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微信111期:鲜于枢印鉴真容

标签:
财经 |
鲜于枢印鉴真容
赵 华
第17、94和104期,杨岩松用风格排序的方法,先后指出三件《石鼓歌》和《箧中帖题签》均非鲜于枢真迹。一些读者表示了怀疑甚至否定,也有读者表达了检验印鉴的愿望。
首先,基于作品本身风格研究的三篇文章所列举的是核心证据,我认可这些结论,而印鉴检验只可以作为锦上添花的辅助。三篇文章在未知印鉴研究结果的情况下通过风格研究提出结论,如果通过后来补充的印鉴检验,那么,这些结论具有学术上较为难能可贵的“预见性”,典型案例可参考“徐半尺”的典故。但如果不能通过印鉴检验,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仍以风格研究结论为准,这个逻辑我多次撰文强调;
其次,通过大量的图像研究发现,古代徒手伪印水平其实极其低劣,与真印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所有“乱真”的传言,皆因未作图像检验;
第三,鲜于枢对于印鉴有过销毁管理,近年出土的鲜于枢墓中就发现了其铜质用印,这就阻绝了伪迹真印,那么真印统计有判真价值。
但是,鲜于枢用印研究相较赵孟頫,还更困难一些:第一、鲜于枢存世真迹数量相对较少,只有40多幅;第二、鲜于枢真迹与赵孟頫真迹一样,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是没有盖印的,其中原因我在《故宫文物月刊》第375期《赵孟頫赵子昂氏元朱文印分期研究》作过分析;第三、这部分没有盖印的作品中的一部分,必然会如同赵孟頫真迹一样被添上伪印。
真迹伪印的道理我在《古书画鉴定中的逻辑与伦理》一文中讲过,“和做企业一样,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古人作伪水平不高,所做伪印大多如面壁虚构极易辨别,就只有在标准品问题上下功夫了。而在最有名的作品上加盖伪印,是建立伪标准品的最有效形式。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把水搅浑”。
因此,对于特定作者鲜于枢,有以下逻辑成立:伪印未必伪作,伪作必然伪印。可以推断,三件《石鼓歌》和《箧中帖题签》上的印鉴必为伪印,并与真印有较大差异。
确立印鉴标准品,最理想的办法是选择多件流传途径无交叉而印鉴特征一致的作品。但是流传有序的作品对任何作者来说都是少数,因此,在数量上还必须有一个相对多数。仅对“鲜于”圆印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云山图跋》《行次昭陵诗》《保母帖跋》《赠笔工范君》《王安石杂诗》《透光古镜歌》《御史箴》等八件(其余受限于图像清晰度)作品及米芾《海岱帖》等鲜于枢鉴藏品,是印鉴特征一致的同一套,且流传途径缺少交叉,可认定为真印(图1),通过“伯几印章”“虎林隐吏”等印章的核对,这个目录可以进一步扩展确认。
很显然三件《石鼓歌》和《箧中帖题签》均与之有较大差异(图2、图3、图4)。
http://s10/mw690/001yDiWpgy6QPue8DAl09&690
另外,《箧中帖题签》与《祭侄文稿》上的鲜于枢印是一致的(图5),而《祭侄文稿》作为颜真卿名品,经鲜于枢收藏题跋后作为“天下第二行书”,和《神龙兰亭》一样,必会受到众多伪印的热烈搅局,这些作品及大量名迹上的伪赵孟頫印即其例证(图6),《祭侄文稿》上的鲜于枢诸印既与《箧中帖题签》一样孤立无援,也就不可能为真。
最后说说《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这本工具书是按照“真迹即真印”逻辑来推定的速成书,但这个逻辑已经被大量“真迹伪印”实例推翻,此书共列出鲜于枢印鉴19枚(图7),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未经统计分辨的伪印,部分印文只选一枚,恰恰选中的就是伪印,而真印落选,以伪验真,不亦惑乎!
武英书画微信订阅号:wy2010bbs
投稿和版权合作信箱:wy2010bbs@163.com
网址:www.wy2010.com
版权说明:
武英微信带期号的文章,均为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微信公众号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喜欢本文的读者,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订阅办法:
一、点标题下方”武英书画”链接加关注。
二、进入通信录,公众号,点右上角加号,搜索“武英书画”或“wy2010bbs"。
三、扫描以下二维码。
后一篇:最后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