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高科技鉴定 之 碳十四鉴定书画年代
(2013-12-26 18:06:58)
上博抛出《功甫帖》摹本说,藏家刘益谦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引起很多网友热烈会诊,有人建议取样检测碳十四即可轻松解决,甚至有报道说美国有专门的仪器,只需要用棉签在墨迹上轻轻擦拭,就可以判断其年代。这些说法基本一看就知道是谣言,甚至很可能是专门骗取研究经费、诈骗收藏者的机构或骗子编造的。
先看碳十四是如何检测文物年代的。
空气中存在碳十四,而且含量可以假设基本稳定。生物活着都会呼吸,因此活着的生物体内的碳十四含量与空气中的碳十四含量存在一个稳定的平衡。
生物死了往往很快就会被覆盖在地下,你不盖大自然都会帮你盖。死了又到了地下就既不呼吸也不交换了,生物体内的碳十四就会平稳地按5730年减少一半的规律衰变。年代越久碳十四就会越少。测定出土文物中生物化石的碳十四含量,与空气中碳十四含量相比就可以推算其埋入地下的年代。这个时代不能太近,太近地层不稳定,数据不准确,也不能太远,远了碳十四衰减太多含量太低,检出和计算误差就大了,一般测定范围到50000年以内。
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这个数据不一定可靠的,有很多假设都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下的,实际应用中需要有很多误差说明甚至结论作废。数据会面临很多质疑,比如:空气中的碳十四会一直恒定吗?地下一定就能隔绝空气吗?样品是否可能受到地下污染?如何确保样品出土不受到空气污染?等等等等。
有了这些问题之后就会发现得出结论并不是那么简单。这些问题直指数据是否有效和数据误差有多大的问题。
因此在地下考古中,碳十四的数据的可靠性更多的是靠考古学家的评价取舍,当碳十四测定与考古学家推断相合的时候就有用,当碳十四测定与考古学家推断不相合的时候就没用,是锦上添花的角色,而不是雪中送炭的角色。
地下考古尚且如此,再来看看书画,它能具备碳十四检测的条件吗?
1、造纸是用的什么时代的生物?
2、造完放了多少年?
3、贮存过程中有什么污染,是埋在地下的吗?
4、书画家使用过程中如何污染?
5、颜料墨汁用的什么生物材料,死于何年何月,与创作时间有关系吗?
6、颜料墨汁如何保存,是否受污染?
7、创作之后作品如何保存?
8、装裱对作品有何影响?
9、天天张挂和压箱底有何不同?
10、南方地区收藏与北方地区收藏有何不同?
11、一会儿南方一会儿北方和一直呆在一个地方有何不同?
12、所有作品都是同一个流传路径和污染水平吗?
13、什么样的污染使样品测定值年轻?
14、什么样的污染使样品测定值更老?
15、我们是否能确知这每一次污染?
16、不同地区材料制造工艺是否相同?
17、同一工艺制造材料有无可能数百年如一日的稳定?
18、不同的作品材料差异,是时代差异大还是地区差异大?
19、不同材料的作坊间配比差异会有多大?
20、这是否意味着书画材质存在着异代同质和同代异质现象?
......
任何检测都应基于物质,要检测样品的年代就必须找到一个与年代变化有关的物质,在书画领域,这样的标记物是不存在的。书画作品中的所有物质无不是从不同的起点出发,经历不同的流传污染走到现在的,对其进行任何物质含量的测定都是伪科学,不仅仅是碳十四如此。如果你的书画藏品,经过某权威机构高科技鉴定,那么恭喜你,你上当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