每当有新作问世,郭文斌都会邮寄一本书给王国璧恳请指正。对于学生的成功,王国璧感到很欣慰。

在山里待了一辈子的王国璧走得最远的地方是银川市永宁县,他不喜欢城市里刺耳的噪音和被污染的空气,他甚至连自行车都不会骑,对过马路心存畏惧……这一切,并不影响他对大山里那些孩子们的爱,反而让他的思想里保持着和孩子们一样的纯洁善良。

王国璧喜欢这个宁静的山坳,这里山静、人静、心静,在这里陪着一茬茬纯真的孩子们慢慢长大,给予他们希望的翅膀,是王老师最珍贵的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