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圣教序》所谓的“修正线”问题(武英微信136期)

标签:
文化 |
分类: 《圣教序》专题 |
日本学者荒金大琳、荒金治父子长达十余年专注研究《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原石,发现大量一笔多迹现象,于是推论这些多余的笔迹,是褚遂良对初次书写不满意进行的修正,名为“修正线”,并将这个现象与“历史的大背景”进行了充分演绎。
荒金父子认为,褚遂良第一次书写的时候是贞观时期,因为太宗喜欢行书而多用了行书笔画。650年(永徽元年)十月,褚遂良左迁为同州刺史。653年(永徽三年),唐高宗招褚遂良回京后重新书写,并开始准备建立石碑。但是,为了立碑而回到长安的褚遂良由于心情不佳,多次书写都不如第一次写的效果。最后不得不用以前写的稿子来修正文字。除了“太宗”、“永徽”等贞观年间不存在的词重新书写以外,进行大规模的补笔修正。修正的特点就是从行书笔画改成楷书笔画。
这个研究其实就是典型的“刻舟求剑”,在石头上刻下褚遂良笔迹的是万文韶,时间和后人一起将石头磨去一层又一层,而荒金父子则是在研究石碑“靠岸”后的锲痕。
一、明拓本与今天原石残迹的对照,明拓笔迹更“丰腴”,笔画分岔现象也轻微得多,这正是磨损引起分岔的明证。
图3
“金”字撇画原石已分岔作两笔而明拓本完好作一笔
图4
“形”字撇画明拓本分岔明显比原石小,竖画已磨断
图5
“永”“大”的撇画更接近“形”字撇画的原始状态
二、原石中未分岔的单笔画槽底,也有大量未剔底的突起,可以预期,这些突起在未来会被磨成笔画分岔,也就是说,如果原石继续磨损,褚遂良会在未来再为石碑添加修正线。
图6
原石中大量笔画都有未经剔底的痕迹
三、刻石过程中,笔画收口、转向往往按照多个笔画,多个方向直线用刀来处理,磨而不灭显示出的是刀法而非笔法,有刻石和篆刻经验的朋友会有切身体会。对照明拓中,这些笔画还是浑然一体的。
图7
“然”字的两点原石显示出刻制时表现笔意的一笔多刀
图8
这种一笔多刀在篆刻边款中较为普遍(李跃林刻)
四、根据当代和明代图像,可以用等高线法模拟还原原石的过去、现在、未来,这种复原既具象又抽象,现在有一个略带贬义的词,叫“脑补”,大约抽象思维也可称为脑补,我们已经不可能再看到的唐代原石,那就用脑补的方法来试试看吧。
图9
雁塔圣教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图11
雁塔圣教序三维复原模型局部
书法大家,在书写中偶尔出现不满意的笔画,提笔就改,并不奇怪,有学者还专门研究了王铎书法中的接笔问题,但是近乎变态的对于大半碑文都不满意,进行修正,就极为反常了,而且重新写都不满意,还要在一个大半都不满意的次品上修改,这就更离谱了。
当然,关于“历史大背景”的演绎桥段也极不严肃,《雁塔圣教序》序、记二碑仅仅只是刻录了两位皇帝的文辞,无论从建碑的形制,还是从任何敕命情节都没有的文字内容来看,都无法与政府工程、敕造皇碑联系起来。
图12
御敕碑的措辞举例《九成宫醴泉铭》和《神策军碑》
因此,荒金父子的研究是不成立的,《雁塔圣教序》中的一笔多迹现象不是褚遂良的反复修改,而是万文韶炫技性刻石中的刻而不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