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简述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病毒不仅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从结构上还分为:单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单链DNA病毒和双链DNA病毒。病毒的生命过程大致分为:吸附,注入(遗传物质),合成(逆转录/整合入宿主细胞DNA),装配(利用宿主细胞转录RNA,翻译蛋白质再组装),释放五个步骤。
病毒的壳体有四种结构类型,与之相对应,病毒颗粒的形状大致可分为下列四种类型:1,螺旋对称壳体(蛋白质亚基沿中心轴呈螺旋状排列,形成高度有序、对称的稳定结构,包括直杆状、弯曲杆状和线状等杆状病毒颗粒);2,二十面对称壳体(蛋白质亚基围绕具立方对称的正多面体的角或边排列,进而形成一个封闭的蛋白质的鞘,大部分动物病毒和少数植物病毒呈球状病毒颗粒);3,复合对称壳体(壳体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包装有病毒核酸的头部通常呈二十面体对称,尾部呈螺旋对称,仅少数病毒壳体为复合对称结构);4,包膜型(一些病毒可以利用改造后的宿主的细胞膜环绕在病毒体周围,形成一层脂质的包膜,位于包膜内的病毒体可以是螺旋形或正二十面体形的)。
病毒的灭活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包括:1,温度(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55-60℃下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即被灭活);2,pH(大多数病毒在pH6-8的范围内比较稳定);3,辐射(Υ射线/X射线/紫外线都能使病毒灭活)。化学因素包括:1,脂溶剂(乙醚、氯仿、丙酮、阴离子去垢剂等均可以使包膜病毒灭活);2,氧化剂、卤素、醇类(H2O2、漂白粉、高锰酸钾、甲醛、过氧乙酸、次氯酸盐、酒精、甲醇等均可灭活病毒);3,抗生素和中草药(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在病毒分离时,标本用抗生素处理或在培养液中加入抗生素可抑制标本中的杂菌,有利于病毒分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有些中药如板蓝根、大青叶、柴胡、大黄、贯仲等对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
我们认为:病毒是在还原性环境中生成并进化的,病毒核酸长链中的磷酸链是多偏磷酸链(阴性链),与动物细胞的多聚磷酸链(阳性链)不同。遗传信息复制、转录和转译的基础是蛋白质窠臼或者窝巢,这里就是指核小体8聚体组蛋白和H1组蛋白以及包含大亚基和小亚基的核糖体组蛋白。组蛋白是温度敏感蛋白,组蛋白在敏感温度区间活性最强,温度就是遗传信息复制、转录和转译的发动信号。遗传信息复制、转录和转译是放出热量的,温度维持是通过中微子解聚成光粒子来实现降温的,放热和降温是同步进行的。
病毒的阴性链更容易和碱性较强的组蛋白进行结合,病毒的遗传信息更容易首先实现表达,这是病毒具有病原的根本原因。病毒壳体的蛋白质对称结构是病毒具有温度敏感的信号器和稳定器,一旦温度达到病毒壳体的温度敏感区间,病毒的活性就得到大大加强,病毒就开启了其生命过程,鸠占鹊巢,繁衍新生命。病毒阴性链和组蛋白结合放出的能量显然比病毒阳性链和组蛋白结合放出的能量要大得多,而且病毒活动抑制了正常的DNA碱基解聚中微子的能效,病毒活动猖獗必然导致体系温度升高,宿主生命体表现为发热发烧,阳性更加发虚。宿主生命体表现阴性的部位,病毒阴性链主要攻击宿主细胞膜,造成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大量中微子溢出细胞,病毒的活动需要中微子解聚来实现降温,病毒只有继续攻击新生细胞,获取记忆中微子来实现降温,宿主阴性更虚,表虚红肿充血,寒虚溃烂化脓。
病毒阴性链表现为强大电负性,氧化剂、卤素、醇类都具有吸纳电子的能力,有助于缓解病毒的攻击性;脂溶性化合物不仅具有吸纳电子的能力,而且可以降低病毒的发作温度,促使病毒敏感温度区间向宿主免疫空间转移,因而具有缓解病症的效果。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也是电负性化合物,因而对病毒没有灭活效果,中草药对病毒没有灭活效果的原理是一样的,但阳性中草药如板蓝根、大青叶、柴胡、大黄、贯仲等对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